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子遺址

南城子遺址,位於長嶺縣前進鄉政府所在地福慶長屯南5公里。城牆大部分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僅北牆保存較好。

城址

位於長嶺縣前進鄉政府所在地福慶長屯南5公里,在東尹家屯西南1公里處,座落在一條東南-西北走向、長約800米的大漫崗南坡。南100米是一片低洼的沼澤地,東南300米是八寶湖,東北200米處是一條南北向深5米左右的水溝,東500米是城東屯。

遺址概況

古城呈梯形,方位南偏東50度,四周城牆均為黃土夯築,夯層厚為10-13厘米。東牆長269米,高1-2.5米;南牆長330米,高1-2米;西牆長253米,高1-1.5米;北牆長315米,高2-3米;城牆周長1167米,城牆的底寬為10-15米,頂寬為0.8-2米。在城牆址的東、北、南三面分別有一座寬11米的城門。除北門可見瓮城跡象外,其餘二門由於破壞嚴重,已無法看出是否存在瓮城。北牆有三個馬面,門洞兩個,間距60米,在城的西北角和東南角各有一個角樓,城四周沒有看到護城河的遺蹟。
城牆大部分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僅北牆保存較好,但牆的底部也有多處被挖掘,城門東13米處的城牆有一個因修鄉路而挖掘開的15米寬的缺口。西北角附近,有一個9米長的缺口。西牆上栽有兩排楊樹。西牆的南半部由於處於城內外居民的住房之間,所以破壞較嚴重,南端被挖開了一個近25米長缺口。東牆的南半部被破壞較為嚴重,已殘缺不全。南牆也因建房被破壞。只有城門和少部分城牆保留下來。
城址內南半部已住滿居民,北半部墾為耕地。城內地勢東北部平坦,西北部起伏不平,遍布有陶片、瓷片、灰磚、布紋瓦殘塊,應為當年的建築物遺存。在城的東南角發現了大量灰磚、鴟吻、布紋瓦等建築構件的殘部,當年這裡應有高大的建築物。

文物信息

採集的遺物有刻畫紋陶片、附加堆紋陶片、陶器大卷口沿、布紋筒瓦、鴟吻、瓦當殘塊、陶印記等。瓷片有黃白釉瓷片、碗足、遼白瓷碗足、綠釉瓷缽口沿等。
陶片火候較高,灰色細泥質較多,也有少量的褐色、黃褐色細泥質陶。紋飾以附加堆紋為主,有細小的附加堆紋和較粗糙的繩花狀附加堆紋,均為輪制。
採集的器物中,有意見黃褐色陶印記,呈矮鬲足狀,端部平整,成一直徑2厘米的圓圈中帶十字的印記。
瓷片多為黃白釉遼白瓷和綠釉瓷較為少見。其中有一小塊遼白瓷碗底,內有精巧的壓印花紋,體現了當時人們制瓷的技術和技巧。採集到的綠釉瓷缽口沿殘片,翠綠色,口沿寬0.6、厚0.5厘米。
此外,在古城還徵集到灰色的泥質陶罐一個、醬色釉粗瓷罐三個、黑釉雙耳粗瓷小壺一個、鐵鐮一把、銅人一個。據村民講,以前還出土過六耳鐵鍋、鐵鍬。颳大風季節,還時常能拾到“開元通寶”和宋代銅錢。
從所見和採集到的器物看,此城應為遼代所築,金代沿用。其西北750米處,有石刻群一處,二者應有密切關係。
據《遼史·地理志》載:“鳳州......在韓州北二百里,西北距上京幾百里,戶四千。”據《辭海》記載,遼“韓州治所所在柳河(今遼寧省昌圖縣北、八面城東南)。”南城子古城南距八面城二百里,西北距遼上京(今內蒙巴林左旗林東旗)九百里,此城應為遼代鳳州城。

歷史意義

此城對於研究當時政治、軍事、文化、經濟、歷史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因此,要加強對此城的保護管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