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河

南明河

楊柳灣之水流至新橋(即原貴陽一中校址處),又源於玉龍山的溪水匯入,此水經三橋納源自黑石頭的橋下水及經鳳凰關入大羅溪的黔靈湖水(以下經二橋、頭橋入磨河,即今市西河),此段即為南明河中段。

介紹

2001年,貴陽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承諾:作為“環境立市”戰略的重要內容之一,將舉全市之力,用三年時間讓母親河———南明河水變清。

三年後的今天,南明河舊貌換新顏。“水變清、岸變綠、景變美”的三大目標正變成美好的現實。

母親河成了臭水河

自古以來,清澈見底的南明河一直是貴陽居民的直接飲用水源,兩岸風光旖旎,是遊玩的好地方。人們在河中游泳垂釣、淘米浣衣的情景,至今還留在貴陽老人們的記憶中。

然而,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河水逐漸變黑髮臭。到90年代,南明河污染狀況已經觸目驚心:沿河兩岸近百個生活污水和207家工業企業排污口,每天向河中傾瀉45萬噸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沿岸到處是煤灰垃圾,破爛的棚戶區遍布河道兩岸;河水水質嚴重惡化,魚蝦絕跡,進入市區的河段為劣五類水體。曾經是“明河清流”的南明河,變成了藏污納垢的黑水河、臭水河。按照國際河流生命學說的觀點,南明河已經成為一條“失去生命的河流”。

為了治理南明河,貴陽市歷屆黨委、政府多次進行過清淤和疏浚,但由於經濟發展的局限和單一的局部治理,始終未能得到根治。

治理越早越主動

邁入新世紀,南明河污染問題列入了貴陽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2000年,貴州省委常委、貴陽市委書記王曉東帶著市幾大班子的成員徒步沿南明河考察調研後認為,南明河污染是涉及到貴陽市的生態環境、人文環境和社會經濟全面、可持續發展的大問題;而且南明河作為長江上游的一條支流,其水質好壞直接關係到長江中下游的水體質量。越早治理越主動,越晚治理付出的代價越大。

2000年9月,貴陽市委、市政府在長江源頭立碑銘志,表達了全市300多萬人民對長江生態環境的關注和治理南明河污染的堅定決心。王曉東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市民承諾:從2001年到2004年,用三年時間,使南明河“水變清、岸變綠、景變美”。

總結歷次南明河治理的經驗,貴陽市決定改變以往局部的單項治理,把南明河環境綜合整治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實施全流域治理,從根本上改變南明河污染狀況。

國內外知名規劃機構和高等院校的專家教授,按照以“水”凸現靈性,以“山”展現秀美,以“綠”提升品位的要求,對南明河沿岸綠化、景觀、古建築、歷史遺蹟修整、城市防洪、沿河截污溝建設等進行了整體規劃。貴陽市還廣泛徵求社會各界意見,開展公眾參與活動,市民參與建設家園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貴陽市最終確定了南明河環境綜合整治的三大目標———水變清、岸變綠、景變美,八大工程———上游生態建設工程、水利設施建設工程、污水處理廠建設工程、十里河灘整治工程、污水收集系統建設工程、河道疏浚工程、沿河企業達標排放工程、沿河景觀建設工程,總投資22億元,總計44個子項目,計畫在三年內全面完成。

影響

從2001年5月開始,“南明河三年變清”這項貴陽有史以來最大、也最為複雜的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全面展開。

“水變清”———三年來上游兩座水庫加高擴容,新增庫容1180萬立方米,為南明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同時,改造後的水庫使城區河段防洪能力大大提高。建成了3座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城市生活污水處理能力達到日處理16萬噸,有效改善了南明河水域環境質量。兩岸修建了99公里的截污溝,避免了城區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南明河,清除河床淤泥60萬立方米。對207家沿河工業企業進行整治,82家達標排放,120家調整產業結構、改革生產工藝或整體搬遷,5家治污不力的企業被依法關閉。

“岸變綠”———完成上游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79.78平方公里,造林8.25萬畝,沿岸綠化總面積45萬平方米,沿線景觀綠地率達86.5%,比2000年提高了60%,形成了沿南明河濱河綠色環帶。原來住在岸邊的2864戶棚戶區居民全部遷入了新居。

“景變美”———沿河兩岸景觀建設貫穿以人為本的宗旨,打造了濱河帆影綠地、冠洲橋綠地、人民廣場、甲秀廣場等綠化地帶,形成了風格各異的溪水園、南明硯、民俗廊、斜陽穀、景石園、清心園、映月灣、民族廣場等“八景連珠”景觀,兩岸完成了民族風情、秀麗山川等5組大型城市浮雕。

2003年3月至今總計46次水質監測數據表明,南明河PH值、透明度、色度、石油類、漂浮物、臭味等指標已達到水環境目標值

母親河重新煥發風采,“失去生命的河流”再度恢復生機。昔日植被稀疏的沿河兩岸如今處處花紅柳綠,景色宜人;當年發臭發黑的河水,如今清流悠悠,魚蝦重現;過去兩岸低矮破舊的棚戶區變成整潔美觀的居民社區;濱河步道、沿河景觀交相輝映,市民重新回到河邊休閒漫步,鍛鍊健身,泛舟垂釣……

南明河又流進貴陽市民的生活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