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少林秘傳功力拳

南少林秘傳功力拳

“三功”即馬功、橋功、手功。 功力拳交手法主要有搶力法、破力法、反力法。 功力拳法不尚花架,也不複雜,主要目的在於練力。

南少林秘傳功力拳

筆者經多次努力終於見到了陳師傅,陳師傅親自下場演示,筆者立即被其硬實的功夫和獨特的招勢深深吸引了。陳師講:此拳過去在南少林中系單線秘傳,選拔天賦資質極其優秀者方才授以真訣,並且每代僅傳一人,在傳承方面非常保守,在長久的傳習歷史中保持了非常完整的功技系統。
筆者根據陳師的口述記錄,在隱龍三武挖整組的協助下完成本篇,以供南拳愛好者參考。為了便於讀者學練,筆者對拳譜中的一些方言做了部分更改,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基礎上使用了通用術語,特此說明。
【拳綱總要】
三功三力樹門梁,節住力聚練勢強。
鐵橋金門無人進,豹拳虎爪制惡狼。
短腿暗腳斷下路,硬馬軟步有攻防。
多下功夫上大力,雄冠南北美名揚。
——南少林功力拳秘傳歌訣
【注釋】
1.三功
“三功”即馬功、橋功、手功。
“馬功”也叫“硬馬功”,有“高馬功”和“四平蹲馬功”兩種,以四平蹲馬功為重。
“橋功”也叫“鐵橋功”,如我們常說的“鐵臂功”等。
“手功”,南少林功力拳不用掌法,所以其手功主要是“豹拳功”和“虎爪功”,以豹拳功為重。
2.三力
“三力”即打力、擒力、抗力。
“打力”也叫“打擊力”,即單一或連續打擊敵方的力量,這是技擊的主導力量,要能突破敵方防守並傷害敵身。如果沒有足夠的打擊力,就失去了功力拳應有的作用。打力主要表現在人體的拳、肘、腳、膝等主要發力節點上。
“擒力”也叫“擒制力”,即抓擒控制敵方的力量,是擒打法、擒拿法、擒摔法的母力。擒力主要表現在爪上。爪雖然也可直接對敵造成傷害,如進攻敵人咽喉、襠部等要害部位,但其重要作用還是在於控制,或因此搶占先機,或因此造勢創機。擒力的聯合運用或混合相應打力,就是致人分筋錯骨的擒拿,或致人近倒遠跌的擒摔,或致人擊之難逃的擒打。
“抗力”,也叫“抵抗力”,即抵抗敵方來力的承受能力,可分為主動抵抗力和被動抵抗力。“主動抵抗力”指防守破招中身體必備的抗擊承受能力,其主要表現在四肢,南少林功力拳中注重上肢的抗力並多用“橋”力;“被動抵抗力”指失勢挨打時,身體在一定程度上的承受能力,主要表現在軀幹部位,如頭部、心門、肋部等。這些抵抗力都屬於人體綜合實力的範疇,也是對練習功力拳者的一種考驗,如果功力拳練好了,便可以抵抗一些拳打腿踢,絕不至於一觸即潰。
武諺講“一力降十會”,只要練上了大力,在與人交手時自然可以硬接硬上,自然能夠占上風。正是:“練到功力上,虎豹下雞場。舉爪不能逃,出拳把人傷!”
3.節住力聚
“節”指人體發力的各大力節,即手、腳、肘、膝等。
“節住力聚,功實力巨”,這是功力拳的特別之處,也是其練拳要竅,要求在完成發力後稍停幾秒緊住肌筋,然後再做下一動作,但發力時要快。
這種練法,從技擊上講既能增強打擊力,又可增大抵抗力,可增加耐久力。從健身上講,這種練法可增肌實肉、強筋硬骨、益氣提神、健壯體質。
陳師說:把拳當功練才能出功夫,練的才是真正的功力拳。功力拳以獨特的方法把拳功有機地結合起來,練拳即是練功,強調功力,追求強大的功力。
4.鐵橋金門
“鐵橋”,一指功力拳注重“鐵橋功”,橋功位列三功之一;二指功力拳技擊的招術特點,其注重橋功就要付之實用,所以臨敵時多用橋法。橋法主要用於防守的封閉與破力。
功力拳常用的橋法有:定勢時,雙臂並中或左右翹起或前後拉開,封門閉戶;破力時,上、下、左、右、前、後、內、外,格擋阻攔敵方來節。
另外,功力拳的橋中包含肘的用法,如直搗肘、橫擺肘、下砸肘、上挑肘等。
“金門”,即固若金湯的門戶,敵打不進攻不破,比喻功力拳防守嚴密。
5.豹拳虎爪
