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驛村

南驛村

南驛村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韓城鎮鎮政府1.5公里處,鄭盧路南側,9個村民組,2169人,土地面積4128畝,經濟以農業種植和勞務輸出為主,南驛大蒜在豫西小有名氣,種植面積達1000餘畝,是韓城鎮主要產蒜區。

基本信息

河南省宜陽縣南驛村

南驛村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韓城鎮鎮政府1.5公里處,鄭盧路南側,9個村民組,2169人,土地面積4128畝,耕地面積2273畝。黨員22名,其中女黨員4名。村部位於村中心大街,房屋7間,村兩委幹部3人。經濟以農業種植和勞務輸出為主,南驛大蒜在豫西小有名氣,種植面積達1000餘畝,是韓城鎮主要產蒜區。村國小校舍建設面積872平方米,現有教師9人,在校學生210人。衛生所1人,醫務人員1名。

山東省寧陽縣南驛村

南驛村位於縣城東北28公里處,耕地面積1307畝。2005年人口1564人。
南驛村為春秋時期魯國才女魯義姑故里,故取名“南義”。唐代在此設驛站,得名“南驛”。明清屬東鄉賢義社、南驛社。後為南驛公社、南驛區、南驛鎮駐地。
南驛古為交通要道。村內古道為西周時期周道,春秋時期稱為魯道。村北館舍備有驛馬、郵車。周道上,王師衛隊的戰車、貴族巡視的軺車、運送東方各國輜重的車輛往來於此。戰國時,孟子往來於齊魯之間,走的就是魯道。秦漢時,魯道為馳道,漢武帝9次封泰山,曾兩次過南驛馳道。唐代為驛道,北接泰安,南接曲阜。驛站設有驛長、驛夫,備有驛馬。明代在南驛驛站備馬夫、司兵、白夫10餘人。明清驛站主要傳遞官府奏摺、公文、軍政機要,兼傳遞民間信件,地方官員進京,京城官員下巡,皆在驛站休息。康熙、乾隆南巡,都曾在驛站休息,山後村落散步,故山後村改名為“歇息鋪”(今南驛東北)。乾隆兩次從驛道通過,曾留下《渡汶河》《過汶河》詩。
境內有魯姑山、魯姑祠、魯姑泉等魯義姑遺蹟。
清光緒《寧陽縣誌》載“義姑姊,魯人,史佚其姓字。齊伐魯,姑姊避兵,棄子抱侄,齊將高其義,為之退師。詳劉向《列女傳》見藝文。至今,猶稱其故里曰南義村,立祠祀之”。村東有魯姑山,是磁窯鎮與華豐鎮的界山,海拔237.6米,占地1平方公里。原名邢家山,一名三台山。魯義姑姊棄子抱侄即此地,故又名魯姑山。宋代于山的西南面建有魯姑祠,後損毀。明清年間,曾兩次在魯姑山修復擴增魯姑祠。
魯姑泉位於縣境西北部,即現北泉河,因魯義姑姊而得名,在縣西北15公里穗山東北澗中,流經鶴山、伏山,入於汶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