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大曆十才子

中唐大曆十才子

盧綸,唐大曆十才子之一,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濟縣)人。 據此可知,盧綸祖上也居河中,不會為范陽人。 過了幾年後,盧綸走舉試之途,又多不順利。

中唐代宗大曆年間十大當時名人,有夏侯審、崔峒、苗發、司空曙、錢起、韓翃、吉中孚、李端、盧綸、耿湋

夏侯審

夏侯審(約公元七七九年前後在世)字、里、均不詳,為大曆十才子之一。生卒年亦均不祥,約唐代宗大曆末前後在世。建中元年,(公元七八o年)試“軍謀越眾”科及第。授校書郎,又為參軍。仕終侍御史。初於華山下購買田園為別業,水木幽閒,雲煙浩渺。晚年即退居其中。審吟詩頗多,但傳世甚少。

崔峒

崔峒(約公元七六六年前後在世)字不詳,博陵人,大曆十才子之一。生卒年均不詳,約唐代宗大曆元年前後在世。初辟潞府功曹,後歷左拾遺,終右補闕。工詩,詞彩炳然,意思方雅。時人稱其句為:“披沙揀金,往往見寶”。峒著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傳於世。

苗發

苗發(約公元七五六年前後在世)字不詳,潞州壺關人,大曆十才子之一。生卒年均不詳,約唐玄宗天寶末前後在世。初為樂平令,授兵部員外郎,遷駕部員外郎。仕終都官郎中。發常與當時名士酬答,但詩篇傳世頗少。

司空曙

司空曙(720-794),唐代詩人。字文明,一作文初,廣平(今河北永年東)人,或謂京兆(今陝西西安)人。登進士第,不詳何年。曾官主簿。大曆五年任左拾遺,貶長林(今湖北荊門西北)丞。貞元間,在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幕任職,官檢校水部郎中,終虞部郎中。曙為盧綸表兄,亦是"大曆十才子"之一。其詩多為行旅贈別之作,長於抒情,多有名句。胡震亨曰:"司空虞部婉雅閒淡,語近性情。"(《唐音癸簽》卷七)有《司空文明詩集》。

錢起

錢起(722-780),字仲文,吳興(今浙江湖州市)人,天寶十年賜進士第一人,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稱錢考功,翰林學士,與韓雄(左)羽、李端、盧綸等號稱大曆十才子。又與郎士元齊名,人為之語曰:“前有沈宋,後有錢郎。”題材多偏重於描寫景物和投贈應酬。
錢起當時詩名很盛,其詩多為贈別應酬,流連光景、粉飾太平之作,與社會現實相距較遠。然其詩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風格清空閒雅、流麗纖秀,尤長於寫景,為大曆詩風的傑出代表。

韓翃

韓翃(?-785)唐代詩人。字君平,南陽(今屬河南)人。天寶十三年(754)進士。肅宗寶應元年為淄青節度使幕府從事。後閒居長安十年。大曆後期,先後入汴宋、宣武節度使幕府為從事。建中初,德宗賞識其“春城無處不飛花”一詩,任駕部郎中,知制誥,官終中書舍人。為“大曆十才子”之一。因許堯佐將他和柳氏的戀愛故事寫成《柳氏傳》而頗有名氣。其詩多送行贈別之作,善寫離人旅途景色,發調警拔,節奏琅然,但乏情思,亦無深致。明人有《韓君平集》。《全唐詩》僅存詩三卷。

吉中孚

吉中孚(約公元740-798),楚州山陽縣(今淮安市楚州區)人。他能文善詩,與當時的詩人盧綸、錢起、司空曙等齊名,為"大曆十才子"之一。中孚少年出遊,愛鄱陽湖風光,於是客居鄱陽。初為道士,大約過了35歲,終於過夠了隱逸出世的生活。還俗後,到長安拜見宰相,由朝臣推薦給皇上,備受獎掖,遂步入仕途。曾任校書和戶部侍郎。後因雙親老邁,棄官歸鄉,孝養父母。
吉中孚的詩文,同時代人評價很高。盧綸贊他"侍郎文章宗,傑出淮楚靈"。《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其詩一卷。吉中孚的妻子張夫人,也會寫詩,然流傳下來的很少。《全唐詩》僅收錄了她的一首《拜新月》
居鄱陽最久.山阿寂寥。後還俗。李端贈詩云:“舊山連藥賣,孤鶴帶雲歸。”盧綸送詩云:“舊籙藏雲穴,新詩滿帝鄉。”來長安,謁宰相,有薦於天子,日與王侯高會,名動京師。無幾何,第進士,授萬年尉,除校書郎。又登宏辭科,為翰林學士,歷諫議大夫,戶部侍郎、判度支事。貞元初卒。初,拜官後,以親垂白在堂,歸養至孝,終喪復仕。中孚神骨清虛,吟詠高雅,若神仙中人也。集一卷,今傳。

