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伯特號航空母艦

卡伯特號航空母艦

卡伯特號航空母艦,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獨立級航空母艦的七號艦,是美國第二世界大戰期間建造的輕型航空母艦“卡伯特”號,綽號鐵女人,在太平洋戰爭中,共擊落日機360架,炸沉和炸傷日艦265艘,摧毀了日軍在太平洋上的大量海岸設施。為此,它先後榮獲了9枚戰役銅星紀念章和一次總統傳令單位集體嘉獎。2007年,卡伯特號的艦島徹底拆解。

基本信息

簡介

卡伯特號航空母艦卡伯特號航空母艦

卡伯特號航空母艦(CVL-28)是美軍第二艘以卡伯特為名的軍艦,紀念探險家喬瓦尼·卡波托。在1967年至1989年期間,卡伯特號轉到西班牙海軍服役,更名為戴達羅號(Dédalo)。

卡伯特號在1942年3月16日開始在紐約造船廠建造,原建為克利夫蘭級輕巡洋艦的十七號艦,艦名為威爾明頓;此時美軍航空母艦短缺,故將九艘建造中的克利夫蘭級改裝為航空母艦。6月2日,卡伯特號開始改建為航空母艦,並更改舷號(由CL-79改為CV-28)及艦名。1943年4月4日,卡伯特號下水,並在7月15日與其他改裝航空母艦重編為輕型航空母艦,舷號改為CVL-28。卡伯特號加入太平洋戰爭,參與多場戰役。

2002年,卡伯特號的艦體大致拆除,但因民間組織努力,艦島又得以暫時保存。2007年,卡伯特號的艦島終於徹底拆解。

卡伯特號在二戰中獲頒總統單位嘉獎勛表(PresidentialUnitCitation)及九顆戰鬥之星。

艦船信息

艦種 航空母艦
艦級 獨立級(7號艦)
製造廠 紐約造船廠
動工 1942年3月16日
下水 1943年4月4日
服役 1943年7月24日
1948年10月27日
1967年8月30日加入西班牙海軍
退役 1947年2月11日
1955年1月21日
1989年8月5日從西班牙海軍退役
結局 1999年9月10日出售拆解
艦島於2007年拆解
除籍 1972年8月1日於美國海軍
1989年8月5日於西班牙海軍

技術數據

標準排水量 一般:11,000噸
作戰:14,220噸
滿載排水量 15,100噸
全長 整體:622呎6吋
水線:600呎
全寬 整體:109呎2吋
水線:71呎6吋
吃水 排水14,751噸時:約24呎
鍋爐 4座鍋爐
4座600千瓦蒸汽輪機
2座250千瓦柴油輪機
4軸
功率 設計:100,000軸馬力
試航:106,001軸馬力
最高速度 31.6節
試航:31.46節
續航距離 12,500海哩/15節
服役:8,325海哩/15節
乘員 140名軍官
1,321名水兵

武器裝備

艦載機 12架戰機
9架魚雷轟炸機
9架俯衝轟炸機
裝備 2門4聯裝40毫米高射炮
8門2聯裝40毫米高射炮
16挺20毫米機炮
裝甲 防護甲板:2吋
防水壁:3.75至5吋
舵機:0.75吋至5吋
其它 2座升降台
1座彈射器

建造及服役歷史

建造

卡伯特號航空母艦卡伯特號航空母艦下水試航

1941年12 月以前,美國政府預見到太平洋戰爭將會爆發,而在約克城級航空母艦的第3 艘艦“大黃蜂”號(CV-8)服役(1941 年10 月)與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第二批艦服役(1943 年末至1944 年初)之間在航母建造上存在著一個空白。為了加速航空母艦的建造,美國政府決定把當時已經開工和即將開工建造的一批克利夫蘭級輕巡洋艦立即改建為獨立級輕型航空母艦。獨立級航母共建造9 艘,“卡伯特”號是其中的第7 艘艦。
“卡伯特”號是在珍珠港事件以前作為克利夫蘭級的“威爾明頓”號輕巡洋艦(CL-79)始建的。1942 年1 月7日,紐約造船公司奉命將“威爾明頓”號等正在建造中的輕巡洋艦改建成航空母艦,艦號為CV-28;6 月23 日,更名為“卡伯特”號;1943 年4 月4 日下水,同年7 月15 日又改為輕型航空母艦,艦號為CVL-28。

