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語文差錯

十大語文差錯

十大語文差錯是有“語林啄木鳥”之稱的《咬文嚼字》編輯部自2006年以來,都會在年底公布“年度十大語文差錯”,糾正人們在當年常犯的“語文差錯”,也從一個角度回顧當年的熱點事件。

基本信息

欄目介紹

《咬文嚼字》以宣傳語言文字規範化為己任,主要讀者為編輯記者、校對、廣告從業人員、文秘節目主持人、教師等語言文字工作者。《咬文嚼字》欄目設定極具特色:“語文門診”“一針見血”、“眾矢之的”剖析語文差錯,針對性強;“詞語春秋”、“漢字神聊”介紹語文知識,讓讀者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百家會診”探討各種語文“疑難雜症”;“向我開炮”則專門發表讀者批評本刊的文章。《咬文嚼字》“人人看得懂,個個用得上”,個性鮮明,在“無錯不成書”的今天,《咬文嚼字》被廣大讀者譽為“文化清道夫”。

評選標準

1.典型性
重點關注語文運用中使用頻率高、出錯頻率高的典型差錯。
2.新聞性
重點關注出現在重大新聞、熱點事件報導中以及名人偶像所犯的差錯。
3.廣泛性
差錯類型全面。語言文字及文史百科等各類差錯兼顧,街頭店招、廣告、說明,書、報、刊,廣播、電視、電影以及網路等全方位考慮。

評選步驟

1.條目徵集。向社會各界特別是本刊廣大讀者,徵集本年度“十大語文差錯”備選條目。
2.條目篩選。《咬文嚼字》編輯部對收集的條目進行篩選,整理出備選條目。
3..專家審核。編輯部組織語文專家,對備選條目進行逐一審核,形成“十大語文差錯”初稿。
4.徵求意見。把初稿分發給編輯部選定的具有代表性的特定人士(外地語文專家、媒體記著),徵求他們對初稿的反饋意見。
5.最後審定。根據反饋意見,編輯部再次組織專家,對“十大語文差錯”進行最後認定。

榜單明細

2006年

咬文嚼字》公布06年中國人十大常犯語文差錯分別是:
將“像”錯為“象”,這在電視字幕中出現最多;
將丙戌年的“戌”字,錯成“戍”字,這在大量的檯曆、掛曆中出現;
將神舟六號的“舟”字,錯成“州”字,眾多報刊雜誌和電視寫錯;
“即”字與“既”字用錯,如“既來之”錯為“即來之”,圖書出版物中出現不少這樣的混淆;
街頭招牌中常見的繁體字錯誤是:美發。如:‘美容美髮中心’。濫用繁體字不合用字規範;即使用繁體字,‘美髪’也不能寫作‘美發’。‘發’音fā,是‘出發’的‘發’;‘髪’音fà,是‘頭髮’的‘發’。兩字均簡化為‘發’,但音、義並不相同;
在常用文體中,將“啟事”寫成“啟示”; 
新疆的“哈密瓜”因地名而得名,但在大量的商店招牌中,將“密”字錯為“蜜”字;
在標點符號使用中,很多人在寄信時喜歡在信封上將“收”字,用括弧括起來,而括弧是用來標明注釋性文字的,用在信封上則是錯的;
圓明園是在1860年被英法聯軍搶掠並燒毀的,但在眾多的地方將其錯稱為“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而八國聯軍是在1900年入侵北京的;
孟子的“食色,性也”,常被人引為孔子的名言。 
《咬文嚼字》編輯部負責人在新聞發布會上說:“這十大差錯出現的範圍廣、持續時間長,而且經過多次糾正仍然反覆出現,堪稱社會語文運用中的頑疾。”

