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驛村

羅驛村

羅驛村位於海南澄邁縣老城鎮白蓮區境內,據考證,該村已有上千年歷史,其所在地在宋代時是海南往西行的驛站,羅驛村的村名也因此而來。

基本信息

羅驛村 羅驛村

在羅驛國小的旁邊,尋著一道小木柵欄,穿過一片樹木,便看到了有283年歷史的李氏宗祠。這是一幢獨庭獨院,擁有三進三間的高大建築,斑駁的牆壁、破落的屋檐、瘋長的野草……歲月已經在此留下太多的痕跡,讓人走在空蕩蕩的宅子裡有種恍如隔世的感覺,只是從庭前威武的石獅、屋宇四周翹起的飛檐及牆上有關教化的彩繪等處還依稀能勾勒昔日的輝煌。羅驛李氏宗祠始建於1723年,位於羅驛村東南面,坐北朝南,木石結構,三進院落四合院式布局,是目前省內少見的大型古建築文物之一,在目前省內家族宗祠中,這么大的規模也很少見。李氏宗祠雖然已經歷經近300年的風雨,但是保存較為完整,具有鮮明的清代建築特色。在第三進主體建築中,還有島內不多見的月梁,造型古樸美觀大方。目前,已經被列入縣級歷史文化保護文物的羅驛李氏祠堂正在申報第二批海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這是個海南省有名的宋代文化古村,曾有3人科第中舉,250多人出仕,享有澄邁“科舉仕宦第一村”美稱。同時,也是遠近馳名的革命老區,先後有70多位烈士為國捐軀。更值得一提的是,千百年來,優越的自然環境,理想的氣候條件,特別是從古至今代代不竭的和睦、孝順、感恩、誠信的倫理道德和淳樸感情,使這個鄰近最大的自然村始終穩坐“健康與長壽”的風水寶座。就在不久前的一次人口普查,仍顯示出各項指數均領先的可喜結果:全村戶籍總人口3328人,其中男性1525人,女性1803人,人口預期平均壽命79歲;健在的百歲老人2名,占總人口的60.1/10萬;80歲以上老人總數為102人,占總人口的3.06%;60歲以上老人總數376人,占總人口的11.3%,以上各項都遠遠超過“中國長壽之鄉”澄邁縣同類指標,被評為十大“長壽村”且名列第三,完全在情理之中。走進村里,立刻會對一座座寶石般散落在各處、別具風格的庭舍、院落產生莫大興趣,嶄新漂亮的二層小樓“社區服務中心”,綠樹成蔭的寧靜小院“羅驛國小”,古香古色的廟宇式建築“李氏宗祠”……

最打動我們的還是那個相當新穎、相當整潔、非同尋常的院落——2008年建成的白蓮敬老院,眼下仍有42位無兒無女的“五保戶”,在這裡過著無憂無慮幸福美滿的晚年生活。小院不是很大,但布局合理,設施周全,處處體現出“以人為本,關愛老年”的構想理念。其中最為重要住的“家窩”,全是小平房,不存在上下樓之苦,單門獨戶,如同賓館酒店一樣,多為雙人,少有單人,不管哪種戶型,廚房、衛生間家家都有,做飯、洗澡足不出戶。小院一端,還設有公共廚房、多功能活動室,平時不聲不響,可是每逢到了新年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或是哪位老人生日慶典,這裡便就成了熱火朝天、歡唱勁舞的大戲台,從白天到晚上,有時一直鬧到皓月當空都遲遲不肯離去。這座普普通通的敬老院,真是處處都體現民政部門和設計者對無依無靠老人們無微不至的體貼。庭院當中這塊小小綠地,不失點睛之筆,眼前這一片一片長得蔥蘢、鮮翠的地瓜葉,就是老人茶餘飯後、修身健體的“傑作”。親手擔水、親手澆灌、親手除蟲、親手整枝,吃上自己親手得來的碩果,不但口裡是香香的,而且更是心裡一生不忘辛勤勞動美德的延續,真是其樂無窮。

在對面平房檐下,一位頭髮花白的老奶奶,獨自坐在磨得光光的竹椅上,兩眼半睜半閉,嘴裡似乎還在默默地叨念著什麼,而左手握著的那把老式蒲扇,忽左忽右,不急不慢,如同機器一般有規律,有節奏,一刻不停地搖動著。我們動作很輕,深怕驚擾了老人。不料剛剛湊過,還是被發現,老人趕忙站起,高高興興迎了過來。她紅光滿面,手腳靈便,根本看不出再有幾個月就該過“八八大壽”的樣子。