服役

1943年7 月24日服役,第一任艦長為M.F.休費爾海軍上校。經過3個月緊張的訓練之後,“卡伯特”號於1943年11月8從羅得島匡塞特角駛出,前往太平洋;12月2日,駛抵珍珠港。1944年1月15日,“卡伯特”號駛離珍珠港,前往馬朱羅島,編入了第58航母特混編隊,開始參加太平洋上的戰鬥。

二戰經歷

1944年,“卡伯特”號參加了南太平洋的馬紹爾群島、加羅林群島和馬里亞納群島等兩棲登入作戰役中的每一次主要作戰行動。“卡伯特”號第一次參戰是攻擊日軍在南太平洋的堡壘島嶼~特魯克島。 “卡伯特”號航母的艦載機轟擊了日本艦隊。然而,在一次反擊中,它所在的特混編隊中的一艘航母“勇猛”號被魚雷擊中致傷,“卡伯特”號遂奉命將“勇猛”號護送回珍珠港。
“卡伯特”號第二次大的作戰行動是1944 年6 月19 日參加歷史上最著名的海空戰鬥“馬里亞納獵火雞大捕殺”,這是菲律賓海戰最激烈的一天。這一天,在395 架被擊落的日機中,就有52 架是被“卡伯特”號的艦載機擊落的。它的艦載戰鬥機中隊因此而贏得了“肉斧中隊”的綽號。“肉斧中隊”迄今一直保持了人均擊落10 架敵機的美國海軍空戰的最高記錄。

卡伯特號航空母艦巡航卡伯特號航空母艦巡航

1944年,“卡伯特”號還參加了太平洋上一次最富有戲劇性的作戰活動。這年10 月,日本在南太平洋依然擁有一支力量強大的艦隊。當時的美國海軍第3 艦隊司令小威廉·弗雷德里克·哈爾西海軍上將希望將日軍的這支南太平洋艦隊引誘出來,以期在一鎰決戰中將其全殲。為此,他決定進行“釣魚”,並使用了太平洋戰爭中最大的一次“誘餌”:受傷致殘的巡洋艦“坎培拉”號和“休斯頓”號、5 艘驅逐艦以及“卡伯特”號航母。這2 艘受傷的巡洋艦被拖著,由“卡伯特”號和5 艘驅逐艦進行護航。哈爾西認為,日本人非常渴望一次作戰勝利,以激勵日本人的作戰情緒和增強日本天皇繼續“聖戰”的決心,而且美國人的上述“誘餌”也確實相當誘人;因而,日本人上鉤的可能性極大。不過,日本人不知道的是,美國的主力艦隊正殺氣騰騰地位於水天線“恭候”日本艦隊的到來。然而,哈爾西將軍沒有料到的是“卡伯特”號艦載機航空大隊高超的作戰技能。日軍派出一個由70 架飛機組成的機群對哈爾西海軍的“誘餌”編隊實施了攻擊,“卡伯特”號航母的“肉斧中隊”的架戰鬥隊立即起飛迎戰。在不到15 分鐘的時間內,“肉斧中隊”擊落日機27 架,而自己無一架損失。就在這次戰鬥中,“肉斧中隊”的3 名飛行員成為空中英雄。 日本艦隊遭到美國“誘餌”的痛擊之後,掉頭逃竄。儘管哈爾西全殲敵艦的如意算盤被打亂,他依然欣喜地向“卡伯特”號的全體人員發出了“任務完成得非常出色”的賀電。
1944年10月24日~25日的雷伊泰灣海戰,被認為是海戰史上最大的海戰。在這次海戰中,“卡伯特”號的艦載機參加了擊沉日本超級戰級戰列艦“武藏”號的攻擊行動。1944 年10 月24 日,“卡伯特”號的復仇者式魚雷機駕駛員霍華德·斯基德莫爾海軍上尉,在他的飛機著火、一名機組人員負傷的情況下,駕機沖向已被打得千瘡百孔的“武藏”號戰列艦,並最終將它擊沉。

