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表半里

半表半里

半表半里,醫學術語,使用小柴胡顆粒即可達到清解里熱的效果。

有人認為“半表半里難以從屬於八綱”(見中國中醫藥報2006年7月26日“《傷寒論》六經辨證是辨病辨證辨癥結合的有機體系”一文),那么它從屬於何者?從何而來?其概念是什麼?這對於理解仲景醫學特點乃至六經實質甚關重要。

東漢前醫籍無記載

現存的《內經》及東漢前醫籍皆無半表半里一詞及類似概念(恕筆者讀書少未讀到),只見表和里概念:如《漢書・藝文志・方技略》記載:“醫經七家……醫經者,原人血脈、經落(絡)、骨髓陰陽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湯、火所施,調百藥齊和之所宜”、“經方十一家……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於平。”古人對疾病的認識概念,一般謂病初病輕在表,病久病重多入里,即對病位的概念只有表里、淺深。

近代辭書有異議

何謂半表半里?普通字典沒有這一名詞,一些大型詞典收錄了該詞,如《辭海》1979年版謂:“半表半里:中醫學名詞,指病邪介於表里之間,出現寒熱往來(即惡寒和發熱交替發作)、胸脅脹痛、心煩……等症,《傷寒論》中的少陽病即為半表半里證。”《辭海》1999年版作修改謂:“半表半里:中醫學名詞,指病邪介於表里之間的病證,可見寒熱往來(即惡寒和發熱交替發作)、胸脅脹滿、心煩、……等症,如《傷寒論》中的少陽病。此外,《溫疫論》中的邪在膜原,亦稱半表半里證。”《中醫名詞辭典》(陳西河著,五洲出版社1985年版)謂:“半表半里:是指少陽經處在太陽表的一半,陽明里的一半,是表入里,里出表的門戶,所以叫半表半里。”《實用醫學詞典》(中國醫科大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年)謂:“半表半里:中醫八綱辨證之一,病變部位既不在表,又不在里,而介於表里之間的證候,例如少陽病在三陽來說,已離開太陽之表,但又未入陽明之里,出現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作嘔、不欲飲食、口苦、咽乾、目眩等。”由以上可知,人們對半表半里的解釋有三,以經絡解釋,半表半里為少陽經出表入里的門戶;以特定病位解釋,半表半里為膜原;以八綱解釋,半表半里為表之里,里之外的病位。

半表半里首現《傷寒論》

《傷寒論》第148條:“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里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里,此為半在里半在外(表)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指本是傷寒,經過五六天,見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這是因津液虛損後,表現類似少陰表證而實則邪不在表,已傳入半表半里陽證的少陽病。就是說,是張仲景首先提出了半表半里理念。

《傷寒論》半表半里的概念

《傷寒論》第97條:“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是說疾病初患症狀反應在表,經過四五天后(不論是正確的或錯誤的治療、或未治療),由於正氣、津液虛損,使血弱氣盡腠理開,正氣退據表之內,邪氣乘機而入於表之內,但尚未入於人體之里,這種處於表之內、里之外的病位,即半表半里病位。正邪相搏,結於脅下,從而導致胸脅苦滿、往來寒熱、不欲飲食、口苦、咽乾、目眩等症。值得注意的是,臟腑相連,其痛必下者,是說脅下之處,臟腑相連,邪結於此,勢必涉及腸胃,而痛於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者,是說邪在上,波及於下,影響於胃致胃氣上逆而嘔。張仲景所指的半表半里病位不是少陽或其他某一臟腑或某一經絡,而是泛指表之內里之外廣闊的胸腹腔間,它包括了許多臟腑,因謂臟腑相連。也就是說,張仲景所說半表半里概念,是指人患病後症狀反應於表和里之間的廣闊部位。

衍生於八綱

《傷寒論》主要方證來源於《湯液經法》,兩書最大的不同,是《湯液經法》主用八綱辨證(尚有臟腑辨證),而《傷寒論》主用六經辨證。不言而喻,六經是由八綱發展而來,其中最重要的證明莫過於半表半里。這就是《傷寒論》的小柴胡湯方證,來自於《湯液經法》的大陰旦湯方證,兩方證記述基本相同,只是小柴胡湯不再用芍藥,而加用了半表半里理念,張仲景根據臨床實踐進行了論廣。大陰旦湯去芍藥變為小柴胡湯,其適應證,是既不在表,也不在里,而在表和里之間的方證,這樣半表半里理念便自然而然地產生了。

張仲景加入了半表半里理念,是形成六經理論的關鍵。八綱辨證(《湯液經法》)只有辨寒熱虛實表里,概略、抽象認證。臨床有許多方證如大陰旦湯(小柴胡湯)、小陰旦湯(黃芩湯)等方證不能判定其病位,張仲景加入了半表半里理念,使臨床常見方證都可歸類於其對應病位(即表、里、半表半里三個病位),又據每個病位分為陰陽兩類,這樣就很容易確定病位、病性,故經方大師胡希恕先生總結稱:“八綱辨證只具抽象,而六經乃有定型”。因而也指出:《傷寒論》的六經來自八綱,即證侯反應於表者,陽證為太陽病,陰證為少陰病;證候反應於半表半里者,陽證為少陽病,陰證為厥陰病;證候反應於里者,陽證為陽明病、陰證為太陰病,這亦即六經的實質。

《傷寒論》的半表半里理念衍生於八綱,或稱從屬於八綱,正是由於張仲景於八綱辨證中加入了半表半里理念,病位由二變為三,才形成了六經辨證理論體系。也說明了《傷寒論》的六經辨證不是經絡臟腑辨證,是有別於《內經》的獨特辨證理論體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