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東湖

南昌東湖

南昌東湖位於南昌市區中心(八一公園旁),湖面約13公頃。歷史上的東湖書院、東湖書畫會、南昌行營都設在這裡。”唐代觀察使韋丹曾組織民工在南昌東湖中築堤栽柳,時稱韋公堤,又名萬柳堤。況志寧有詩寫道:“講武亭前水四流,游蜂飛蝶滿芳洲,西風戰艦知何處,贏得斜暉伴白鷗”,可見那時百花洲上蜂蝶飛游,花草之繁盛。明代戲劇家湯顯祖也曾登洲游湖並賦詩一首:“茂林修竹美南洲,相國宗侯集勝游,大好年光與湖色,一尊風雨杏花樓。

簡介

自唐代以來,名人學士吟誦東湖的作品甚多。如李紳、杜牧、黃庭堅、辛棄疾、歐陽修、文天祥等古代名人,都留下過讚頌南昌東湖的詩文。

歷史背景

南北朝雷次宗曾在《豫章記》文中記述:“東湖,郡城東,周回十里,與江通。”唐代觀察使韋丹曾組織民工在南昌東湖中築堤栽柳,時稱韋公堤,又名萬柳堤。那時的百花洲,即南昌東湖畔之洲,是因為洲上遍長奇花異草而得名。

唐代洲上百花爭妍,東湖水光瀲灩、荷花滿湖,堤上萬柳成行,美不勝收。唐詩人李紳曾寫詩讚道:“菱歌罷唱鷁舟回,雪鷺銀鷗左右來。霞散浦邊雲錦截,月升湖面鏡波開。魚驚翠羽金鱗躍,蓮脫紅衣紫摧。淮口值春偏悵望,數株臨水是寒梅。”

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文人歐陽修曾寫過一首五絕詩:《酬聖俞百花洲》。宋代詞人向子堙在其《蝶戀花》詞中,也有“百花洲老桂盛開”之句。

南昌東湖百花洲上的清代石碑。

到宋明代,東湖百花洲更名揚天下。那時洲上樓閣亭台有十多處,湖光洲景美如畫。宋代隱士蘇雲卿曾在百花東洲灌園植蔬,後人稱這裡為蘇翁圃。著名的豫章十景,便有二景即“東湖夜月”和“蘇圃春蔬”在百花洲。南宋時,豫章節度使張澄在百花洲上建“講武堂”,演習水軍。

況志寧有詩寫道:“講武亭前水四流,游蜂飛蝶滿芳洲,西風戰艦知何處,贏得斜暉伴白鷗”,可見那時百花洲上蜂蝶飛游,花草之繁盛。明代戲劇家湯顯祖也曾登洲游湖並賦詩一首:“茂林修竹美南洲,相國宗侯集勝游,大好年光與湖色,一尊風雨杏花樓。”

俯瞰南昌東湖

東湖百花洲之衰落應在清代之後。清代這裡成為貢院所在地,原古建築已遺蹟漸消。清乾隆年間,江西布政使彭家屏書“百花洲”三個大字,鐫為石碑,後碑殘破。1932年這裡闢為湖濱公園,1946年4月被改名介石公園。1950年7月,更名為八一公園。建國以來,人民政府種樹修堤,淘浚湖泥,建造亭台及曲橋,使這裡成為人民民眾休憩之所。

另外,東湖又是南昌市一區行政區劃的名字——東湖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