2007年

2007年度十大語文差錯:“家父”、“無間道”、“戴上緊箍咒”、“九洲”、“孌童”、“海上升明月”、“碳燒咖啡”、“吋”、“權力”/“權利”、“唇槍舌戰”。
公布2007年度十大語文差錯。這10條差錯是從集中收集的500條差錯中選出來的,最帶有年度特色的、在社會語文生活中意義尤其重大的,很多來自於媒體。《咬文嚼字》雜誌還透露,它們將在全國設立100個監測點,監測全國媒體。
比如經常用錯的稱謂詞是:家父。問候別人說:“家父身體好嗎?”在漢語辭彙系統中,“家父”屬於謙辭,只能用來稱呼自己的父親;稱呼別人的父親,習慣上用敬辭“令尊”。這個差錯最典型的案例是朱軍在《藝術人生》中的那次主持節目出錯,其實許多文化名人的文章中也經常犯同樣的錯誤。隨著電影《無間道》迅速走紅的佛教詞語“無間道”。諸如“陷入了留學無間道”,“面對股市,學會避開無間道”的用法比比皆是。從電影《無間道》問世以來,“無間道”便成了一個流行詞語,媒體常用它來表示失敗、痛苦或災難。其實這是以訛傳訛的結果。電影片名為“無間道”,說的卻是“無間地獄”。佛教中“無間道”是信徒修煉的一個階段,“無間地獄”是八大地獄的第八獄,入此地獄者將永受痛苦,無有間斷。兩者具有不同的含義。
報章上常見的搭配錯誤還有:“戴上緊箍咒”。金箍是可以戴的,而緊箍咒是咒語,只能念不能戴。另外,地名中特別容易混淆的字:州/洲。如:“月兒彎彎照九洲,幾家歡樂幾家愁。”“九洲”的正確寫法應為“九州”。“州”本義為水中陸地,後用作行政區劃名稱,水中陸地義也改用“洲”來加以區別。“九州”為中國的代稱。新聞中容易用錯的詞語比如:孌童。“孌童”是一個有特定含義的詞語,專指被女性玩弄的美少年,其實“孌”是形容詞,指“美好的樣子”,而在“傑克遜孌童案落下帷幕”,“網路驚現孌童犯黑名單”等新聞中,“孌”字一律被誤解為了“侵犯、猥褻”等動詞含義。還有每到中秋節時,媒體上常會引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但往往把“生明月”誤為“升明月”。這兩句詩出自唐代詩人張九齡的《望月懷遠》。一個“生”字氣象萬千,出神入化,是詩中的傳神之筆;誤為“升”字則成了直白的寫實,既不忠實於原著,又削弱了詩的意境。
商品名稱中的常見用字錯誤是:碳燒(烤)。如:“碳燒咖啡”、“碳烤月餅”、“碳烤牛排”等。“碳燒(烤)”均應為“炭燒(烤)”。“炭”指木炭,用木炭燒烤食物,是一種傳統的食物加工方法,它可以使食物帶有獨特的芳香;而“碳”是一種化學元素,無法直接用作燃料。計量單位中常見用字錯誤是:吋。如:“52吋液晶電視”。“吋”是一個淘汰字,應該改用“英寸”。1977年國家發出《關於部分計量單位名稱統一用字的通知》,淘汰了部分計量單位的舊譯名用字,“吋”字是其中之一。
書面文字中經常混淆的詞語還有,權力/權利;成語運用中常見的詞形錯誤是“唇槍舌劍”誤為“唇槍舌戰”。

