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南明河

長118公里的南明河,是貴州省貴陽市人民的母親河。 自古以來,清澈見底的南明河一直是貴陽居民的直接飲用水源,兩岸風光旖旎,是遊玩的好地方。 曾經是“明河清流”的南明河,變成了藏污納垢的黑水河、臭水河。

長118公里的南明河,是貴州省貴陽市人民的母親河。她曾經被綿綿不斷的污水染黑身軀,被兩岸低矮的棚戶區遮住容顏。2001年,貴陽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承諾:作為“環境立市”戰略的重要內容之一,將舉全市之力,用三年時間讓母親河———南明河水變清。dao
三年後的今天,南明河舊貌換新顏。“水變清、岸變綠、景變美”的三大目標正變成美好的現實。
母親河成了臭水河
自古以來,清澈見底的南明河一直是貴陽居民的直接飲用水源,兩岸風光旖旎,是遊玩的好地方。人們在河中游泳垂釣、淘米浣衣的情景,至今還留在貴陽老人們的記憶中。
然而,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河水逐漸變黑髮臭。到90年代,南明河污染狀況已經觸目驚心:沿河兩岸近百個生活污水和207家工業企業排污口,每天向河中傾瀉45萬噸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沿岸到處是煤灰垃圾,破爛的棚戶區遍布河道兩岸;河水水質嚴重惡化,魚蝦絕跡,進入市區的河段為劣五類水體。曾經是“明河清流”的南明河,變成了藏污納垢的黑水河、臭水河。按照國際河流生命學說的觀點,南明河已經成為一條“失去生命的河流”。
為了治理南明河,貴陽市歷屆黨委、政府多次進行過清淤和疏浚,但由於經濟發展的局限和單一的局部治理,始終未能得到根治。
治理越早越主動
邁入新世紀,南明河污染問題列入了貴陽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2000年,貴州省委常委、貴陽市委書記王曉東帶著市幾大班子的成員徒步沿南明河考察調研後認為,南明河污染是涉及到貴陽市的生態環境、人文環境和社會經濟全面、可持續發展的大問題;而且南明河作為長江上游的一條支流,其水質好壞直接關係到長江中下游的水體質量。越早治理越主動,越晚治理付出的代價越大。
2000年9月,貴陽市委、市政府在長江源頭立碑銘志,表達了全市300多萬人民對長江生態環境的關注和治理南明河污染的堅定決心。王曉東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市民承諾:從2001年到2004年,用三年時間,使南明河“水變清、岸變綠、景變美”。
總結歷次南明河治理的經驗,貴陽市決定改變以往局部的單項治理,把南明河環境綜合整治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實施全流域治理,從根本上改變南明河污染狀況。
國內外知名規劃機構和高等院校的專家教授,按照以“水”凸現靈性,以“山”展現秀美,以“綠”提升品位的要求,對南明河沿岸綠化、景觀、古建築、歷史遺蹟修整、城市防洪、沿河截污溝建設等進行了整體規劃。貴陽市還廣泛徵求社會各界意見,開展公眾參與活動,市民參與建設家園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貴陽市最終確定了南明河環境綜合整治的三大目標———水變清、岸變綠、景變美,八大工程———上游生態建設工程、水利設施建設工程、污水處理廠建設工程、十里河灘整治工程、污水收集系統建設工程、河道疏浚工程、沿河企業達標排放工程、沿河景觀建設工程,總投資22億元,總計44個子項目,計畫在三年內全面完成。
河變清了 景變美了
從2001年5月開始,“南明河三年變清”這項貴陽有史以來最大、也最為複雜的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全面展開。
“水變清”———三年來上游兩座水庫加高擴容,新增庫容1180萬立方米,為南明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同時,改造後的水庫使城區河段防洪能力大大提高。建成了3座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城市生活污水處理能力達到日處理16萬噸,有效改善了南明河水域環境質量。兩岸修建了99公里的截污溝,避免了城區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南明河,清除河床淤泥60萬立方米。對207家沿河工業企業進行整治,82家達標排放,120家調整產業結構、改革生產工藝或整體搬遷,5家治污不力的企業被依法關閉。
