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越劇團

南京市越劇團

南京市越劇團是中國主要的越劇演出團體之一,是與上海越劇院、浙江越劇院齊名的全國三大越劇團之一,成立於1956年2月。 其前身為“越劇十姐妹”之一的竺水招和越劇界享有“老生泰斗”美譽的商芳臣及眾多優秀越劇演員創建的上海雲華越劇團。在劇團成立之初首次進京演出時,周恩來、郭沫若等中央領導人數次觀看劇團演出的《南冠草》和《柳毅傳書》。

劇團成員

劇團有正式演職人員78名,陣容整齊、行當齊全。一級演職員6名,享受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政府津貼待遇2名;二級演員以及編、導、音樂、舞美等方面的藝術專家19名,具有雄厚的藝術實力。

擁有一大批老中青著名演員。老一輩的有:竺水招、商芳臣、筱水招、蔣鴻鰲、筱丹鳳、張玉琴、鄭加琴、曹玉珍、夏文君、何秋萍。中青年演員有竺小招、袁小雲、趙時鶯、水小燕、韓林根、陶琪、陳菊芳、樊建萍、魏小梅、李萍、華潔、朱藺、楊鳳英等。

劇目概覽

至2006年止,劇團先後創作、移植、改編、演出了一大批優秀劇目,膾炙人口的精品劇目如:傳統劇目《柳毅傳書》、《南冠草》、《莫愁女》、《孫安動本》、《雙玉蟬》、《漢宮怨》、《秦淮夢》、《秀才遇仙記》、《侯門之女》、《梨園天子》、《李清照》以及現代劇目《報童之歌》、《江姐》等。在劇團成立之初首次進京演出時,周恩來、郭沫若等中央領導人數次觀看劇團演出的《南冠草》和《柳毅傳書》。

獲獎情況

南京市越劇團演員代表朱藺、孫靜上台領獎 南京市越劇團演員代表朱藺、孫靜上台領獎

《秦淮夢》、《啞女恨》、《侯門之女》等被拍攝成戲曲電視劇,連續4次榮獲中國電視“飛天獎”戲曲電視劇一、二等獎;優秀保留劇目——新版《柳毅傳書》榮獲第四屆江蘇省戲劇節優秀劇目獎;此外《柳毅傳書》和《莫愁女》還分別由長春電影製片廠和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成彩色戲曲片,享譽海內外。

20121018日,南京市越劇團的經典保留劇目——越劇《柳毅傳書》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第二屆優秀保留劇目大獎”。

20130428日晚,江蘇省舞台藝術精品獲國家大獎慶功會在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江蘇省政府為南京市越劇團記 集體一等功,並予以100萬元獎勵。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長王燕文出席會議。文化部副部長董偉、副省長曹衛星到會講話。江蘇省領導許仲梓為獲國家優秀保留劇目大獎的南京市越劇團頒獎。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館常務副館長馮遠,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徐寧出席慶功會。

劇目介紹

《柳毅傳書》、《南冠草》是劇團老一輩藝術家們創作演出的在廣大越劇觀眾心目中有重要影響的優秀代表劇目。1956年,劇團首次赴北京演出,受到了周恩來總理、郭沫若、鄧穎超等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與關懷。《柳毅傳書》在1962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成戲曲片,享譽國內外。竺派傳人、竺水招之女、一級演員竺小招繼承母志,她主演了《柳毅傳書·湖邊惜別》一折多次亮相舞台與螢屏,深受觀眾好評,她被評為越劇青年演員電視大賽十佳演員之一。

《南冠草》是根據郭沫若原作改編的,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竺水招扮演的明代愛國詩人夏完淳的舞台形象,在越劇界堪稱絕響,原作者郭沫若對她的表演評價極高。1992年,在紀念郭沫若誕辰100周年之際,劇團將《南冠草》拍成越劇電視劇,由竺派傳人竺小招主演,再現了竺派藝術的風采。