2008年

2008年中國出現頻率最高、覆蓋面最廣的十大語文差錯分別是: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用《論語》中的這句話歡迎全球來賓。然而,電視節目主持人卻將yuè誤讀成了lè。2008年,這是國人在引用名言經常讀錯的字。
社會熱詞中容易出錯的是“三聚氰胺”。發生的三鹿奶粉事件,讓生僻辭彙“三聚氰胺”迅速家喻戶曉。“氰胺”應讀qíng"àn,但國人普遍將其誤讀為qīng"ān。
聯考中,許多中學生使用“震憾”一詞形容汶川大地震,正確用詞應該是“震撼”。“撼”為手旁,意思是以手搖物。“憾”為心旁,意思是心有缺失。兩者形近而義殊。
新聞報導中容易混淆的詞是:狙擊/阻擊。2008年末全球性金融危機來勢洶洶,“狙擊百年一遇的金融風暴”等標題頻頻出現於報紙、網路上,其實這裡的“狙擊”應寫為“阻擊”。“狙擊”是進攻性的偷襲,“阻擊”才是防禦性的陣地戰。
旅遊景點愛用繁體字書寫名人故居的說明牌,卻往往將“故里”誤寫為“故裏”。“里”字本有其字,和“裏外”的“裏”不相干。
社會機構稱謂中,“非營利機構”常被誤寫為“非盈利機構”。營利是指主觀上謀取利潤,盈利是指客觀上獲得利潤。兩者的出發點是不一樣的。
出版物上容易用錯的詞是:期間,如“期間,我參加了一次考試”。“期間”不能單獨放在句首使用,應該寫成“其間”。
出版物上容易混淆的成語是:“望其項背”,和“望塵莫及”。前者表示差距不大,後者表示相差懸殊。一些著名作家的筆下,竟然也會出現“只能望其項背”這樣的病句。
財經術語中,“存款準備金率”和“存款準備金利率”有時會被新聞媒體混為一談。前者是指銀行提取準備金的比率,後者是指央行對準備金支付的利率。
紅樓夢》被影視劇屢屢翻拍,“紅學”登上百家講壇等電視節目。但紅學研究中的索隱派,一再被講壇學者們誤稱為“索引派”。“索隱”是指鉤沉索隱,探究故事背後的事實。而“索引”專指圖書檢索。兩者可謂風馬牛不相及。
《咬文嚼字》編輯部負責人郝明鑑還表示,2009年,該雜誌將集中精力,對《士兵突擊》、《五星大飯店》等一批高收視率優秀電視劇的字幕進行“糾錯”。

2009年

2009年度十大差錯出爐:
經常混淆的概念是“祖國”和“新中國”
2009年是新中國建立60周年,在相關紀念活動和媒體報導中,“祖國60歲生日”頻頻出現,正確的說法應是“新中國60歲生日”。“新中國”特指中華人民共和國。
日曆上的常見用字錯誤是“己丑年”的“醜”
2009年是農曆己丑年,有人以為“醜”的繁體字是“醜”,就在日曆中將“己丑年”誤為“己丑年”。
容易用錯的成語“首當其衝”
“首當其衝”義為首先受到衝擊,遭遇災難與不幸,不能理解為“衝鋒在前”。
經常誤用的量詞“位”
“位”不是一個普通的量詞,它含有敬重意味。但有些媒體卻用其表達“一位罪犯”或“一位貪官”。“位”也不套用於自稱。
引文容易張冠李戴的是“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這句話普遍被誤認為是唐代名臣魏徵的名言。其實,這是唐太宗在魏徵去世的時候說的。
地方宣傳中經常誤用的詞語是“故里”
一些地方為了提高知名度號稱是某名人的“故里”,理由是該名人曾在當地生活居住。其實,“故里”指的是故鄉、家鄉。住過的地方應稱“故地”,住過的居室應稱“故居”。
網路中最容易混淆的字依舊是“帖”和“貼”
帖,音tiě,是寫有文字的紙片,名詞。貼,音tiē,是把薄片粘到別的物體上,動詞。
時政文章中容易出錯的詞語是興亡周期律
這個詞經常被誤寫為“興亡周期率”。“周期律”是一種規律,指事物發展過程中某些特點反覆出現。
影視劇中經常寫錯的人名是貂蟬,常被寫成“貂嬋”漢代,人們認為“貂”與“蟬”都是美好的事物,因此用來作美女的名字。
選單上經常出現的錯誤菜名是“宮爆雞丁”,正確的寫法應是“宮保雞丁
“宮保雞丁”的得名和清代丁寶楨有關。此人曾官封太子少保,被尊稱為“丁宮保”。

