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家拳

洪家拳

俗稱洪拳,相傳已有300多年的發展歷史,在廣東流行甚廣,是廣東“洪、劉、蔡、李、莫”五大拳之首。其流傳區域亦廣,如四川、湖北、湖南、廣西、陝西等地,在香港、澳門、澳洲、美國、加拿大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頗有影響。洪家拳技之特式,多以長橋大馬,以堅固著稱,攻守嚴緊,橋手以虎爪、剪手為本,馬步則以四平大馬、子午馬、麒麟馬、吊馬、坐盤為主,拳術中以洪家五戰為主,即鐵線拳、工字伏虎、虎鶴雙形、五形及十形是也。並且以黃飛鴻所創之十毒手,訓練習者體會洪家拳技之法,務使習者能掌握體用之法。

概述

南拳拳種之一。俗稱洪拳,相傳已有300多年的發展歷史,在廣東流行甚廣,是廣東“洪、劉、蔡、李、莫”五大拳之首。其流傳區域亦廣,如四川、湖北、湖南、廣西、陝西等地,在香港、澳門、澳洲、美國、加拿大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頗有影響。據說系清代民間秘密結社洪門假託少林所傳習的一種拳術。洪門相傳創於清康熙十三年(1674)。另傳起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明將鄭成功在台灣創立的“金台山”,該組織以明太祖朱元漳年號“洪武”的“洪”字立門,故稱洪門拳。洪家拳三大著名套路有:工字伏虎拳,虎鶴雙形拳,洪家鐵線拳。

拳術歷史

中國南派武術,首推福建及嶺南兩大支流,兩者皆為少林武術,因地域上的分別及個人喜好上的分野,使兩者的拳路上明顯地產生區別。

福建少林拳其腰馬的步幅較窄,橋勢較密,善於近身發勁以短打為上,其代表拳種有五祖門,詠春白鶴、白鶴、虎形、獅形、龍尊……等。而嶺南一支,則首推“洪、劉、蔡、李、莫”五大家,而少林洪家拳則被推為五大家之首,馳譽嶺南一百多年,為正宗南少林的一大分支。當今洪家拳在世界各地的武術界中,可說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而這些世界各地的洪家拳館,占大部份者是由香港傳播至各地,故他們的洪家拳普遍與香港所承傳的體制相同。

洪家拳的源流,相傳發源於福建蒲田少林寺,由當時主持至善禪師所傳授,其俗家弟子閩人洪熙官得技後,來粵開宗創派,是為洪家之祖。其拳路則較福建少林拳路為闊,腰馬的步幅也較大,作戰距離則長短俱備。其拳勢對日後的嶺南拳派,影向尤深。

至善禪師的得意弟子中,有陸阿采者,其技法隨得其師的真傳外,且得其師兄洪熙官所指引,武技更上一層樓。晚年時在廣東海幢寺將技傳給黃麒英、黃飛鴻父子,及後黃飛鴻以洪家拳技,馳譽廣東武林。其弟子中以梁寬、凌雲佳、林世榮、陸正剛為著名。

香港的洪家拳,多由林世榮所發揚,其門下弟子以林祖、朱愚齊、陳伯祺、韓沖、韓開、胡立功等能得其技,它們的弟子遍布香江及世界各地,同時推動洪家武術使洪家拳能在海外發揚光大,林世榮的洪家拳系統也是最多人所傳習之拳種來的。洪家拳得以光大門楣,林世榮實應記一功。

另外一種說法相傳洪家拳真正的發源地,是福建蒲田少林寺,由當時南宗少林高僧至善禪師所主持,後清朝朝廷得知南少林為“反清復明”根據地之一,遂派兵將南少林焚燒,寺內眾僧及俗家弟子逃出南少林,縱橫江湖,繼續“反清”的工作。當時投入南少林的俗家弟子眾多,計有黃坤、洪熙官、陸阿采、胡惠乾、謝亞福、童千斤、爛頭何、黎伯符、方考玉、方世玉、方永春、譚均義等,同時並有5位出家僧人,離開南少林後,受到湖北人、清朝翰林學士陳近南搭救,把5位和尚、後稱“五祖”迎接到湖北白鶴洞下普庵同盟結義,圖謀在此復滅清廷。

而至善禪師與一班俗家弟子則南下廣東一帶與各地少林弟子聯絡,發揚少林洪家拳,故洪家拳當中每一套拳,起武時出拳見禮拇指屈曲,四指撐天“龍虎出現”拇指代表知己是洪家子弟,右手握拳代表五湖,左手四指撐天代表著四海之內皆兄弟的重要意義。

至善禪師與眾洪家弟子零散各地後,便開始傳授洪家拳術,而各弟子各有專長,所教出的拳術可能有些差別,但理論則一,更經過200多年的演變,現今的洪家拳已分為很多支流了,主要可分為兩大派,即是陸上洪家拳和水上洪家拳,何謂陸上洪家拳,因為一部分洪家弟子在陸上授技,;另一部分因火燒南少林後流浪到紅船“戲班”將洪家拳傳於梨園子弟,因在船上練武,便改用二字箝羊馬,故稱水上洪家拳。