根據南京民間傳說創作的 《莫愁女》是劇團的又一優秀保留劇目,先後有三代演員主演過這個劇目。1982年由南京電影製片廠拍成戲曲片(由竺小招主演)。

1977年劇團創作男女合演劇目 《報童之歌》(由優秀演員陳志偉、一級演員袁小雲、二級演員水小燕主演),首次在戲曲舞台上出現了周總理的形象,在江浙滬的戲曲舞台上引起轟動;1977年赴京參加國慶30周年獻禮演出,榮獲文化部頒發的創作、演出二等獎。

反映曹雪芹生平的新編歷史劇 《秦淮夢》是劇團的又一創作成果,其舞台演出獲得了江蘇省1983年新劇目調演的多項獎;1985年拍成戲曲電視劇後獲首屆中國戲曲電視“鷹象獎”及全國優秀電視劇第五屆“飛天獎”二等獎。該劇由二級導演、優秀男演員韓林根和一級演員袁小雲主演。

1990年,由二級演員陶琪和優秀青年演員陳菊芳、華潔主演的越劇電視劇 《啞女恨》獲全國優秀電視劇第十一屆“飛天獎”二等獎。

1991年,由袁小雲、竺小招、陶琪主演的越劇電視劇 《侯門之女》獲第十二屆“飛天獎”一等獎。 1994年,劇團攜《侯門之女》赴杭州參加’94中國小百花越劇節,優秀青年演員陶琪、朱藺獲金獎,樊建萍、陳菊芳、魏小梅獲銀獎。

1993年,由二級演員趙時鶯主演的越劇電視劇 《漢宮怨》獲第十四屆“飛天獎”二等獎。至此,成為四獲“飛天獎”的劇團。

1987年,劇團充實了一批“小百花”青年演員,不少是後起之秀。她們演出的 《杜蘭公主》,唱腔、表演均屬上乘,深受觀眾們的喜愛。

劇團簡史

前身是由越劇“十姐妹”之一、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竺水招與越劇老生泰斗商芳臣及旦角後起之秀筱水招於1951年共同合作組建的上海雲華越劇團。