李端

李端(約743-782?),字正已,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少居廬山,師詩僧皎然。大曆五年進士。曾任秘書省校書郎、杭州司馬。晚年辭官隱居湖南衡山,自號衡岳幽人。其詩多為應酬之作,多表現消極避世思想,個別作品對社會現實亦有所反映,一些寫閨情的詩也清婉可誦,是大曆十才子之一。其風格與司空曙相似。

盧綸

盧綸,唐大曆十才子之一,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濟縣)人。《舊唐書·盧簡辭傳》說盧簡辭(盧綸之子)原籍范陽,後來徙家於蒲,未可信。趙璘《因話錄》卷三記其侄趙櫓著《鄉籍》—書,大誇河中人物之盛,以趙京為最著,說盧綸為趙家的女婿,盧綸的妻子為趙櫓的姑姑,談到外家敬氏,說“先世亦出自河中”。據此可知,盧綸祖上也居河中,不會為范陽人。而很可能因為范陽盧京為名族,便妄指范陽為盧綸祖籍。
盧綸的生年,現在一般工具書稱約為唐玄宗天寶七年(748年),游國恩等著《中國文學史》定為天寶七年,都是依據聞一多先生《唐詩大系》,似乎成為已定之論。但傅璇琮先生《唐代詩人叢考》認為748年說不能成立,理由是姚合《極玄集》與《舊唐書·盧簡辭傳》載盧綸天寶末舉進士不第。唐五代人所記當可靠,若生於天寶七年(748年),天寶末只是一個八九歲的孩子,不可能舉進士。又盧綸有幾首詩自云為至德中作,若生於748年,至德中只十來歲,不可能作此數首詩的。傅說較有道理。聞一多、游國恩說不曾提出依據,應以傅說為是。傅璇琮提出盧綸生年決不可能是748年,而應大大提前,應生於開元二十五年(727年)或更早幾年。至於盧綸的卒年,一般工具書作約800年,即貞元六年,也不可靠。據傅璇琮該書詳細考證,盧綸卒於貞元十四年、十五年間,即798—799年間。
盧綸祖上、近世官皆不顯,曾祖父為永寧令,祖父為濟州司馬,父親為臨黃縣尉,他的親屬也大多為縣丞,縣尉之類的小官。這種社會地位,即介於達官階層和士民階層之間的社會地位,使他既有依附達官貴人、以詩乾進的一面,又有了解社會現實、創作出一些優秀之作的一面。
少年時代的盧綸,由於家境並不很好,世道不寧,父親可能去世較早,他本人又多病,生活並不美好,可能有好些時間,是住舅舅家度過的。他在《綸與吉侍郎中孚……兼寄夏侍御審侯倉曹釗》詩中自稱:“八歲始讀書,四方遂有兵。……稟命孤且賤,少為病所嬰。”又在《赴池州拜覲舅氏留上考功郎中舅》詩中說:“孤賤易蹉跎,其如酷似何。衰榮同族少,生長外家多。別國桑榆在,沾衣血淚和。應憐失行雁,霜霰寄煙波。”
