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木林土布加諧欽

南木林土布加諧欽

諧欽是一種在盛大或隆重的慶典上表演的歌舞藝術邢式。它具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涵,以及濃郁的本地特色等。這種表演形式流布藏區各地,特別是在後藏非常盛行,而且在長久的繼承和發展過程中,已形成一種獨具本地特色的歌舞表演藝術。

諧欽簡介

諧欽,意為大歌,它是一種莊嚴的歌舞,也是一種頌歌。諧欽只能在隆重的儀禮中表演,一年或幾年一度的宗教節日往往也要跳諧欽。歌舞是大型的,一般男女各16人,有的更多。

服裝

他們的服裝有嚴格的規定,男的穿緞袍,戴圓形黃絨帽;女的穿彩緞藏袍,戴弓形或三角形頭飾。過去跳“諧欽”是一種“差”事,子子孫孫一代接一代,現在由民間老藝人擔任教練

表演程式

舞蹈者從當地少男少女中挑選,表演程式是先唱後跳,歌聲緩慢,時起時伏,伏時聲音低沉渾厚,起時高亢悠遠,句句唱詞拉得很長,唱完一段之後開始起舞。

舞步

時而向前,時而後退,時而向左,時而向右,腳下發出不同節奏的聲音。西藏各地都有“諧欽”,表演形式類似,但歌詞完全不同。寺廟屬民表演的“諧欽”,大都歌頌寺廟的輝煌;貴族屬民表演的“諧欽”,大都歌頌所屬家族的功績。

相關內容

“諧欽”表演“諧欽”表演

藏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不論男女老少聚集於寬闊的草地或家院裡,載歌載舞、盡情歡樂抒發他們對勞動、生活以及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歌舞已成為藏族民眾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藝術形式。那裡有藏族民眾居住,那裡就有藏族的歌舞藝術。藏族舞蹈有其獨有的審美特點 :琳琅滿目、繁花似錦的不同類型和不同風格的藏族舞蹈中,雖然它們都具有各自獨特的個性和固有的審美要求,但它們又都包含共同的精髓元素,以及共同的動作規律。這種精髓元素和規律構成了整個藏族舞蹈的審美概念。 “顫”、“開”、“順”、“左”、“繞”是各種類不同藏舞的共同特點,或稱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從而構成了它區別於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學概念。 這五大元素的形成,是同藏族人民的歷史條件、社會制度、風俗信仰、地理環境、生產方式、文化傳統等有著密切聯繫的,是長期在人民民眾中凝成的審美標準。 藏族舞蹈中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點外,在舞蹈的動律上還普遍存在著最基本的“三步一變”、“後撤前踏”、“倒腳輾轉”、“四步迴轉”的共同規律。在這種共同規律的基礎上產生出種種不同的變化,再加上手勢的運作、腰身的韻律、音樂的區別而構成不同的舞蹈風格。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豐富,從腳部動作上可概括為“蹭”、“拖”、“踏”、“蹉”、“點”、“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種基本步伐。 藏族舞蹈的手勢,可歸納成“拉”、“悠”、“甩”、“繞”、“推”、“升”、“揚”七種變化。藏舞中的技巧主要有:輾轉、刨腿轉、踢腿轉、果諧轉、跨腿轉、跳跨轉、推磨轉、蹲轉、跪轉、掖轉、正反轉、扭腰正反轉、擰身反跨轉、點步翻身、踏步翻身、點轉、平轉、小蹦子、死人蹦子、躺身大蹦子、平轉虎跳以及跨腿跳、吸腿跳、蓋腿跳、撩腿跳、蹭步跨腿跳、兔子跳、貓跳等等。

文化遺產

諧欽(拉薩納如諧欽、南木林土布加諧欽)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