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錦江

十里錦江

十里錦江是銅仁一處著名的旅遊景點。錦江由大江和小江匯合而成,由西向東橫貫銅仁全境,如一條玉帶纏繞著銅仁城,形成了許多奇妙的自然景觀,令人目不暇接。

景點簡介

由大江和小江匯合而成,由西向東橫貫銅仁全境,如一條玉帶纏繞著銅仁城,形成了許多奇妙的自然景觀,令人目不暇接。錦江十二景為:東山樓閣、中流砥柱、雲彩江聲兩江春色、漁梁夜月、文筆凌雲金鱗游泳西嶺歸樵玉屏晴雪南嶽飛泉、石笏朝天、六洞嵐光

十里錦江十里錦江

傳說:在大小兩江匯流的地方有一塊岩石,名“銅岩”,是銅仁的象徵。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年發大水時從上游漂來一尊銅人,到兩江匯合處時便不再走。當地人知其為仙人,將他打撈上岸,並修建祠堂供其居住。仙人住下來後每天到江邊放金鴨,訊息傳開後,兩個外地強盜悄悄潛入銅仁,將金鴨子罩住準備逃跑。這時仙人趕到,袖中飛出石子,石子化為萬噸巨石,將強盜和金鴨子一起壓入江底,形成銅岩,仙人在岩石上化為一座銅菩薩。銅仁因此而得名——銅仁者,“銅人”也。

景點特色

從梵淨山高高的密林中,流出來兩條河,一條叫大江,一條叫小江,經過一番蜿蜒,一番曲折,它們終於在銅仁城郊大江坪處聚首相逢了,兩江匯合後,稱為錦江

在兩江匯流的地方,江心突兀高聳起一塊巨大的岩石。這便是著名的銅岩,古人將這一景觀稱為“中流砥柱”。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發了大水,從上游漂來一尊銅人,銅人漂到兩江匯合處,便不再往下走了。當地人曉得這是位仙人,便將他打撈上岸,並修建祠堂供其居住。仙人在這裡住下來,每天到江邊放鴨,他放的兩隻鴨子,周身閃著燦燦金光,把錦江映得一片金碧輝煌,為當地人民帶來了幸福和吉祥。這訊息一傳十、十傳百的傳開了。外地兩個強盜得知後,悄悄潛入銅仁,假裝在河邊打魚,趁仙人不備時撒下魚網,將兩隻金鴨子罩住,正準備逃之夭夭,忽然間電閃雷鳴,只見仙人從雲端飄然而至,袖中飛出一塊小石頭,小石頭傾刻間化為萬噸巨石,劈頭蓋腦壓下去,將兩個強盜連同兩隻金鴨子一起壓入江底,於是便形成了這座銅岩,仙人在岩石上化為一座銅菩薩。銅仁亦因此而得名—銅仁者,“銅人”也。在公路、鐵路等現代化交通工具未出現之前,錦江是銅仁乃至整個黔東地區通往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唯一通道。早在400多年以前,銅仁便是聞名遐邇的“水碼頭”。“舟楫往返,商賈雲集”,熱鬧非凡,故有“黔東門戶”之稱。

古人說:“黔中呼郡邑,獨美於銅仁。”銅仁之美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錦江。碧綠晶瑩的錦江,由西向東橫貫全境,如一條玉帶纏繞著銅仁城,形成了許多奇妙的自然景觀,令人目不暇接。看那橫跨在錦江上的一座座彩虹——東門橋、大江坪橋、西門橋、下南門吊橋、瓦窯河壩上橋。

這些造型各異的橋,不僅使三面環水的銅仁城交通四通八達,還為這座美麗的城市增添了許多獨特的人文景觀,同時也把錦江河打扮得更加妖嬈。如果你從銅岩處出發,沿河而下,首先撲入你眼帘的便是“錦江十二景”之首的東山。東山位於銅仁城廓之東南,背靠錦江,山上古木參天,怪石嶙峋,寺廟殿堂星羅棋布,今尚存川上亭、雷神殿、真武殿。臨江絕壁之上,鐫刻有“雲彩江聲”四個大字,此乃明朝萬曆年間銅仁知縣何采所書,迄今已有400餘年的歷史了。在歷史上,東山曾是佛教聖地。1985年,貴州省人民政府將其列為首批省級風景名勝保護區,全區第一家儺文化博物館就設在這東山上。東山下游不遠,有一個好去處,這是一個三面臨水的小小半島,登高望去,恰似一艘玲瓏別致的游舫泊於河岸,這便是富有魅力的風景遊覽勝地——水晶閣。這裡士柏浮蒼、碧水映翠,曲徑通幽處,樓客亭榭掩於林間。在五、六十年代,此外曾闢為館,專門接待外國專家,現為中共銅仁地委黨校校址,也是市級名勝保護單位。

