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運算元慢·江楓漸老

卜運算元慢·江楓漸老

《卜運算元慢·江楓漸老》是北宋詞人柳永的詞作。全詞以真摯、濃厚的情意和流利的詞筆,描寫了遊宦異鄉的客子暮秋時節登高懷人的情事,抒發了異鄉客子對伊人的深切懷念和望而不見、傳書無憑的悽苦情懷。

作品原文

江楓 漸老、汀蕙 半凋,滿目敗紅衰翠。楚客登臨,正是幕秋天氣,引疏砧 ,斷續殘陽里。對晚景,傷懷念遠,新愁舊恨相繼。

脈脈 人千里。念兩處風情,萬重煙水。雨歇天高,望斷翠峰十二 。盡無言,誰會 憑高意?縱寫得,離腸萬種,奈歸雲 誰寄?

注釋譯文

原文注釋

①江楓:江邊楓樹。

②汀蕙:沙汀上的蔥草。楚客:客居楚地的人。溫庭筠《雨》詩:“楚客秋江上,蕭蕭故國情。”登臨,登山臨水。

③疏砧:稀疏繼續的搗衣聲。砧,搗衣石。

④脈脈:含情不語貌。見溫庭筠《夢江南》(梳洗罷)注②。

⑤翠峰十二:即巫山十二峰。《天中記》:“巫山十二峰,曰:望霞、翠屏、朝雲、松巒、集仙、聚鶴、淨壇、上升、起雲、飛鳳、登龍、聖泉。”

⑥誰會:誰能理解。

⑦歸云:喻歸思。唐薛能《麟中寓居寄蒲中友人》詩:“邊心生落日,鄉思羨歸雲。更在相思處,子規燈下聞。”

作品譯文

江岸的楓葉漸漸衰老,水洲的蕙草半已枯凋,滿眼衰敗的紅花綠葉。楚鄉作客,登高望遠,正逢這樣的暮秋天氣。傳來了稀疏的搗衣聲,斷斷續續迴響在殘陽里。面對這傍晚景象,我悲傷懷抱,思念遠人,新愁和舊恨,接連湧起。

創作背景

古代婦女,每逢秋季,就用磁杵搗練,制寒衣以寄在外的征夫。所以他鄉作客的人,每聞石甚聲,就生旅愁。這裡也是暗喻長期漂泊, “傷懷念遠”之意。

作品賞析

原文鑑賞

上闋寫景,奠定了淒清的基調,烘托出抑鬱懷人的氛圍。

“江楓漸老、汀蕙半凋,滿目敗紅衰翠。”篇頭三句,乃登高所見。“敗紅”就是“漸老”的“江楓”,“衰翠”就是“半凋”的“汀蕙”,而曰“滿目”,則是舉楓樹、蕙草以概其餘,點出當時已是深秋時節了,整個畫面呈現紅和綠兩種時比色。不是鮮紅嫩綠,而是黯淡、憔悴的紅和綠。 “敗紅”和“衰翠”是對應上文的“江楓”和“汀蕙”:請注意不是已老和全凋,而是“漸老”和“半凋”;所以還殘留一些淒悽慘慘的紅和稀稀疏疏的綠,“漸”和“半”意味正老、正凋,還將不斷地老下去、凋下去。

“楚客登臨,正是幕秋天氣。”這是一幅大筆渲染、滿畫面的深秋楓黃圖,秋色極濃。在寫足秋色之後,睹此濃濃秋色的抒情主人公出現了,並點明了“暮秋”季節。“楚客”兩句,引用宋玉《九辯》悲秋之意,柳永曾宦遊於荊襄一帶古代楚地,故這裡自稱為“楚客”;“登臨”補出了上文之秋景是他登高所目見,並暗示主題。

“引疏砧,斷續殘陽里。”寫所聞。深秋萬物衰敗,已讓人心生哀愁,何況在這“滿目敗紅衰翠”之中,耳中又聞這斷斷續續、稀稀朗朗的磁杵之聲,在殘陽中迴蕩呢?古代婦女,在秋天到來時,便以磋杵杵搗,制寒衣以送漂泊在外之人。所以在異地漂泊的行人,聽聞搗衣聲便生旅愁,這裡也是暗寓長期漂泊,“傷懷念遠”。“暮秋”是秋天將盡,“殘陽”則是一日將盡,都是“晚景”。對景難排,因此下文就直接道出“傷懷念遠”的主旨。