過了幾年後,盧綸走舉試之途,又多不順利。上文談到《極玄集》、《舊唐書》都記載盧綸天寶末舉進士不第。盧綸有《落第後歸終南別業》詩,道:“久為名所誤,春盡始歸山。落羽羞言命,逢人強破顏。”《綸與吉侍郎中孚……》中說:“方逢粟比金,未識公與卿。十上不可待,三年竟無成。”由這些詩可知,盧綸天寶末落第後,曾在終南山居住讀書,又幾次應舉,但均未能及第。後來他“奉親避地於鄱陽”,是幾次應舉都未能及第後,大概為生活所迫,或家遭變故,遠赴鄱陽。可能他舅舅家其時在鄱陽一帶居住,他又去投靠舅家了。大曆初,盧綸又由鄱陽赴長安應舉,《新唐書》本傳說他大曆初數舉進士不入第。在舉試之途,是徹底失敗了。
盧綸舉試不利,而在詩壇卻名聲漸盛。大曆年間,他在長安,在鄱陽,與吉中孚、司空曙,苗發、崔峒、耿湋、李端等交遊唱酬,被稱為大曆十才子。盧綸堪稱十才子之冠冕,受到宰相元載、王縉的賞識與推薦,由詩壇步入仕途。元載將盧綸之詩進給皇上,補閿鄉尉。後來又因王縉的禮聘,為集賢學土、監察御史,這中間又曾任河南鞏縣令。元載、王縉獲罪時,盧綸受到牽連,因此還被拘禁過。德宗即位後,盧綸又被任為昭應縣令。朱泚之亂發生後,鹹寧王渾瑊兼河中尹、河中絳慈隰節度使,諸軍行營兵馬副元帥,鎮守河中,召盧綸為元帥府判官。軍營生活,使盧綸詩風較為粗獷雄放,關於軍旅邊塞的詩作,寫得極有生氣,為大曆十才子其他詩人所難及。因他的詩受到德宗重視,官至檢校戶部郎中。正當他在官場將要青雲直上的時候,生命卻終結了。
盧綸一生如此不得意,只是因為權貴的推薦,才作了很短時期的官,可以說是得利於社交。盧綸所交往的人物,不乏權貴大僚,除前面提到的宰相元載、王縉外,任過實職的宰相還有常袞、李勉、齊映、陸贄、賈耽、裴均、令狐楚,渾瑊,馬燧、韋皋雖未任過宰相,但也是大權在握的人物。盧綸與之交往的,還有封疆大吏,重要朝官和掌握著入仕、升遷大權的人物,如皇浦溫、鮑防、黎於,盧懸、張建封、韋渠牟、裴延齡、王延昌、徐浩、薛邕、趙涓、李紓、包佶、吉中孚,肖昕,其他朝臣、各級官員和名門子弟則更多。與一些著名詩人的交往則更無須細數。從這個意義上講,盧綸又是一個非常活躍的社交家。
盧綸的詩,早年即以“舟人夜語覺潮生”為人稱道。直至垂暮之年,文學才華也未消歇,《和張僕射塞下曲》成為詩歌史上的千古名作。在大曆十才子中,他雖一生不得意,但死得最晚,所以對改變當時文體、詩風的影響也就最大。

