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漳水鏡莊風景區

南漳水鏡莊風景區

“三國名勝”水鏡莊是國家3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古隆中景區核心景區之一。位於湖北省南漳縣城南,305省道由此經過,距襄樊市37公里。是東漢末年名士司馬徽隱居地,因司馬徽雅號“水鏡先生”而得名水鏡莊。

簡介

6南漳水鏡莊風景區

水鏡莊,位於南漳縣城南500米處,前帶蠻河水,後依玉溪山。刀削石壁之間有一岩洞,相傳一白馬常出入洞內,上古叫“白馬洞”。東漢末年,名士司馬徽為避北方戰亂而南遷於此,雅號“水鏡先生”,“水鏡莊”由是得名。水鏡莊現已被列為國家級隆中風景區的主要景點,也是古三國旅遊熱線。

歷史

水鏡莊,著名的三國名勝,位於縣城南0.5公里處,北臨蠻河,南靠玉溪山。東漢末年名土司馬徽曾在此隱居.因司馬徽又稱水鏡先生,山莊因此而稱水鏡莊。莊前立有石碑,上書“漢水鏡棲隱處”,為清乾隆七年(1742年)南漳知縣徐彥所樹。石碑左側為“薦賢堂”,兩進平房,中隔小院,每進三間,建築莊重古樸,占地約300多平方米。傳說劉備馬躍檀溪、襄陽脫難後逃至南漳,在水鏡莊與司馬徽相遇,司馬徽薦諸葛亮、龐統與劉備,繼而發生了三顧茅廬的故事。

劉備在襄陽遇險,馬躍檀溪逃到南漳,拜問天下豪傑司馬徽,司馬徽告日“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於是產生了“三顧茅廬”、“隆中對”等故事。三國鼎立,更使司馬徽名昭千古。為懷念司馬徽,後人建起了“水鏡莊”紀念勝地。

水鏡莊內,多是亭閣式建築,飛檐凌空,氣宇軒昂,金窗修戶,朱梁畫棟。司馬徽、龐德公和學生諸葛亮、徐庶、龐統玉石塑像惟妙惟肖。半山腰的“頭天門”、“二天門”,拾級而上如登雲梯。莊正門前一條木板鐵索橋飛跨三道河,過客漫步逍遙之極,別有情調蕩漾心頭。  

司馬徽,系東漢末年襄陽城南學業堂經學大師,對學子們知之甚深,以知人薦賢(向劉備推薦伏龍、鳳雛)名揚古今中外,號稱“水鏡先生”。司馬徽原住襄陽東門外,與龐德公為鄰。舊時地方志有他的住址。但不知何時遷往南漳水鏡莊。

司馬徽隱居的水鏡莊距南漳縣城一里許,南傍玉溪山,北臨蠻河。水鏡莊前立有“漢水鏡棲隱處”石碑。左側有薦賢堂,兩進平房,中隔小院,每進3間,古樸莊重。玉溪山孤峰高聳,綠樹成蔭。山北麓之石壁,猶如刀削,有“三里石壁長廊”之稱。壁中有巨洞,深30米,高8米,寬8米,昔傳有白馬出洞,故名白馬洞。洞中建有水鏡祠。莊後有兩徑通白馬洞。一條沿頭天門上山,過石拱橋再登台階,至二天門。在此仰望,灌木如雲,石壁欲傾。沿石壁向西鑿有橫道,外側築有城牆。出橫道即至會仙門,再10餘步,即入白馬洞。另一條路在頭天門之西,經過水鏡祠門樓,上有“水鏡莊”3字。兩側對聯為“彝水環繞,明鏡高懸”。進水鏡祠門樓,亦達會仙門。水鏡祠為兩層閣樓,飛檐臨空。祠前石洞前廳,明亮、幽靜,壁刻有“洞天福地”4字。據傳水鏡先生常在此弈棋、彈琴。玉溪山頂海拔263米,登山四望,湖光山色,盡收眼底。

近期狀況

近年來,南漳縣委、縣政府多方籌措資金,先後對水鏡莊景區內7大工程、11個項目進行了全面開發與改造,使其提高品位,增強吸引力。主要景觀有:草廬、水鏡遺址、司馬徽故事碑廊、水鏡祠、幽居齋、善福洞、文筆峰、將軍亭、禹王洞、老虎洞、藏龍洞、神迷谷、桃花流水、玉屏飛瀑等。加之豐富的水域和鬱鬱蔥蔥的植被,是海內外遊客青睞的旅遊勝地。南漳縣委、縣政府已確立了“以三國文化旅遊為龍頭”的戰略目標,深度挖掘三國文化內涵,擴大景區範圍,抓好系列配套開發,使其與三國旅遊線的隆中——承恩寺——鹿門寺——當陽玉泉寺——古荊州等串線聯網。

水鏡莊向為遊覽勝地,騷人墨客題吟頗多。清代羅夢元《白馬洞懷古》一詩中有“雲中漢水斜陽盡,檻外秦山暮雨來”之句,頗耐人尋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