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一中

南昌一中

南昌第一中學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稱“江西大學堂”,後改稱“江西高等學堂”、“江西省立第一中學”。1949年8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將當時南昌市的四所省立中學(省立南昌一中、省立南昌二中、省立南昌女中、省立南昌女職)合併,組成省立南昌聯合中學。1953年春,學校劃歸南昌市領導,改名為南昌市第一中學。後劃分出一部分為南昌第二高中(即後來的南昌第六中學),文化大革命期間,南昌第一中學下遷南昌縣,並一分為四。1983年,經南昌市人民政府決定,將南昌六中改回南昌市第一中學,保持了南昌第一中學的歷史連續性。

基本信息

基本情況

南昌一中南昌一中

南昌市第一中學是江西省優秀重點中學,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由省會書院改組而成的江西大學堂,是我省解放後最先成立的一所社會主義新型學校。1949年8月,江西省政府明令將南昌市四所省立中學省立南昌一中、二中、女中、女職合併組成省立南昌第一聯合中學,後改為省立南昌一中。1953年改為南昌市第一中學。文化大革命期間,學校下遷到南昌縣蓮塘鎮。1983年,在南昌六中(原南昌一中舊址)恢復南昌市第一中學。

辦學107年來,南昌一中輝煌業跡,永載史冊。江西最早的革命團體---“改造社”便在此發起組建;袁玉冰、黃道、張朝燮、劉和珍等烈士和邵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曾從這所學校走上為革命事業而英勇獻身的道路;吳有訓、胡先驌、黃家駟等老一輩科學家、老院士都曾從這裡攀登科學高峰;中科院院士陽含熙、徐采棟、楊叔子、徐性初、游效曾、吳式樞、劉高聯、朱中梁、熊大閏,工程院院士朱伯芳,宇航學院院士賀其治,大翻譯家許淵沖,計算機專家洪家威、塗序彥,國畫大師劉勃舒、作曲家辛滬光、頌今,歌唱家徐有光等,都是南昌一中校友中出類拔萃的人物。

辦學條件

http://1z.ncedu.gov.cn/List.aspx?Cid=58

今日的南昌一中,占地面積35畝,建築面積33000平方米。學校致力發展現代教育技術特色,建設了校園網路和學校網站,建有9個微機室、3個語音室、2個校園網路中心、57個多媒體教室,課件製作室、現代化舞蹈練功房、大型多功能會議中心、綜合電子演播廳等現代化教育教學及辦公設施,所有初高中教室全部完成多媒體建設,建有一流的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育人環境得到極大的最佳化。

學校具有雄厚的師資力量。現有教師260餘人,其中具有高級教師資格和職務的教師139人,擁有全國優秀教師2人,省、市勞動模範4人,省、市優秀班主任21人、省市學科帶頭人8人,省市骨幹教師36人。學校被評為首批南昌市名校,歷史、地理學科評為南昌市名科。

學校致力發展外國語教學特色,重視對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提高。1991年始創高中外國語班,本著“特色鮮明,高升學率,全面發展”的辦學宗旨,實施精細化管理,聘請外籍教育專家來校執教英語口語和聽力訓練。21世紀以來,學生高考升學率均達到92%以上,外國語班學生高考升學率達99%,高考升學率均達到92%以上。學校是同濟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重點大學優秀生源基地和南京軍區國防生生源基地,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西安外國語大學、四川外國語學院、大連外國語學院等多所外國語大學小語種提前招生計畫學校,先後有上百名學生被提前錄取或保送。數以百計的學生在全國、全省、全市的數、物、化、外、生以及計算機電腦製作等各科類競賽中均取得了優異成績。  

學校升學、競賽兩翼齊飛,顯示了強勁的辦學實力,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是全國中國小信息技術創新套用示範學校、教育部中國小英語真實閱讀教學推廣實驗學校、教育部教育信息化理事會理事單位、江西省現代教育技術示範學校、江西省文明精神建設先進單位、江西省安全文明單位、南昌市名校、南昌市花園式學校、南昌市德育工作示範學校、南昌市語言文字規範示範學校、南昌市綜治先進單位。