“岸變綠”———完成上游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79.78平方公里,造林8.25萬畝,沿岸綠化總面積45萬平方米,沿線景觀綠地率達86.5%,比2000年提高了60%,形成了沿南明河濱河綠色環帶。原來住在岸邊的2864戶棚戶區居民全部遷入了新居。
“景變美”———沿河兩岸景觀建設貫穿以人為本的宗旨,打造了濱河帆影綠地、冠洲橋綠地、人民廣場、甲秀廣場等綠化地帶,形成了風格各異的溪水園、南明硯、民俗廊、斜陽穀、景石園、清心園、映月灣、民族廣場等“八景連珠”景觀,兩岸完成了民族風情、秀麗山川等5組大型城市浮雕。
2003年3月至今總計46次水質監測數據表明,南明河PH值、透明度、色度、石油類、漂浮物、臭味等指標已達到水環境目標值
母親河重新煥發風采,“失去生命的河流”再度恢復生機。昔日植被稀疏的沿河兩岸如今處處花紅柳綠,景色宜人;當年發臭發黑的河水,如今清流悠悠,魚蝦重現;過去兩岸低矮破舊的棚戶區變成整潔美觀的居民社區;濱河步道、沿河景觀交相輝映,市民重新回到河邊休閒漫步,鍛鍊健身,泛舟垂釣……
南明河又流進貴陽市民的生活里。
其他資料
一。貫穿城南的南明河,發源於廣順之南的河沙壩,經由愛溪,接擺古水,經一宿河,納自黨武山而來之山溪,一併流過天生橋,繼而又與來自廣順之北的龍潭、蘭花坡等溪水所匯成的慈姑水合股。再往下又接斗角山腳的九十九潭水和劉土水一同匯於湖潮。以下再納入由廣順方向而來大黃泥水,接冷飯河而入蘆荻付家橋,一起湧入濟番(即今花溪河)。花溪河經中曹司而下,在其北岸又納改毛水、沙井水、陳亮水和擺朗水,而後注入四方河,流向五眼橋。至此又接自牛角坡而來得翁井水,此水經白岩與渾水灘、野鴨塘而來的溪水在金吳匯合,並納自麥坪屯而來的溪水同入小車河,而後南明河水流加大,河面加寬向太慈橋、楊柳灣前奔,此段即為南明河上段。
楊柳灣之水流至新橋(即原貴陽一中校址處),又源於玉龍山的溪水匯入,此水經三橋納源自黑石頭的橋下水及經鳳凰關入大羅溪的黔靈湖水(以下經二橋、頭橋入磨河,即今市西河),此段即為南明河中段。以下又納來自茶店的貫城河,穿過虹橋(即今南明橋),再穿甲秀樓兩邊的浮玉橋,平衍而去。在南明堂的南側,又有來自八里屯之富水匯入,然後向團坡橋奔騰而下,經水口寺的普濟橋,過打魚寨,穿烏當,與龍洞河匯合於麥穰,再向東流入烏江,以下便為南明河的下段了。
二。清水河
清水河又名洛旺河,上段稱南明河,是烏江右岸的一級支流,發源於苗嶺山脈北麓平壩縣玉龍鄉。清水河集水面積約6600平方公里,河長210餘公里,天然落差約740米,平均坡降約3.44‰,流域地處貴州省中部社會、經濟、文化中心地帶。
1.河流形態
清水河西南部以苗嶺山脈花溪縣林卡鄉東南山峰、龍里縣羊場鄉雲霧山與蒙江分水;東部以武陵山脈貴定縣昌明鄉斗蓬山與沅水分界,西北部與貓跳河為鄰,東北部與甕安河為鄰。
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最高山嶺海拔1950米。全流域山區占78.5%,丘陵和台地占21.5%。地層均為沉積岩,岩溶發育,構造複雜。以往有地震記載34次,屬六級地震區。清水河出源地後東北流,穿過貴陽市折向東南流,沿貴陽、龍里縣界,又沿開陽、龍里縣界,開陽、福泉縣界,開陽、甕安縣界進開陽縣,於米坪鄉匯入烏江。清水河按河流形態分三段:烏當以上,烏當至兩岔河口,兩岔河口以下。上段為丘陵區,河流坡降平緩,河谷川地與峽谷相間。花溪台地,河谷開闊,有小跌水數處形成天然小瀑布,是花溪景區之一,兩岸多河谷台地,耕地集中,河岸高1~5米,水面寬10~60米;花溪至烏當段,河谷束放相間,多台地,岸高3~10米,水面寬10~80米。中、下段為丘陵山區,傍河台地極少。中段水面寬15~25米,一般水深1米多,河谷深切狹窄,河岸多懸岩,河中多亂石灘多流急。下段河谷切割尤深,斷面絕壁隨處可見,河流穿行於狹窄河谷中,水面寬20~200米,一般水深約4米,河中多亂石深潭,坡降陡峻。
清水河右岸支流獨木河,發源於貴陽市花溪區高坡鄉小雲頂,流域面積約2240平方公里,河長125公里,總落差397米,平均坡降約3.2‰,水能理論蘊藏量8.4萬千瓦,可開發水能約2萬千瓦。左岸支流魚梁河(南江河),發源於修文縣三元鄉龍井溝,流域面積約1030平方公里,河長約80公里,總落差近700米,平均坡降約8.7‰,水能理論蘊藏量5.76萬千瓦。
清水河從匯口向南水系呈樹枝狀,支流左、右兩岸分布較均勻。流域內一級支流17條,內有伏流河段8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