功力拳拳形稱作“豹拳”,寓意拳力剛強;功力拳爪形稱作“虎爪”,寓意爪力兇猛。
功力拳基本的拳法有直衝拳、上掏拳、下蓋拳、里兜拳、反砸拳等,其拳發力注重中、短勢,不尚長手,學者千萬不可忽視這一要點。功力拳基本的爪法有擒鎖爪、纏擰爪等。
陳師所傳功力拳的手法中,只有拳、爪兩種,沒有掌、鉤、指等其他手型。
6.短腿暗腳
功力拳多是伸屈型踢法,僅利用膝節開合,注重寸力,收發便捷,運用自如,並多用低腿,高不過腹,專踢下盤,奇襲突擊,不易防範。
若用高腿、長腿,雖然勢猛力足、攻擊面廣,但因其動作較大,蓄髮明顯,往往速度緩慢,難以連續變化,且易被發覺,並且身樁不穩、漏洞較多、自護力差,易為敵所乘。
其腳法主要有長鏟腳、側踹腳、直蹬腳、下踩腳、正撩腳、里盤腳等。
膝法在功力拳中屬短腿範疇,主要有下跪膝、上頂膝、前撞膝、外擺膝、里合膝等。
7.硬馬軟步
“馬”是南方慣稱,指樁勢,即腿步的瞬間定型。“硬馬軟步”概括了功力拳的樁步特點。
南拳來自中國南方,為了適應船上、山間、叢林、水地等區域打鬥,就要注重硬馬。“硬”,指堅強有力,要求馬樁堅定,落地生根。只有這樣才能攻則力點穩、發力整,防則周身合一、抗力充足。陳師講,“馬”不硬,就用不上“橋”;下盤不穩,力就沒根。功力拳主要有蹲馬樁、弓馬樁、跪馬樁、吊馬樁、盤馬樁等。
“軟步”是相對於硬馬來說的,一指要適時適機地變化步法,主動調節,不能硬守死馬,二指動步要迅捷,進退要軟活自如、順暢伶俐。
硬馬軟步中包含了筋肉的鬆緊控制和力量的變動移換等技擊要素,要想戰勝強勁並且移動的敵方,硬馬與軟步都是不可或缺的,否則雖有一身功力也會處於被動挨打地位。
8.交手三法
功力拳交手法主要有搶力法、破力法、反力法。
“搶力法”,也叫“搶先發力法”,指搶先出招、搶占先機、先發制人的主攻技法,其中包含踢打法、擒製法。
“破力法”,也叫“以力破力法”,指破解來招、破除危險、遲滯抵抗的防衛技法。
“反力法”,也叫“反擊還力法”,即我們常說的防守反擊法,指先防再攻、後發制人、攻防合一的高級技法。
9.功力四拳
南少林功力拳共有入力拳、搶力拳、破力拳、反力拳四種拳法。
入力拳主練基本力法,搶力拳主練進攻發力,破力拳主練防守技法,反力拳主練混合招勢。筆者將陸續將功力四拳介紹給大家。
10.功力三兵
功力拳中有短刀、短棍、三股叉三種器械,簡稱“功力三兵”。
功力拳法不尚花架,也不複雜,主要目的在於練力。初練時一定要慢,每一動用力後稍停幾秒,練熟了再漸次加快。但要想真正把拳法用於實戰,單靠固定的套路還不行,還需拆開散操,使之變成技擊招勢。
功力拳中除靠練拳增強功力外,還有一些特別的功法即“三功”,專門修煉馬功、橋功、手功。
一、馬功
馬功,也叫“硬馬功”,以“四平蹲馬功”為重。
1.高馬功
高馬功是馬功的基本功。所謂高馬即馬樁採取高勢。初練者因功力不足,猝然使用低勢難以堅持,不易久練長功,若強而為之又會損傷身體,所以要由高而低循序漸進。
①蹲馬法
主要採用正蹲馬勢。身形正向,兩腿適度彎曲,膝蓋同時向前,兩腿高低相同,全腳掌著地,雙腳尖自然外分。雙臂彎曲,兩手收至左右胸側,若是拳形則拳心向上拳面向前,若是爪形則爪心向上虎口向外。站好馬勢靜止不動,提起精神調節呼吸,先高后低,儘量堅持久則為功。為了同時練習橋功,可將手臂正前伸開。
②弓馬法
兩腿左右伸開,一腿適度屈膝,全腳掌著地,腳尖向前;另一腿在後,膝節伸開,全腿蹬直。雙臂彎曲,兩手收至左右胸側,若是拳形則拳心向上拳面向前,若是爪形則爪心向上虎口向外。提起精神,調節呼吸,靜耗增功。左右勢互相變換練習。為了同時練習橋功,可將手臂左右伸開。
③吊馬法
一腿屈膝提起,另一腿伸直單樁獨立。雙臂彎曲,兩手收至左右胸側,若是拳形則拳心向上拳面向前,若是爪形則爪心向上虎口向外。靜練不動,提起精神,調節呼吸,堅持為功。左右腿互相變換練習。為了同時練習橋功,可將手臂左右伸開。
2.四平蹲馬功
①基本法