從水晶閣順流而下,一路的山光水色,令人賞心悅目,美不勝收。“東閣禪關”、“蘆洞嵐光”、“石笏朝天”、“金棒木魚”、“象鼻子”等景觀,都是大自然在錦江兩岸留下的神奇造化。如果再往下走,不遠就是聞名遐邇的九龍洞風景區了。難怪有位外賓在遊覽了錦江之後,感慨賦詩曰:養在深閨人未識,銅仁山水甲桂林。

主要景點

發源於梵淨山的錦江流經江口,由西向東橫貫銅仁市全境,其上游的大小兩江匯集於銅仁城中,並將城區一分為三,呈“S”狀環城逶迤東去洞庭,匯入長江。沿江兩岸奇峰林立,峭壁嵌綠,碧波粼粼,山色青青。還有豐富的自然景觀、獨特的人文景觀、珍貴的文物古蹟、雕梁的亭台樓閣等,宛如一顆顆珠寶鑲嵌在錦江兩旁,構成了一幅“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十里錦江畫廊。遊歷過銅仁的詩人廖經天曾寫下“四面青山樓外樓,新裝巧扮最風流,多情最是錦江水,一步依依一回頭”的絕句。

錦江河床寬150-180米,深10-30米,開通航游里程58公里,其中:50噸以上航程31公里,10噸左右航程18公里。十里錦江風景區主要包括武陵小蘇州、錦江十二景、錦江公園、水晶閣等景點,現分述如下:

1、武陵小蘇州銅仁城是一座多水的山城,整個城區與水、山相依託,相融合。三江(大江、小江、錦江碧水穿錯於城區,把城區分割成若干個自然區域。城區內現有新灘大橋、清水大橋、花果山橋、瓦窯河壩上橋、西門大橋、興市橋、鷺鷥岩大橋、大江坪大橋、錦江大橋、下南門吊橋、東門大橋等十餘座,氣勢非凡、風格各異。橋下江水碧波蕩漾,錦江兩岸綠樹掩映,江上漁舟點點,既有名城蘇州的婀娜多姿,更有山城銅仁的風格特色,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水城、橋城。

2、錦江十二景

(1)金鱗戲水。位於城南500米,逆大江而上,於木沙河交匯處兀立一岩,其形若鯉魚,古人譽為“金鱗游泳”。岩下有一壑,其中部一石突出,形如一鯉魚頭,特別是那魚唇、魚眼、魚腮,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故又名“鯉魚嘴”。

(2)南嶽飛泉。位於城北4公里,逆小江而上,兩山並峙,澗水中落,若玉龍天降。

(3)兩江春色。錦江上游,大小兩江汛期初來,春綠兩岸,桃李爭艷,綠柳飛絮,鳥翔魚躍,人們紛至踏青,呈現出一幅生機盎然的兩江春色圖。

(4)中流砥柱。城南大小江匯合處,有巨石屹立江心,其上曾多次建有亭閣,俗稱“銅岩”,又稱中流砥柱。

(5)東山樓閣。城東臨江壁立一山,峭削嶙峋,懸崖下江水浩蕩橫流,絕壁樹出石罅,蒼翠挺拔,古林深處曾建有文昌閣、奎星樓、澄江樓、川上亭、武侯祠、天壇等,今尚存川上亭、雷神殿、真武殿。

(6)雲彩江聲。東山南面臨江,峭壁間繚繞的縷縷雲彩和山下澎湃的聲聲江濤組成一道絢麗的風景。明嘉靖年間曾在絕壁上刻有“雲彩江聲”四字。清同治十三年(1874,知府袁開弟補書重刻。每字一米見方,字跡倜儻,氣勢蔚為壯觀。

(7)文筆凌雲。東山隔江之西文筆峰,高插入雲,秀如筆削。旭日東升,彩霞輝映,如五色錦箋巨筆繪彩。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在城西正人峰頂建凌雲塔(因峰下有文筆洞,故亦稱文筆峰又名文筆塔。

(8)漁梁夜月。順江而下,至天乙峰、太乙峰下,河流成灘,即“漁梁灘”。此處風清月明之夜,波光粼粼,江流有聲,漁舟穿梭,甚為幽寂,頗有“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

(9)石笏朝天。城東2公里處臨江兀立一峰,形若古代官員持笏朝拜;亦稱傳說中八仙之一曹國舅手持的笏遺留在此。

(10)蘆洞嵐光。位於城東4公里的錦江河畔蘆家洞處。

(11)玉屏晴雪。城南10公里,一山如屏,山高氣寒,瑞雪初霽,群山融雪,此山仍積雪皚皚,經旬不化,素色玉潤,銀光閃爍,蔚為壯觀。

(12)西嶺歸樵。西嶺日暮之時,歸樵踏歌歡娛。

3、錦江公園。位於城西錦江河岸,占地1.8萬平方米,公園綠樹成蔭,園中有園,建築別致。園中豎有漢白玉雕刻的周逸群烈士塑像,供遊客瞻仰。

4、水晶閣風景區。位於城東太乙峰下,錦江東岸,三面環水,半島之上古柏參天,綠樹掩映;歐式建築,樓台亭榭點綴林間;花草樹木,幽香四溢;江面碧水映翠,漁舟如梭,宛如一幅流動的風景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