卡格博

卡格博

從德欽縣沿滇藏公路北上、東行至10公里處的飛來寺,但見瀾滄江對岸數百里冰峰接踵、雪巒綿亘,勢如刀劈鏨斫,氣勢非凡。這便是名傳遐邇的以卡格博峰為中心 梅里雪山,南與碧落雪山相接,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便有10多座、稱“太子十三峰”。卡格博,是雲南省六個國家級重點風景區內“三江併流”主景觀之一,與路南石林、大理古城、西雙版納 、昆明滇池 、玉龍雪山齊名。卡格博,藏語意為“白似雪山”之意,俗稱“雪山之神”。卡格博峰下的取登貢寺(白轉經寺)、袞瑪頂寺(飛來寺)為朝拜神山的香客煨桑之地。

卡格博

卡格博卡格博

梅里雪山,北連西藏阿冬各尼山,南與碧落雪山相接,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便有10多座、稱“太子十三峰”。那聳立於十三峰之上的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為雲南第一峰。

卡格博峰是藏傳佛教的朝拜聖地 、傳說變尼瑪派分支家居巴的保護神,位居藏區八大神山之首,故在當地有“巴何洛登地”的稱號。

卡格博,藏語意為“白似雪山”之意,俗稱“雪山之神”。傳說是九頭十八臂的煞神,後被蓮花生教化,受居士戒、改邪歸正,從此皈依佛門、做了千佛這子領尕制敵寶珠雄師大王格薩爾麾下一員驃悍的神將,從此統領邊地、福蔭雪域。卡格博像常被供奉在神壇之上。他身騎白馬,手持長劍,雄姿英發,這與雪山之神的高峻挺拔、英武粗獷的外貌特徵是極其相似的。在西藏地區甚至有這樣的傳說:如果今生有幸登上布達拉宮便可在東南方向的五彩雲層中看卡格博的身影。可見其巔之高。每年秋末冬初西藏、四川、青海、甘肅等一批批香客、千里迢迢牽牛扶仗徒步趕來朝拜這座心靈中的自然豐碑。他們圍著神山頂禮膜拜 ,少則七天 ,多則半月,這在當地被稱為“轉經”。若逢藏曆羊年,“傳經者更是增到百十倍”,匍伏登山的場面,令人嘆為觀止。

卡格博,是雲南省六個國家級重點風景區內“三江併流”主景觀之一,與路南石林、大理古城、西雙版納 、昆明滇池 、玉龍雪山齊名。30年代深游過世界不少名山大川的洛克博士,慨稱卡格博是是“世界上最美山”。1989年10月,藏傳佛教十世班禪大師確吉堅贊曾在逢前進行重大法事、今已刻立碑留下勝跡,供遊人人瞻仰。

卡格博逢下、水斗、冰川連綿。其中“明永恰”和“斯恰”如兩條銀鱗玉甲的長龍 、從海拔5500米處下伸延至2700米森林地帶 ,離瀾滄江面僅800多米 ,是世界稀有的低緯度現代冰川。

卡格博峰下的取登貢寺(白轉經寺)、袞瑪頂寺(飛來寺)為朝拜神山的香客煨桑之地。還有太子廟、蓮花寺遺址、傳說為寧瑪派祖師駐足處,至今香火旺盛、轉經者絡繹不絕。

卡格博逢南側,有瀑布自千米懸崖傾瀉而下,稱為“雨崩神瀑”。卡格博逢下還有“五樹同眼”和“石篆天書”的獨特景物。同根的五樹相傳為佛祖所植,天書則附會佛祖飛升時留下的墨寶,酷似形體奇異的梵文。

卡格博從不接受人類足跡的染指、迄今為仍是無人登頂的處女峰。

如今 ,公路已修到太子雪山下的明永 、斯農、永宗等村。從德欽縣城出發,不用兩個小時即可到達這些古樸幽靜的藏族村寨、領略神山風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