拳術特色

洪家拳洪家拳

洪家拳技之特式,多以長橋大馬,以堅固著稱,攻守嚴緊,橋手以虎爪、剪手為本,馬步則以四平大馬、子午、麒麟馬、吊馬、坐盤為主,拳術中以洪家五戰為主,即鐵線拳、工字伏虎、虎鶴雙形、五形及十形是也。並且以黃飛鴻所創之十毒手,訓練習者體會洪家拳技之法,務使習者能掌握體用之法。洪拳,力顯於外,而氣沉於內。洪拳中再有的一個體系特色是洪熙官的弟子伍允普傳播到湛江地區的一脈,它的風格比較特殊,兩拳挽抱於肚臍以上的腹前,兩拳面相對,拳心向上,兩肘外撐。而馬步兩膝向內微夾,闊步低樁。出手時忌伸直,沉肘曲臂,俗稱“鵝頭沉肘”,此體系的套路,風格上是硬橋短勁,多為象形拳,模仿龍、蛇、虎、豹、鶴、獅、象、馬、猴、彪十種動物形態,各形有各形的套路,並有慢拳與快拳之分。慢拳是練功拳,演練時,橋手一直保持強硬狀態,動作緩慢,為靜力性練習,且套路較長,極耗體力。快拳是練習技法與步法的,橋手鬆緊結合,步法靈活,技擊性強。訓練的方法由練功力到練技法,由慢練至快練,體現出是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

基本功法

羅漢十八掌、鐵線拳、工字伏虎、虎鶴雙形(老架)、洪家拳、虎形鶴步、九扣連環、 洪頭蔡尾、飛鷹十三爪、大力飛鷹、豹打連環、蝴蝶掌、單鶴朝枝、蛇鶴八步、蛇形刁手、醉(八仙)拳、醉羅漢、醉猴、猴拳、鼠步梅花、洪門三展手、龍虎雙形、五禽拳及十形拳如下:虎形拳、鶴形拳、龍形拳、蛇形拳、 猴形拳、鷹(爪)形拳、熊形拳、獅形拳、馬形拳、豹形拳...等;外來北派拳術如連步拳、功力拳、小洪拳、四門拳、武鬆脫栲、醉螳螂、游龍八卦、醉太極..... 等。

套路(兵器):

雙匕首、蟠龍單刀、少林鐵笛、洪家劍、飄花劍、醉劍、龍鳳雙劍、醉長劍、 雁門雙刀、飛鴻雨傘、楊家槍、羅家槍、洪家槍、行者棍(雙頭棍)、五郎八卦棍(單頭棍)、醉棍、醉猴棍、春秋大刀、五門大花刀、斬馬刀、南仆刀、鐵尺、洪家扇(夜遊江南、伯虎點秋香)、洪家雙扇、三節棍、四節鞭、板凳、雙板刀、護手刀、七星刀、乾坤環(子午雙環及龍虎雙環)、太子環、單鞭、雙鞭、雙拐(柳公拐)、雙纓槍等。

十二橋手及十二橋手法:

一般講洪拳十二橋手是指十二心訣,乃「剛、柔、逼、直、分、定、寸、提、流、運、制、訂」等十二橋手。而十二橋手法則為「穿、沉、分、架、摸、推、尋、磨、掛、撞、鎖、劈」等十二種橋手法。十二橋手是十二種心訣,以剛為天、柔為地,配合其餘十種建立起洪拳的整體勁道要領;十二橋手法則是十二種橋手的用法,講求橋來橋上過、無橋自造橋。故二者一為心法,講究如何去體會勁道及發勁;另一是手法,主要是在遇到敵人時的手法如何套用。

十二橋馬(十二步法):

洪拳十二橋馬是指十二步法,這十二種步法為「四平馬、子午馬、三步小馬、麒麟馬、吊(虛)馬、獨立馬、中字馬、三角馬、敗(伏虎)馬、二字鉗羊馬、跪(堀)馬、丁字馬。」十二橋馬為基本綱要,配合步正、氣穩、橋沉、腰吞、身含、神斂等要求來建立洪拳的拳理基礎。

戰術思想

洪拳的戰術思想是穩紮穩打,後發制人,技擊原則是根據戰術思想而定的,洪拳的技擊原則可歸納為“以防為主,攻防交織,挑劈護中,閃穿封截,正面突破,長短結合,連環進擊,偏門巧入,以剛為主,剛柔相濟”這十大原則。以上有幾個原則是必須闡明的。