耿湋

耿湋,唐大曆十才子中,除盧綸外,還有一位與盧綸同為河東(今山西永濟)人,這就是耿湋。
現可見關於耿湋的資料很少。耿湋生年,聞一多先生《唐詩大系》定為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其實並無根據。現可知的是他寶應二年(763年)進士及第。姚合《極玄集》卷上和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九都說耿湋為寶應二年進土。對於耿湋及進土第後的仕歷,除《唐才子傳》所載稍微具體點外,其他各書記載均極簡單,並且相互矛盾。《極玄集》說他官至左拾遺,《郡齋讀書記》也說為左拾遺,而《直齋書錄解題》與《新唐書·藝文志》卻說為右拾遺。
傅璇琮先生《唐代詩人叢考·耿湋考》對耿湋生平首次作了詳細考證。傅文說,耿湋在登進士第後大約有三、四年的時間任周至縣尉,在此之後,即入朝任左拾遺或右拾遺。在貞元三年(787年)以前尚在長安,為大理司法,大約貞元三年以後的數年間去世。傅文所考耿湋登第後為周至尉,任大理司法前曾為拾遺,是正確的,所考甚詳細,令人信服。唯大理司法是否為耿湋最後所任官職,尚有進一步探討必要。據筆者所考,應是周至尉後任拾遺,由拾遺而大理司法,從八品上升為從六品上,但後來不知因什麼原因被貶出朝。從耿湋詩作中可知他曾有不容忽視的貶逐生捱,而研究耿湋仕歷者卻沒能對其眨謫予以重視。耿湋集中有《赴許州留別洛中親故》《許下書情寄張韓二舍人》,前一首說:“倖免投湘浦,那辭近汝墳。山遮魏闕路,日隱洛陽雲。”後一首說:“謫宦軍城老更悲,近來頻夜夢丹墀。……故人高步雲衢上,肯念前程杏未期。”說明他曾貶許州。這次被貶,決不是任周至尉時獲罪。小縣之尉,談不上貶的,即使稱為貶,也決不會望洛陽、思魏闕、夢丹墀。被貶的原因,已無法考知,但自朝中被貶,則肯定無疑。而據時間來看,不是由拾遺而貶,而是自司法任上被貶的。
耿湋大曆初由周至尉入為拾遺後,曾奉詔使往江淮一帶充括圖書。《唐才子傳》說他“充括圖書使來江淮”,盧綸有《送耿拾遺湋充括圖書往江淮》詩。充括圖書,是現在可知的耿湋一生中一件重要的事情。替皇家收集遺籍,保存前賢文獻,自然是一件有益之舉,也只有有學識的文人才能承當此任。使往江淮的時間,據傅璇琮先生所考,是大曆七年(772年)以後,十一年(776年)以前。大曆七年五月,耿湋尚在長安,送蔣渙留守東都,有詩。又《文苑英華》有梁肅在吳中送耿湋還朝之作《送耿拾遺歸朝廷序》,時間為大曆十—年七月。據此可知,耿湋大曆八年(773年)至十一年秋,曾在江淮充括圖書。
耿湋貶中所作《許下書情寄張韓二舍人》中之韓舍人,即韓翃。韓翃任中書舍人,是德宗建中末至貞元初。又耿湋在司法任上致書盧綸言李端等逝世,盧綸有《得耿湋司法書……》詩。據傅璇琮先生《唐代詩人叢考·李端考》所考,盧綸此詩作於興元元年(784年)至貞元三年(787年)間。這說明耿湋貞元初,因故從大理司法任上被貶。
耿湋又有題同為《宋中》的兩首詩,描寫戰亂給當地造成的災難,又有《代宋州將淮上乞師》,說明他曾在宋州軍中生活過。從他的詩可知,所貶之地在許州、宋州一帶。除軍中外,又曾索居,“家貧童僕慢,官罷友朋稀。……數畝東皋宅,青春獨屏居。”又云:“幾進猶滯拙,終日望恩波。”是希望皇上召他回朝。“望恩波”三字,說明回朝還是有可能、有希望的。至於何時被召、再度回朝,也不可考。據《舊唐書·德宗紀》,李希烈等叛亂平定後,朝廷又稍安,貞元四年(788年),德宗再次大赦天下,且宴百官於曲江亭。五年春又數次宴百僚於曲江亭,儼然—派昇平景象。又大曆十才子之一吉中孚貞元四年擢為中書舍人。德宗心暇,想起詩人來了,或吉中孚一類人的設法援引,都可能成為耿湋回朝的原因。此次回朝,仍為拾遺,因年事已高,貞元中即逝世。兩次為拾遺,可能一為左拾遺,一為右拾遺,所以導致有關書籍記載的矛盾。《唐才子傳》說耿湋終左拾遺,是對的。
耿湋一生久經離亂,所經過的地方比較廣,到過遼海,到過西北,這些對他的詩都有影響,他以邊塞為題材的詩篇,便寫得比較真切,也有一定的思想內容。反映那一時代的破敗荒落的詩,寫得更好。因他一生生活並不富裕,常貧多病,時代的紛亂與他個人的遭際,使他的詩篇帶上感傷色彩。以感傷之筆來寫經過長年戰亂後的荒涼情景更佳。這類詩,對人民所遭受的苦難深表同情,是那一時期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耿湋詩以清淡質樸見長,是十才子中最接近於宋詩者。
十才子中,與耿湋交遊最多的是盧綸、李端、錢起、司空曙,夏侯審等,此外還同詩人嚴維、秦系、暢當等有交往。總之,耿湋在當時是一位頗有名氣的詩人。今有《耿湋集》2卷傳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