發展規劃

指導思想

http://1z.ncedu.gov.cn/List.aspx?Cid=58

以黨的十七大精神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以提高學生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堅持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樹立科學發展觀,面向全體學生辦學,面向社會發展育人,牢牢把握“德育是首位,教學是中心,效率是靈魂,質量是生命”的總體要求,堅持“科研為先導,改革為動力,質量為主線,育人為根本”的辦學思想,堅持“以人為本、依法治校、情理並重、激勵發展”的管理理念,以課程改革為突破口,以現代教育技術為手段,以建立高素質教師隊伍為依託,以建設學習型學校、增強學校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適應未來發展需要的創新型人才為目標,加快綜合配套改革,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強學校規範化、科學化、民主化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整體推進素質教育,培養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社會主義新人,把學校建設成為南昌人民滿意的一流名校。

基本定位

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認真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德育為核心,以科研為先導,以教學為中心,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進一步開拓創新,與時俱進,加快教育改革發展的步伐,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把“為學生的終生髮展奠基”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立足點,堅持以人為本,為每一個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將我校辦成南昌人民滿意的一流名校。辦學目標:師資力量雄厚、育人環境優美,辦學質量一流,示範特色突出,師生共同成才。

辦學策略:質量立校、科研興校、管理強校、特色名校。

辦學特色:高水平外國語教育特色和教育技術現代化特色。

主攻方向

http://1z.ncedu.gov.cn/List.aspx?Cid=58

1.強化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建立學習型教師隊伍,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重點加強名師和中青年骨幹教師的培養,建設一支敬業愛崗、結構合理、具有創新精神、適應學校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師資隊伍。

2.加強學校德育工作的研究,根據青少年的時代特點,積極探索提高德育工作針對性、實效性的新課題,完善家長素質教育工程,加強家校合作,充分開發社區教育資源。

3.深化新課程改革,改進學生學習方式,結合學校課改實驗課題,構建有利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學生學業評價體系。

4.建立學校教學自評檢測制度和學生、家長、社會評議制度,構建有利於促進教師發展提高的教學管理評價體系,

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富有時代氣息、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圍。

6.形成鮮明學校辦學特色:

1)積極探索構建有利於學生素質提高和能力發展的精品教學模式和學生評價體系。

2)突顯外國語教育教學特色,起始年級、畢業年級兩頭並重,促進教學質量、競賽成果兩翼齊飛。

3)建立具有時代性、針對性、實效性和人文性的德育工作體系。

4)開發家長學校建設和校本課程。

5)提升現代教育技術水平,形成教育現代化。

人才輩出

南昌市第一中學是江西省優秀重點中學、南昌市名校。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由省會書院改組而成的江西大學堂,是我省解放後最先成立的一所社會主義新型學校。1949年8月,江西省政府明令將南昌市四所省立中學省立南昌一中、二中、女中、女職合併組成省立南昌第一聯合中學,後改為省立南昌一中。1953年改為南昌市第一中學。辦學110年來,南昌一中輝煌業跡,永載史冊:江西最早的革命團體——“改造社”便在此發起組建;袁玉冰、黃道、張朝燮、劉和珍等烈士和邵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曾從這所學校走上為革命事業而英勇獻身的道路;吳有訓、胡先驌、黃家駟、陽含熙、徐采棟、楊叔子、徐性初、游效曾、吳式樞、劉高聯、朱中梁、熊大閏、朱伯芳、賀其治、張彌曼等22位老一輩科學家、老院士都曾從這裡攀登科學高峰;大翻譯家許淵沖,計算機專家洪家威、塗序彥,國畫大師劉勃舒、作曲家辛滬光、頌今,歌唱家徐有光等,都是南昌一中校友中出類拔萃的人物。學校是全國中國小信息技術創新套用示範學校、全國中國小科研興校示範基地、教育部教育信息化理事會理事單位、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留學預科學院出國人才選拔基地、省首屆教學科研先進學校、省中國小和諧校園、省安全文明學校、南昌市首批名校、南昌市德育示範校、南昌市漢語言文字示範校。

師資力量

南昌一中擁有優秀的教師隊伍和優秀的學生群。現有高級教師128人,中級教師51人,2003年被評為全市十大名校之一,歷史學科評為全市十大名科之一,舒俊老師被評為全市十大名師之一。一大批教師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省、市勞動模範,省、市優秀班主任,省、市優秀教師、學科帶頭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