1944年秋,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節節失利;為了扭轉其慘局,便發動了“神風隊”自殺攻擊。11月25日,“卡伯特”號在3 分鐘內就被2 架日本自殺飛機撞中。在這次日軍的自殺攻擊中,“卡伯特”號死35人,傷67人,整個艦體被打上96個洞,機庫和飛行甲板均遭到嚴重破壞。儘管這樣,“卡伯特”號仍堅守在戰鬥陣位上。當時,美國著名的戰地記者歐尼·派爾恰好在該艦上隨艦採訪。他被“卡伯特”號的頑強戰鬥意志和艦員的英勇犧牲精神所感動,遂為“卡伯特”號起了一個“鐵女人”的綽號。
二次大戰中,“卡伯特”號最後一次主要戰鬥是參加擊沉日本超級戰列艦“大和”號的行動。1945年4月7日,“卡伯特”號的艦載機與第58 特混編隊的其他艦載機一起在日本九州西南海域對日本“大和”號超級戰列艦連續發動了五次攻擊。僅“卡伯斯”號的艦載機所投擲的魚雷就有4 枚擊中“大和”號。“大和”號中彈累累,發生了爆炸,最終沉入海底。
“卡伯特”號在太平洋戰爭中,共擊落日機360 架,炸沉和炸傷日艦265艘,摧毀了日軍在太平洋上的大量海岸設施。為此,它先後榮獲了9 枚戰役銅星紀念章和一次總統傳令單位集體嘉獎。

戰後套用

編制變化

卡伯特號航空母艦卡伯特號航空母艦

1945年8月太平洋戰爭結束後,“卡伯特”號返回美國。1947年2月11日,“卡伯斯”號在費城退出現役,編入海軍後備役;1948年10月27日,它又重新入役,擔負海軍航空兵後備役訓練任務;1955年1月21日,它再次退出現役;1959年5月15日,改為輔助飛機運輸艦(AVT-3)。

改裝後在西班牙服役

1965年至1967年,“卡伯特”號在費城造船廠進行了現代化改裝,並於1967年8月30日租借給西班牙海軍(為期5年),改名為“迷宮”號;1973年12月5日,又賣給了西班牙,成為西班牙海軍唯一的一艘航空母艦。在西班牙海軍服役22年的歲月里,“迷宮”號航母一直擔任艦隊的旗艦,為西班牙的海防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它在反潛巡邏方面出色的服務得到了西班牙國王和北約組織的讚賞。1970年10月,西班牙政府在美國的協助下開始新建一艘名為“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的航空母艦,用以取代老邁的“迷宮”號。“ 卡伯特”號/“迷宮”號航空母艦在二次大戰以後和西班牙海軍服役期間,曾進行過整個和改裝,其性能、設備和武備都有一些變化。

退役後成戰艦展館

1989 年,西班牙新建航母“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正式交付海軍使用,“迷宮”號便退出了現役。早在1987 年,一位美國年輕學者丹佛。馬利坎在得知“迷宮”號將退役時,便萌生了用“迷宮”號航母在美國紐奧良建立戰艦博物館的念頭,並為此專門寫了一篇碩士論文。馬利坎多次風塵僕僕地去西班牙進行交涉,與有關機構進行了無數次的電話聯繫,並與美國各級政府機關進行多次協商。在馬利均等人和“卡伯特”號/“迷宮”號航母基金會的不懈努力下,紐奧良人獲得“迷宮”號航母的夙願終於1989年8月5日得以實現。當時,爭要“迷宮”號航母的,除紐奧良外,還有美國其他8個城市,而紐奧良則獨占鰲頭。“迷宮”號海~空博物館建在紐奧良附近的河邊。1990年6月29日,美國政府將卡伯特號定為美國國家歷史地標(NationalHistoricLandmark)。

拆解

卡伯特號先在1997年拖行到德克薩斯州的伊莎貝港(PortIsabel),再於1998年拖到布朗斯維爾拆解。由於卡伯特號仍為歷史地標,且民間組織入稟法院要求保留,故此卡伯特號未能即時拆解。1999年4月26日,美國法警執行法院命令,沒收卡伯特號,並在9月8日將之強行拍賣。民間組織未能在拍賣中投得卡伯特號,最終卡伯特號以185,000美金出售。2000年10月,卡伯特號開始拆解,而美國政府則在2001年8月7日取消其國家歷史地標地位。2002年,卡伯特號的艦體大致拆除,但因民間組織努力,艦島又得以暫時保存。2007年,卡伯特號的艦島終於徹底拆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