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位病變

占位病變

占位病變又稱“占位性病變”,是機體組織占據一定空間位置的一組疾病的總稱。占位病變是醫學影像診斷中的專門名詞,通常發現在B超、CT、磁共振檢查結果中,它泛指被檢查的部位有一個“多出來的東西”,而不涉及病因,包括腫瘤(良性的、惡性的)、寄生蟲、結石等。有經驗的醫生一般都可能作出明確的診斷,只有在難以確定的情況下,才使用這個名詞。肝內占位性病變常見於肝囊腫、肝血管瘤、肝包蟲病、肝癌等性質不同的疾病,並不是肝癌的代名詞。

基本信息

分類

占位病變占位病變
占位性病變根據性質不同可分為惡性占位性病變和良性占位性病變。惡性占位性病變主要包括癌、肉瘤等,其中常見的是癌。肉瘤是一種來源於血管內皮細胞的惡性腫瘤,比較少見,但一般不會到處轉移,生存期比癌時間長,。
良性占位性病變從大體上可分為囊性占位和實質性占位兩種類型,囊性占位性病變主要包括囊腫膿腫等,其中囊腫較常見;實質性占位主要包括血管瘤、細胞腺瘤、局灶性結節性增生、局灶性脂肪肝、炎性假瘤、瘤樣增生等,其中以血管瘤最為常見。發現有占位病變後,首先要定性論斷,即確定病人占位的性質,是良性還是惡性。各種影像學檢查不但可以配合定性論斷,還可以進行定位論斷,也就是進一步確定占位病變的位置、大小、數目及其與周圍組織的關係,定位診斷最常用的是CT、核磁共振掃描成像、B超,必要時可套用動脈血管造影,為能否手術治療提供依據。

危害

絕大多數的占位性病變對人體的危害是對其周圍組織器官的壓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