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襲

十襲,指把物品一層又一層地包裹起來,以示珍貴。

基本信息

典源

1、《藝文類聚》卷六:“宋之愚人,得燕石於梧台之東,歸而藏之以為寶,周客聞而觀焉。主人齋七日,端冕玄服以發寶,革匱十重,緹巾十襲,客見之,掩口而笑曰:此特燕石也,其與瓦甓不殊。”[1]

2、《太平御覽》卷五十一

《闞子》曰:宋之愚人得燕石於梧台之東,歸而藏之以為大寶。周客聞而觀焉。主人端冕玄服以發寶,華匱十重,緹巾十襲。客見之,盧胡而笑曰:「此燕石也,與瓦甓不異。」主人大怒,藏之愈固。[2]

3、《後漢書》卷四十八〈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子)應劭〉

昔鄭人以乾鼠為璞,鬻之於周;宋愚夫亦寶燕石,緹緁十重。夫睹之者掩口盧胡而笑,斯文之俗,無乃類旃。【唐·李賢注引《闕子》曰:「宋之愚人得燕石梧台之東,歸而藏之,以為大寶。周客聞而觀之,主人父齋七日,端冕之衣,釁之以特牲,革匱十重,緹巾十襲。客見之,俛而掩口盧胡而笑曰:『此燕石也,與瓦甓不殊。』主人父怒曰:『商賈之言,豎匠之心。』藏之愈固,守之彌謹。」】[3-4]

【《後漢書》卷四十八典源譯文】

從前鄭人以乾鼠為璞玉,賣給周人;宋國的愚夫也以燕石為寶,緹緁十重。看到的人掩口大笑,斯文之族,多半像這。

《闕子》:宋國的一個蠢人在齊國梧台的東面得到了一塊燕石,拿回家後珍藏起來,認為是了不起的寶貝。從周王朝來的客人聽說了,就去看這塊寶貝石頭。主人洗澡齋戒7天,穿著玄黑色的禮服,殺掉牲畜,舉行最高規格的祭祀來開啟寶貝,只見它用華美的匣子一重重裝著,又用紅黃色的絲巾一層層包裹著。客人見了石頭,俯下身子,掩住嘴巴,到底還是笑出聲來:“這是燕石啊,與磚瓦沒有什麼差異。”主人大怒道:“你這是商人的說法,騙子的心思!”然後,他把燕石藏得更加嚴密,護守得更嚴謹。

釋義

“革匱十重,緹巾十襲。”就是把物品一層又一層地包裹起來,以示珍貴。後遂以“十襲”等為此典。

運用示例

宋·歐陽修《謝賜表》:“十襲珍藏,但誓傳家而永寳。”

宋·陳師道《謝寇十一惠端硯》詩:“琢為時樣供翰墨,十襲包藏百金貴。”

宋楊萬里《三辰硯屏歌》:“懷璧未為罪,借書未為痴,公當十襲古錦帊,如何傳翫十手把,不防夜半有力者?”

明趙震元《為袁石寓(袁可立子)復開封太府》:“臨食三嗟,慚彼高厚。甲顏十襲,羞茲友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