高馬功練好了,就要降低馬勢增加功量。將正蹲馬的雙腿下降至大腿前後橫平、膝胯同高時,就叫四平蹲馬勢,即腿平、頭平、肩平、腳平。
四平蹲馬功是功力拳最重要的馬功練法,其對樁步的穩定和樁力的耐久,以及整體實力的增強,具有極大的作用,一定要多練常練。初練時雖練習幾分鐘就會雙腿酸疼、呼吸急促、難以支撐,此是必然現象,練功者一定要堅持,千萬不要棄之不練,久則自如而功效顯著。
為了同時練習橋功、手功,可將雙臂正前伸開。
②加重法
加重法是比較傳統的練法,以四平蹲馬勢再在大腿上面加一石鎖或石塊練功。此功極難練,非功力深厚者無法修習。
二、橋功
橋功,也叫“鐵橋功”,即我們常說的“鐵臂功”。
1.基本法
①正橋法
選用高勢正蹲馬,身形正向,兩腿適度彎曲,膝蓋同時向前,兩腿高低相同,全腳掌著地,雙腳尖自然外分。雙臂正前伸開左右平行,手與肩同高。手形為拳或爪,若是拳形一般拳心向下、拳面向前,若是爪形一般爪心向前、手腕挺起、虎口向里。靜止不動,儘量堅持,久則為功。
久練後下盤可在高蹲馬勢基礎上變成四平蹲馬勢。
選用弓馬勢兩腿左右伸開,一腿適度屈膝、全腳掌著地,另一腿在後膝節伸開、全腿蹬直。雙臂左右伸開與肩同高。手形為拳或爪,若是拳形一般拳心向下、拳面向外,若是爪形一般爪心向外、手腕挺起、虎口向里。靜止不動堅持為功。左右馬勢互相變換練習,橋形不變。
2.鐵環法
使用鐵環練功是南派少林功傳統。鐵環法是功力拳練習橋功最常用的練法。打造大小、輕重適中的鐵環,能夠套上手臂即可,不要過大,過大鐵環易晃蕩不定影響練功。練習時把鐵環套於雙橋可增強橋的抵抗力。
①靜練法
先練靜勢,靜練主要有兩勢,一為蹲馬正橋法,一為弓馬側橋法。除橋套鐵環外,練勢與本節基本法之正橋法、弓馬側橋法相同。
②動練法
再練動勢,動勢分單橋法和雙橋法兩種。
單橋法:用鐵環單練一橋,可單橋上下起伏、單橋橫向擺動、單橋圓形繞圈。
雙橋法:雙橋同練鐵環,可雙橋上下同時起伏或一起一伏、雙橋左右分合、雙橋圓形攪動。
3.碰硬法
碰硬法專門練習橋的硬力,功成後雙橋如鐵不畏重擊。
①單人法
自碰法:初練時以兩橋互相碰擊,陳師稱作“自碰法”,方便易行,尤適合於橋硬不夠、功力不足者。
碰木法:用橋對準木人的手臂或柱身,上、下、左、右、里、外不斷地碰擊以增強橋的硬度。沒有木人可栽一木樁或自製一木架,也可直接碰樹,但碰樹一般不便上下使力。
敲碰法:此練法可供選擇,即我一手拿短木棍向另手橋敲擊。
②雙人法
助碰法:與武友互相碰橋,不需練功工具,兩人可同時增加功力。
打碰法:讓人手持硬物,如木棒、木板、鐵棍、鐵板、散竹等向我掄來,我以橋碰硬。此功法不易操作,若助手使用力度不當易受傷,請學者慎行。
三、手功
南功力拳不用掌法,其手功主要是“豹拳功”和“虎爪功”,以拳功為主。
1.變手功
變手功是手功的輔助功。手形忽拳忽爪忽握忽開,可慢可快,既能疏通氣血利於手功操練,又能增加手法變化的熟練度及增強拳爪的基本功力。
2.豹拳功
①沙袋法
製作大小適中的沙袋掛在牆壁上或單獨吊起來,用於練習各種拳法以增強手上硬功。打擊時雙拳要握緊防止傷手,除靜樁單練外可再加上步法配合練習。
②木人法
木人功是南派的慣用功法。用各種拳法打擊木人可求手硬,還因其接近真作實戰更易增加練者的技擊實力。
先練靜馬單力,再練連力,最後變馬加步。練功時應由輕到重、由慢到快,不可急躁以防受傷。初練時可在木人上墊些軟物,沒木人者可用磚塊、石塊或直接打擊牆壁。
陳師傅教徒弟練功時,給木人再加上一種外用布、內用沙縫製成的外套,既利於發力,又不易傷手,是個不錯的方法。
3.虎爪功
①沙袋法
單雙爪交替抓扣大小適中的沙袋,先用小袋再用大袋,逐漸增強爪上基本功力。
②木臂法
單雙爪交替捕抓或纏擰木人手臂以增強爪上實戰擒制力。先慢練再加力,一定要防止爪筋受傷。沒有木人者可選擇樹木或木棍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