一、以防為主:這是個戰術思想,在搏鬥中採取後發制人,一般情況下遵循你不來我不發的以靜待動的原則,一有機會則以穩健而又靈活的步馬變換,強硬的橋手,有效的連環手進行還擊,並以“一發三至”的奇變手法去攻擊或封截對方,這樣一來,往往給對方造成極大的威脅,使其處於被動狀態,在速度上它們仍然與其他拳術上一樣,提出“後發先制”,“穩紮穩打”,這兩者之間並沒有柔盾,前者是講速度,後者是講戰術。“穩紮穩打”是要求穩而不要好勝魯莽和貪打,所謂貪打必輸。

二、正面突破:洪拳發揮橋硬馬堅的特點,以“橋來橋上過,馬來馬發標”去進行正面攻擊,橋上過是以自己的橋通著對方的橋面上穿去攻擊對方,馬發標是以自己的步馬硬沖對方的步馬,由於洪拳擅於正面突破,因而在防守上提出“挑劈護中”就是從正面的斜面線挑劈手或側身的直線挑劈去防止對方的中央突破,當對方攻擊力或防禦力比我強時,就必須採用“偏門巧入”。

三、“偏門巧入”就是不作硬打硬碰,要避重就輕,以靈活的步法,穿插迂廻到對方兩翼攻之,麒麟步蝶掌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

四、“連環攻擊”在洪拳套路中經常出現兩到三個架式組合成連環進擊手法,最多的連攻有四下,從攻擊角度來看,其攻擊部位有上、中、下、左、右和四肢等不拘一格,如虎鶴雙形拳中的“金星掛角、猛虎推山、日字猛箭”這三個架式組成的連環攻擊手法就是這樣。

五、“穿閃封截”這四種技法在拳術上都有廣泛的運用,洪拳提出“引敵打空、擊隨閃至”避免對方制我的機會,這要是能夠輕鬆做到的話,就必須要練好閃擊,要具有熟練的技法,反應迅速、判斷準確、意念堅決四大要素,故洪拳對閃擊的訓練非常重視,在架式中如馬步沖拳、跪前沖拳、漏打法、偏門巧入等都含有閃擊的技法。

六、“剛柔相濟”是拳法中的上乘,剛柔相濟是勁力運用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因純剛無易受制,純柔不剛難折敵,只有剛柔相濟勁力才會變化莫測,制敵於失勢之時,剛柔結合既可避敵(實)就虛,使剛勁用於瞬間的力點上,而且以柔遇剛,步更穩實,減少體力消耗,又能使頭腦清醒、反應靈敏、發招迅捷。

以上面所闡明的技擊原則中可看出,洪拳的風格可概括為“渾厚沉雄、簡樸無華、穩健剛猛”。

洪家拳三寶

洪家拳傳說是洪熙官融匯貫通後所傳出的一門功夫。我們不反對洪家拳開創之始的說法,但是洪家拳流傳了數百年,其中能人輩出,又因時勢及個人須求,必會做一些小幅度的改變,使之更加的富於變化。並非完成於一人一時之手。而本派之拳藝很多如 工字伏虎拳(傳說是洪熙官改十八羅漢伏虎拳而成,路線成工字形):主要是利用猛虎的特質來扎橋手、橋馬與調其內息及蓄其內勁,發於雙足與手掌之間,講究身似銅橋鐵馬、步求四平大馬、氣勢磅狄、穩如泰山、剛柔並濟、紮實橋手似千斤。要求演練者開其胸骨及拔其背,使勁力貫穿骨髓;並調息灌其身,以氣吞、吐催其力。虎鶴雙形拳(傳說乃洪熙官與方詠春武術交流後所創的一套拳術。主要取自虎之威猛有力與鶴之輕巧靈敏,虎似下山出林之狀(練骨力),鶴似啄食休枝之意(練靜氣),達到「虎鶴合一、天下無雙」的功用),是一套長可攻短可守的實戰套路,鐵線拳為洪拳的內功拳術,乃洪熙官得自少林寺的秘傳武功,演練動作與一般拳術不同,乃屬短橋窄馬近身貼戰的武術,特色為以喜、怒、哀、樂調五臟六腑,必須呼出聲亮,以四種不同表情的聲音來氣動五臟六腑,並配合呼吸調息,講究吞、吐、浮、沉來調養身心,可達健身、強身的效果,有改變練習者的筋骨,使其身體日益建康而強壯;另有一派的說法,指鐵線拳為廣東十虎之一的鐵橋三所傳。

以上三套拳術之所以稱三寶,主要原因乃工字伏虎重根基,可扎橋手、橋馬的內功基礎,尤其它的手法及橋馬、勁法可奠定學習其它洪拳的根基,所以一般都把它作為基礎母形拳,故為洪拳的代表套路;鐵線拳主扎筋骨及內力,內力要好首先練習者身體一定要好,是中國武術名言「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的實踐套路,故稱為洪拳之寶;虎鶴雙形則以動物為象形的套路是洪拳表現如何仿效動物攻防實戰套路之一,故三者有相輔相成之特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