1954年,竺水招帶領雲華越劇團落戶南京,稱為南京市實驗越劇團。

1956年2月經南京市文化局批准正式成立南京市越劇團,竺水招任團長。

1968年,江蘇省青年越劇團併入南京市越劇團,更增添了劇團的藝術實力,成為藝術力量雄厚的越劇藝術表演團體之一。

1982年由南京電影製片廠拍成戲曲片《莫愁女》。 1977年劇團創作男女合演劇目《報童之歌》。

1983年,《秦淮夢》舞台演出獲得了江蘇省新劇目調演的多項獎

1985年,《秦淮夢》拍成戲曲電視劇後獲首屆中國戲曲電視“鷹象獎”及全國優秀電視劇第五屆“飛天獎”二等獎。

1987年,劇團充實了一批“小百花”青年演員。

1990年,《啞女恨》獲全國優秀電視劇第十一屆“飛天獎”二等獎。

1991年,《侯門之女》獲第十二屆“飛天獎”一等獎。

1993年,《漢宮怨》獲第十四屆“飛天獎”二等獎。

1994年,劇團攜《侯門之女》赴杭州參加’94中國小百花越劇節。

1999年,青年演員陶琪榮獲中國戲劇梅花獎,這批中青年優秀藝術人才已成為劇團骨幹力量。

全國越劇劇團盤點

早期越劇小歌班的演出,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往往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自1917年5月以袁生木(莫)、袁文山領銜的小歌班進入上海新化園演出後,在報紙廣告中也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還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如稱衛梅朵、馬阿順為首的戲班為“梅朵阿順班”。1921年9月16日以後,在報紙廣告中才有“紹興文戲”、“越劇”的劇種名稱;戲班則有“堂”、“社”、“班”之稱。
高瑾越劇團
凱歌越劇團
中華越劇團
虎風越劇團
香港特區越劇院
四平專區越劇團
兵團越劇團
青海省越劇團
寧夏越劇團
開封市越劇團
貴陽市越劇團
重慶市越劇團
全香劇團
酒泉市越劇團
丹桂劇團
紅藝北方越劇團
群星北方越劇團
紅雲北方越劇團
互助北方越劇團
天星劇團
紅旗越劇團
天然舞台
耒陽縣越劇團
合肥市越劇團
蕪湖市越劇團
鷹潭市越劇團
標準劇團
玉山縣越劇團
橫峰越劇團
上饒市越劇團
贛州市越劇團
九江市越劇團
南昌市越劇團
建寧縣越劇團
清流縣越劇團
將樂縣越劇團
政和縣越劇團
松谿縣越劇團
廈門市越劇團
光澤縣越劇團
寧化縣越劇團
柘榮縣越劇團
崇安縣越劇團
沙縣越劇團
邵武縣越劇團
長汀縣越劇團
福鼎縣越劇團
建陽縣越劇團
越華劇團
蘇州市越劇團
民生劇社
鎮江市越劇團
南通市越劇團
水雲劇團
溫嶺市青年越劇團
玉環縣越劇團
天台縣越劇團
仙居越劇團
黃巖縣越劇團
溫嶺縣越劇團
三門縣越劇團
台州越劇團
慶元縣越劇團
雲和縣越劇團
青田縣越劇團
遂昌縣越劇團
龍泉縣越劇團
麗水市越劇團
常山縣越劇團
開化越劇團
永康越劇團
蘭溪越劇團
衢州市越劇團
金華專區越劇團
金華市越劇團
永嘉縣越劇團
洞頭縣越劇團
泰順縣越劇團
平陽縣小百花越劇團
瑞安市越劇團
溫州市越劇團
上虞市小百花越劇團
嵊縣越劇團
諸暨市越劇團
新昌越劇團
越吟舞台
嵊縣趙馬業餘越劇團
魯迅越劇團
普陀縣越劇團
定海縣越劇團
嵊泗縣越劇團
岱山縣越劇團
朝民越劇團
榮藝越劇團
舟山小百花越劇團
寧海縣越劇團
象山縣越劇團
奉化縣越劇團
慈谿縣越劇團
鎮海縣越劇團
餘姚市越劇團
鄞縣越劇團
寧波小百花越劇團
第一舞台
湖州市越劇團
長興縣越劇團
海寧縣越劇團
昌化越劇團
嘉善縣越劇團
桐鄉縣越劇團
德清縣越劇團
平湖越劇團
海鹽縣越劇團
安吉縣越劇團
嘉興市越劇團
杭州黃龍越劇團
建德越劇團
蕭山越劇團
素鳳舞台
淳安越劇團
富陽越劇團
臨安越劇團
桐廬越劇團
民藝劇社
越升舞台
杭州越劇團
浙江越劇院三團
瑞雲舞台
鴻慶堂
鴻禧堂
鴻福堂
浙江省越劇實驗劇團
靜安越劇團
盧灣越劇團
慶升社
崇明縣越劇團
南匯縣越劇團
松江縣越劇團
川沙縣越劇團
奉賢縣越劇團
上海市青年越劇團
袁生木戲班
梅朵阿順班
振奮越劇團
天鵝越藝社
合眾越劇團
華東越劇實驗劇團
合作越劇團
復興越劇團
春光越劇團
玉蘭劇團
雲華劇團
少壯劇團
東山越藝社
芳華劇團
天紅劇團
紅星劇團
錢景松李世泉班
廣豐縣越劇團
武漢市越劇團
寧波市越劇團
西安市越劇團
蘭州市越劇團
天津市越劇團
杭州越劇院
浙江越劇改革劇組
飛鳴越劇團
紹興小百花越劇團
餘杭市小百花越劇團
福建省芳華越劇團
無錫市越劇團
浙江越劇二團
雪聲劇團
南京市越劇團
浙江小百花越劇團
浙江越劇一團
虹口越劇團
上海越劇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