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才子

十才子

十才子即為同時以文才著稱的十人。

基本信息

簡介

十才子十才子

同時以文才著稱的十人。
(1)唐大曆間盧綸等十人。《新唐書.文藝傳下.盧綸》:"綸與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湋﹑夏侯審﹑李端皆能詩齊名,號大曆十才子。"參見"大曆十才子"。
(2)明初高啟等十人。《明史.文苑傳一.王行》:"初,高啟家北郭,與行比鄰,徐賁﹑高遜志﹑唐肅﹑宋克﹑余堯臣﹑張羽﹑呂敏﹑陳則皆卜居相近,號北郭十友,又稱十才子。"
(3)明初林鴻等十人。《明史.文苑傳二.林鴻》:"閩中善詩者,稱十才子,鴻為之冠。十才子者,閩鄭定,侯官王襃唐泰,長樂高﹑王恭﹑陳亮,永福王偁及鴻弟子周玄﹑黃玄,時人目為二玄者也。"

(4)明景泰間劉溥等十人。《明史.文苑傳二.劉溥》:"﹝劉溥﹞宣德時以文學征……其詩初學'西崑',後更奇縱,與湯胤績﹑蘇平﹑蘇正﹑沈愚﹑王淮﹑晏鐸﹑鄒亮﹑蔣忠﹑王貞慶號景泰十才子,溥為主盟。"參見"景泰十才子"。

(5)明弘治間李夢陽等十人。《明史.文苑傳二.李夢陽》:"夢陽才思雄鷙,卓然以復古自命……與何景明﹑徐禎卿﹑邊貢﹑朱應登﹑顧璘﹑陳沂﹑鄭善夫﹑康海﹑王九思等號十才子。"

大曆十才子

中國唐代宗大曆年間10位詩人所代表的一個詩歌流派。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偏重詩歌形式技巧。據姚合《極玄集》和《新唐書》載:十才子為李端、盧綸、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審。宋以後有異說,但多不可信。大曆十才子大多是失意的中下層士大夫,也多半是權門清客,因而多投獻應制之作。歌頌昇平、吟詠山水、稱道隱逸是其詩歌的基本主題。但他們在仕途失意和戰亂宦旅生活中,也間有反映現實和體驗真實的作品。他們都擅長五言近體,善寫自然景物及鄉情旅思等,語詞優美,音律協和,但題材風格比較單調。大曆十才子,大都以王維為宗,秉承山水田園詩派的風格,寄情于山水,歌詠自然,其中也有一些佳作。格律歸整、字句精工也是他們作品中最明顯的特點。他們的作品體裁多用近體格律,很少能見到樂府歌行體。警句名聯在十才子的詩中俯拾皆是,說明他們均有較深的功底,所以時有驚人之筆。不過有時也不免顯露出雕琢的痕跡,從而因小失大,走到唯美的道路上去。雖有警句而全篇欠佳,這也是那個時代的風氣使然。詩僧皎然在他《詩式》中提到大曆時的詩風時曾道:“大曆中詞人,竊占青山、白雲、春風、芳草等為己有”。

大曆十才子等人的詩歌在內容上比較狹窄。不過總的來說,他們的作品雖然在氣格上不及盛唐,但對前輩名家還是有所繼承的。安史之亂後,盛唐歌舞生平的景象不在,唐王朝開始走向下坡路。而文學藝術在這個時期也有了明顯的分化;一方面是現實主義風格的發展成熟,另一方面華美雅麗、輕酬淺唱的詩風亦發達起來;“大曆十才子”等人就是這種詩風在中唐時期的代表。“大曆十才子”到底包括哪些人,一直是眾說紛紜。據唐人的記載,是李端、盧綸、韓翃(hong陽平音)錢起、苗發、崔峒、耿湋(wei陽平音)、吉中孚、司空曙、夏侯審這十個人。而從宋至清代,對此都略有增減,除了以上提到過的這十個人外,象劉長卿、朗士元、皇甫曾、皇甫冉、冷朝陽、李家祐、李益、吉頊(xu陰平音)等人。不過由於唐人的記載畢竟去時不遠,所以顯得較為可信。其中李益跟“大曆十才子”的詩風頗有不同,特別是他的邊塞題材的七言絕句,曾被人認為是開元以後第一,可與王昌齡、李白比肩。可能由於他與盧綸是中表之親,交往極深,宋元人多將他與盧綸相提並論,故此才被拉入到十才子之中的。

十才子大都以王維為宗,秉承山水田園詩派的風格,寄情于山水,歌詠自然,其中也有一些佳作。比如象錢起的《暮春歸故山草堂》,司空曙《江村即事》等,與王維的山水詩可以說是一脈相承。格律歸整、字句精工是十才子作品中最明顯的特點。他們的作品體裁多用近體格律,很少能見到樂府歌行體。警句名聯在十才子的詩中俯拾皆是,說明他們均有較深的功底,所以時有驚人之筆。不過有時也不免顯露出雕琢的痕跡,從而因小失大,走到唯美的道路上去。雖有警句而全篇欠佳,這也是那個時代的風氣使然。至於情思緬邈、輕酬淺唱則是十才子詩歌的又一特色。後人一般認為晚唐詩風綺麗,十才子的作品亦多此例,只是還不致纖巧柔弱罷了,與晚唐的香奩(lian陽平音)詩及花間詞畢竟還是有所不同。十才子作品中雖多游離現實、點綴生平之作,但身處社會動盪的時代,戰爭的離亂和民間的疾苦不可能不給他帶來衝擊,所以有時也能偶然在他們作品中得到體現。如盧綸的《逢病軍人》、耿湋的《路旁老人》,尤其是韓翃的《寒食》,借古諷今,思想性和藝術性都很高。總之十才子的創作有得有失,要全面的看待,得出客觀的評價;其中的有些作品,應該說還是“不失風人之旨”的。