“對晚景,傷懷念遠,新愁舊恨相繼。”濃重的秋聲秋色深深地觸動詩人的離情,接著“對晚景”三字,承上文的所見所聞,啟下文的“傷懷念遠”,是對主旨的補充,說明這種“傷”和“念”並非偶然觸發,而是本來心頭有“恨”,才見景生“愁”。“舊恨”難忘,“新愁”又起,故曰“相繼”。從寫景過渡到抒情、“新愁舊恨相繼”,此刻先後湧上心頭,這愁恨又是多么的濃重。

下闋抒情,承接上闋直接寫出愁恨的緣由。

“脈脈人千里。念兩處風情,萬重煙水。”“脈脈”,化用《古詩十九首》:“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其字當作“哌哌”,相視之貌。(“脈”,繁體“作哌”,形近而誤。)相視,就是我與她互相對望,也就是她懷念我,我也懷念她,因此接著才會有二、三句。“兩處風情”,從“脈脈”來;“萬重煙水”,從“千里”來。細針密線,絲絲人扣。“念兩處風情”緊扣“脈脈”,“萬重煙水”與“千里”呼應,繪出詞人與伊人遠隔千里,山水重重,兩相懷念的情狀。一個“念”字,令作者懷人之情頓生層瀾。

“雨歇天高,望斷翠峰十二。”“雨歇”一句,不但寫出登臨時天氣的實況,而且點出是風吹雨打才使紅敗翠衰,補暮秋雨後之狀,秋雨初停,天高山青,而懷人之情讓這雨後晴景引逗得愈加郁厄,將山峰望穿亦難消解。“望斷”句既是寫實,又是寓意。就寫實方面說,是講雨收雲散,天高氣朗,極目所見,惟有山嶺重疊連綿不斷。就寓意方面說,則是講那位“旦為朝雲,暮為行雨”的巫山神女,由於雲散雨收,此時也看不見了。“望斷翠峰十二”,也是徒然。巫山有十二峰,詩人常在詩中使用李唐神女的傳說。詞人在這裡暗中抒發了對情人的思念,而且暗示了所思之人,乃是天仙般的一流人物。

“盡無言,誰會憑高意?”深進一層。“憑高”之意,無人可會,只能默然無語。以“盡”字至“無言”之上,表達了詞人複雜深沉的情感無人能解,也無法自訴,使得作品的情感更顯深進。“無言”、“誰會”更是緊扣上闋“脈脈人千里”,表達了詞人無人與說的心情。無人與說,只好把書信寄予千里之人,然而“縱寫得、離腸萬種,奈歸雲誰寄?”既無人與說又千里難寄,詞人的苦悶愈加深重了。

“縱寫得,離腸萬種,奈歸雲誰寄?”結尾兩句再深進兩層。第一層,既然此刻此處無人可訴,無人能會此情此意,那么這“離腸萬種”,就只有寫之寄於詞中。第二層,可是即使寫下思念,又如何才能送至她手呢?一種無可奈何之情,在柔情百轉中傾吐而出,增強了感染力。“歸雲”,此處意為無乘歸去之雲的人託付鴻信。

此詞藝術上的特色主要是襯托渲染的手法和宛轉往復的情思。詞的上片,取正襯的手法,以苦景寫悲懷,同時又將悽怨之情灌注到客觀的景物中去,以悲寫悲,渲染烘托出濃烈的悲苦氣氛;下片寫出了詞人感情上的波瀾起伏,採取了總起總收、間以分述的筆法,以使感情的抒發層層逼進,步步加深。

名家點評

清陳廷焯《詞則·大雅集》卷一評云:“曲折深婉。”

近人蔡嵩雲《柯亭詞論》評曰:“柳詞勝處,在氣骨,不在字面。其寫景處,遠勝其抒情處。而章法大開大閡,為後起清真、夢窗諸家所取法,信為創調名家。如⋯⋯《卜運算元慢》‘江楓漸老⋯⋯’,寫羈旅行役中秋景,均窮極工巧。”

清周濟《宋四家詞選》評云:“後闋一氣轉注,聯翩而下,清真最得此妙。”

沈祖棻說:“其文筆雖如周濟所說,但內容卻反覆曲折,並不平順。它們是矛盾的統一。”

作者簡介

卜運算元慢·江楓漸老 卜運算元慢·江楓漸老

柳永,(約987-約1053)北宋詞人。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宋仁宗朝景祐進士。官屯田員外郎。世稱柳七、柳屯田。為人放蕩不羈,終身潦倒。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與歌妓生活,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詞風婉約,詞作甚豐,創作慢詞獨多,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詞人。發展了鋪敘手法,在詞史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詞作流傳極廣,有“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之說。生平亦有詩作,惜傳世不多。有《樂章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