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

在羅驛村,發現了一個極為罕見的有趣現象,全村1200多戶、3300多人中,無論是男還是女,無論是老還是幼,祖孫四五輩,前後幾百年,竟然全都姓“李”,沒有一個“外姓人”,世世代代,繁衍至今,仍然沒有任何改變。更令人驚奇不已的是,自古以來,不同年月,不同行業,在康泰長壽的同時,幾乎都有非同尋常的名人、要員登榜,光宗耀祖,傳承光大。有文字確鑿記載,從古至今,曾出仕知府、知縣、通判等職32人,中舉3人。現代黨政軍處級以上任職44人,其中省級職務1人,歷任縣長2人,教授等高職及全國勞模34人,中級職稱64人,博士、碩士、留學生19人。其中出類拔萃的佼佼者有澄邁第一位舉人元代的李震器,明代父子同科中舉的李惟銘、李金,清代歷任雲南永昌、曲靖、麗江知府李恆謙,建國後曾任華南理工大學黨委書記李獨清,澄邁縣首任縣長李定南等,且有兩人以華南解放區代表身份出席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和毛主席一起登上天安門城樓。來到羅驛村的中外朋友,無一不對這驚人、感人奇特現象發生濃厚興趣,無一不想探根求源,追溯歷史。而村中那座保存完好,且於2009年6月正式被列為“海南省文物重點保護單位”的“李氏宗祠”,就是一個非常難得的圓滿答案。其相關資料、故事佳話,許多報刊、書籍與網路都有翔實記述,只要耐心翻閱,便可對它的來龍去脈一清二楚:

羅驛村,古時稱倘驛。古代的驛站,是傳遞朝廷文書或轉運官物的人中途更換馬匹、住宿的地方。漢制三十里置驛。倘驛,就是當時在瓊州西道羅驛村現址上的一個驛站,後聚居遂而成村,改名羅驛。

羅驛村李氏入村始祖李文英,乃為鄉貢進士,原籍瓊州萬安縣(今萬寧市)人,於南宋末年間(1265-1279年),遊學澄邑,在羅驛村設學塾,便定居於倘驛。據村民歷代相傳,李文英在驛村教學時,有天下午,幾個學生遲到,遭到教鞭體罰,學生訴其原委稱,在山塘洗澡時,看見幾隻大烏龜背著一隻死烏龜,後面還有九隻小龜排成一行隨跟,向村後的松林山爬去,他們覺得好玩就跟著看,最後看完死烏龜被眾活龜埋葬,才返回學堂,所以遲到了。李文英感到此事驚奇,便掏錢給學生,買幾支甘蔗,順著原路一邊走一邊吃,直到死龜埋葬之地再返回。李文英計上心頭,趁路人少的時候,按路上丟下的蔗渣,找到松林山上,並在周圍作上記號。事後囑咐兒子,在他百年之後葬此“風水寶地”。果然,李氏後人丁旺家興,人才輩出。

村中尚有紀念明永東辛卯科舉人李惟銘的“文奎坊”,紀念明景泰癸酉科舉人李金的“步蟾坊”,以及紀念李恆謙遺孀重文興教出資所建文昌閣等,村內還有“道樂塔”、“南翠橋”、“馬蹄井”等眾多古蹟。

羅驛村至今還保存民房古石屋120多間,村中道路,均為石鋪,也是村古時官員李恆謙帶頭捐資所建。此外,村中自元朝以來建有各支祖祠13間,其中清雍正元年(1723年)所建李氏宗祠規模最大,共有三進,每進均為五貼屋,配有雨廊和廂房,建築面積達1900平方米,1919年“澄江書院”遷辦於宗祠內。清朝嘉慶壬申年(1812年),海南唯一探花張岳崧告養回定安縣高林村故鄉期間,受羅驛村友人李瑩亭的邀請,來訪羅驛村,並在李氏宗祠里為當地學子講課授業。當張岳崧聽到村中孝子李朝欽的故事,後來在他主編的《瓊州府志》中,收入了他所寫的《李孝子歌》。此外,張岳崧為羅驛村撰寫了《李氏合族譜序》、《澄邁羅驛李氏祠堂記》、《茂春李翁八秩大慶》、《元哲太翁李老先生大人像贊》,並專門為這座李氏始祖祠題寫“萬葉枝柯”匾額和對聯:

祥自宋開,膺歲薦,登貢書,有創有垂於今為烈;

族從元茂,守邊陲,任民社,乃文乃武振古如茲。

自古以來,羅驛村人才輩出,這與其尊師重教是密不可分的。早在元明時代,村民就競相送子到外縣求學,這些人回來後在村里設學館招徒,教授學業,培養人才。

節孝坊 節孝坊

在當代,出類拔萃的羅驛人還有頗具影響的李定南,他是該縣早期革命的領導人之一。於1936年參加革命,曾在長海擔任中華民族武裝自衛委員會黨團書記兼組織部長(主席是宋慶齡女士)。抗戰初期,他組織武裝參加雲龍改編,同時說服伯父李傳政捐款買機關槍枝持革命,使瓊崖縱隊有了第一挺機關槍。李獨清,也是該縣早期革命的領導人之一。他曾任華南工學院黨委書記,1940年12月15日,國民黨保七團重兵圍剿我縣美合抗日革命根據地,製造“美合事變”,澄邁縣革命處於低潮,李獨清依靠民眾,恢復黨群組織,發展武裝,擴大政權,創建六芹山游擊根據地,以利瓊崖區黨委赴西柏坡向黨中央匯報瓊崖武裝鬥爭情況,受到周恩來副主席的親切接見,給予“海南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高度評價。

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有著悠久歷史的羅驛人,繼承祖宗偉業,不忘傳統美德,孝順長輩,鄰里親和,充分發揮非常珍貴李氏獨有的凝聚力量,發展多種經營,增加村民收入,注重生態建設,關愛老年生活,在富裕美好的小康路上,又把中國“長壽之村”的大旗扛了回來,無疑為這座“李氏宗祠”留下濃墨重彩的一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