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朝陵墓石刻

南京南朝陵墓石刻

江蘇省南京市郊區。南朝宋、齊、梁、陳均建都南京,現存帝王、貴族陵墓石刻共17處,其中帝陵3處,包括南朝宋武帝初寧陵、陳武帝萬安陵、陳文帝永寧陵;王侯墓8處,包括梁臨川王蕭宏墓、安成王蕭秀墓、鄱陽王蕭恢墓、始興王蕭憺墓、桂陽王蕭融墓、吳平忠侯蕭景墓、新渝寬侯蕭映墓、建安敏侯蕭正立墓;另有失考墓6處。

南京南朝陵墓石刻

正文

中國南朝帝王陵墓神道石刻群。南京是南朝的故都,城東、北郊區迄江寧、句容縣境分布著南朝皇帝陵寢和宗室諸王、侯的墓葬。陵墓的神道兩側置石獸、石柱、石碑等巨型石刻,現存共有 18處 50件。陵墓石刻包括皇帝陵 3處,南朝宗室王侯墓15處,其中屬梁朝宗室者9處,待考者6處。南朝陵墓石刻體勢宏大,造型雄健,紋飾華美,書法秀勁,與丹陽南朝陵墓石刻集中代表了南朝雕刻藝術的突出成就,在中國古代雕刻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各墓神道石刻保存的種類和數量不同。帝陵石刻 3處,皆存石獸 1對,為天祿、麒麟,相對而立。王、侯墓的神道石刻保存有石獸、石柱、石碑,皆依次成對布置在神道兩側,間距不等。梁安成郡王蕭秀墓前石刻是保存比較完整的一組,現存 8件:石辟邪 1對,石柱 1對(其中 1件柱失,僅存柱座),石碑4通(其中 1通碑失,僅存龜趺)。
帝陵天祿、麒麟共存6件,以陳文帝永寧陵(一說宋文帝長寧陵)的1對最為典型:曲頸昂首,挺胸長軀,全身淺刻捲雲紋,翼膊刻鱗紋,造型挺拔秀美。王侯墓前石獸,通稱“辟邪”,為有翼獅形異獸,共存18件,以梁臨川郡王蕭宏墓的 1件為典型:體型較肥短,闊胸長尾,前胸及翼側等處淺刻簡練的捲雲紋。
石柱共存有17件,以梁吳平忠侯蕭景墓的 1件最為精緻、完整。柱通高 6.5 米,分為柱礎、柱身、柱額、柱頂 4個部分。柱礎分兩層,下層為方座,上層置圓形鼓盤,雕雙螭;柱身的下段刻有凹槽形條紋,上段飾有束竹紋;柱額呈矩形碑狀,嵌於柱身上部,正面楷書反文“梁故侍中中撫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吳平忠侯蕭公之神道”,額下方浮雕著袒胸力士和繩索紋;柱頂刻覆蓮紋圓蓋,其上置小辟邪,雄健華美。

南京南朝陵墓石刻南京南朝陵墓石刻
石碑共存6件,另有龜趺3件。梁始興郡王蕭憺墓碑是目前保存最好的南朝碑刻。碑通高5.16米,龜趺雕刻簡潔。碑首圓形,浮雕交龍,額題“梁故侍中司徒驃騎將軍始興忠武王之碑”。碑文楷書,2800餘字,保存尚好,為名書家貝義淵所書,為南朝書法中的精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江蘇省和南京市文物部門採取多種措施保護南朝陵墓石刻。1956年修建了蕭憺碑亭。1956年和1963年分別對陳霸先、蕭秀、蕭憺、蕭恢等陵墓石刻進行提升加固。1982年以來,南京市文物事業管理委員會已將大部分石刻提升復位和進行加固,同時劃定了石刻的保護範圍,並有重點地徵用石刻周圍土地,修建了石質地坪和圍欄。

南京南朝陵墓石刻南京南朝陵墓石刻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