閩中十才子

閩中十才子指的是林鴻、鄭定、王褒、唐泰、高棅、王恭、陳亮、王偁、周玄、黃玄。

林鴻(約1368年前後~?年),字子羽,福清縣人,15歲能論文。洪武初,以人才薦至京,召試,賦《龍池春曉》、《孤雁》2詩,為太祖所稱許,授將樂縣儒學訓導,官至禮部精膳司員外郎。年未40歲,就辭官歸里,致力於詩。常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弟子相唱和。著名的有鄭定、王褒、唐泰、高棅、王恭、陳亮、王偁、周玄、黃玄等9人,以林鴻為首,時稱“閩中十才子”。林鴻主張詩學盛唐,詩之“神秀聲律,粲然在備”,“骨氣”與“菁華”並足,“春華”與“秋實”相兼,成為閩派詩論的綱目。其詩聲調圓穩,格律整齊,一洗元代詩人纖弱之習,稱為“閩派”。著有《鳴盛集》4卷、《鳴盛詞》1卷。其妻朱氏,亦能詩,早卒。

鄭定(1383年前後),字孟宣,號澹齋,閩縣(今福州市區)人。善擊劍,曾從陳友定。友定敗,逃亡交、廣間,後回,居長樂。他工古篆、隸書。洪武中舉明輕,授延平府訓導,又征為齊王府紀善。永樂中,遷國子助教。著有《澹齋集》。

王褒(?~1416年),字中美,侯官縣(今福州市區)人,林鴻侄婿。明洪武時中鄉薦,歷瑞州、長沙學官,遷永豐知縣。永樂間,召入與修《太祖實錄》,升翰林修撰,為《永樂大典》副總裁,擢漢王府紀善。工詩文,著有《養靜齋集》、《王翰林詩》。

唐泰(約1410年前後),字亨仲,侯官縣(今福州市區)人。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進士。永樂中,歷官陝西按察司副使。工詩,著有《善鳴集》10卷、《唐觀察詩》。

高棅(1350~1423年),彥恢,號漫士,仕名廷禮,長樂縣人。博學能詩,善書畫,世稱“三絕”。明永樂初,以布衣召為翰林院待詔,遷翰林院典籍。論詩主唐音。著有《嘯台集》20卷、《木天清氣集》14卷傳世。其所選《唐詩品匯》、《唐詩正聲》,首次分類詩體,注意詩歌風格,可作為學詩入門。

王恭(約1350年~?年),字安中,自號皆山樵者,長樂縣人。明洪武間隱居七岩山。永樂四年(1406年),以儒薦為翰林待詔3年,60歲參與修《永樂大典》,書成,授翰林院典籍,棄官返里。為詩援筆千言。著有《白雲樵唱集》4卷、《草澤狂歌》5卷及《鳳台清嘯》等。

陳亮(約1375年前後),字景明,號拙修翁,長樂縣人。元末儒生,入明,家居建滄州儲玉樓,郡縣累征不仕,作《讀陳搏傳》以見志。與福州耆彥結“九老會”,唱和為樂。著有《儲玉齋集》6集、《滄州集》3卷。

王偁(1370~1415年),字孟揚,又字密齋,永福縣(今永泰縣)人。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舉人。永樂初,薦授翰林院檢討,進講經筵,充《永樂大典》副總裁,最為總裁解縉所推重。為人英邁爽發,學博才雄,工詩、善書。其詩質樸清新,不落窠臼,行草類蘇軾。永樂八年(1410年),因解縉被誣案,受株連下獄死。著有《虛舟集》5卷。

周玄(約1398年前後),字又玄,一字微之,閩縣(今福州市區)人。林鴻弟子。曾挾書千卷,在長樂高棅家讀書,10年後以盡記所讀,棄書離去。明永樂間,以文學征,授禮部員外郎(一作祠部尚書郎)。著有《宜秋集》8卷及《周祠部詩》。

黃玄(約1398年前後),字玄之,將樂縣人。初從林鴻學,後林鴻棄官歸,乃移居侯官縣,從之深造,深得林鴻器重。後以歲貢生授泉州訓導。著有《鳴秋集》、《黃博士詩》。

景泰十才子

明代宗景泰年間(公元1450——1457年)北京十詩人的並稱。《明史•文苑•劉溥傳》:“其詩初學西崑,後更奇縱,與湯胤 、蘇平、蘇正、沈愚、王淮、晏鋒、鄒亮、蔣忠、王貞慶等號景泰十才子。溥為盟主。”

“十才子”的詩歌題材狹窄,多為贈答送別、詠物遊歷之作,成就不高。其中,劉溥詩能在“台閣體”外,自成一家,其律詩及絕句“差有可觀”。湯胤績為武將詩人,才調不高。沈愚善畫工詩,在“十才子”中較為突出。其他七人,大都梁“台閣”末流之習,雖稱“才子”,不過虛有其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