2010年

2010年中國出現頻率最高、覆蓋面最廣的十大常犯語文差錯分別是:
1、最容易被寫錯的成語是:美輪美奐。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成功舉辦,“美輪美奐”也成為新聞媒體在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形容詞,但其中的“輪”往往被寫成了“侖”或“倫”。美輪美奐指建築物高大美觀,“輪”的意義是“高大”。
2、最常被寫錯的地名是:黃浦江。“黃浦”和“黃埔”音同形近,人們往往把黃浦江錯寫成“黃埔江”。
3、經常被混淆的詞是:截止/截至。“截止”的意思是活動已經停止,一般用於某一時間之後;用於某一時間之前的應當是“截至”,如“截至昨日,已有上千人報名”。
4、體育報導中經常用錯的詞是:囊括。2010年廣州亞運會舉辦期間,“囊括”一詞頻頻見諸新聞,例如“中國軍團在2010年廣州亞運會囊括金牌199枚,位居金牌榜首位。”語言文字專家指出,“囊括”的意思是無一遺漏,只要不是將所有的金牌都收入囊中,就不能用“囊括”。
5、新聞報導中容易用錯的詞是:側目。如:“他的研究成果解決了十多億人的吃飯問題,令世界為之側目。”這裡的“側目”應改為“矚目”。所謂“側目”,是指斜目而視,形容憤恨或者畏懼的樣子。
6、繁體字容易誤認的是:晝。“晝”是“晝”的繁體字,常被誤認作“書”(書)或“畵”(畫)。2010年中央電視台元宵晚會便把古詩名句“花市燈如晝”誤讀為“花市燈如書”。選入某教材的古文名篇《晝錦堂記》,也被誤作《畫錦堂記》。
7、書名或欄目名稱最常見的差錯是:“精粹”誤為“精萃”。不僅電視台、報紙的時事、文摘欄目喜歡用“精萃”為名稱,連許多書名也跟著犯錯。其實,“精”指經揀選的好米,“粹”指純淨而無雜質的米,兩者並列,引申指提煉出的好東西。而“萃”常用義為集聚,是動詞,如“薈萃”“集萃”等,沒有精華的意思。
8、最容易被誤讀的古詩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人們普遍認為它描寫的是冬天的景色,梨花開放透露出春天的訊息,央視“青歌賽”上就曾出現這樣的理解。其實這兩句詩出自唐朝邊塞詩人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它們是千古詠雪名句,寫的是“胡天八月即飛雪”,並非實寫梨花,也不是形容冬景。
9、用漢字數字表示年份時常見的差錯是:以阿拉伯數字“0”代替漢字數字“〇”。這一差錯在2010年出現頻率較高。
10、在否定句式中經常誤用的詞語是:無時無刻。常常被當成“每時每刻”使用。語言文字專家指出,“無時無刻”必須與“不”搭配才能表達肯定的意思。而“每時每刻”常與“都”搭配。

2011年


社會影響最大的語文差錯是:“捍”誤為“撼”。2011年5月,故宮送給北京市公安局的一面錦旗上,把“捍祖國強盛”錯寫成“撼祖國強盛”(見圖),輿論譁然。語文專家指出,“捍”是保衛、防禦的意思;“撼”是動、搖動的意思。雖然讀音相同,但兩個字並不通用。故宮“撼”事,令人遺憾。

最容易混淆的繁體字是:復/復。2011年是辛亥革命百年,“光復”一詞頻繁現諸媒體報章
2011年十大語文差錯2011年十大語文差錯
。電影《辛亥革命》中多次把“光復”誤寫為“光復”。其實,“復”表示還原、恢復;而“復”的本義是“有里子的衣服”,引申指重複。

出現在媒體上的重大知識差錯是:2011年也是建黨九十周年,但一些媒體把中國共產黨黨徽上的鐮刀與錘頭,誤說成“鐮刀與斧頭”。《中國共產黨章程》規定:“中國共產黨黨徽為鐮刀和錘頭組成的圖案。”鐮刀代表農民階級,錘頭代表工人階級。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是共產黨依靠的兩大基本階級。錘頭和鐮刀交叉的圖案,代表工農聯盟。

災害事故報導中經常混淆的詞語是:泄露/泄漏。日本地震引發核泄漏危機,但媒體在報導這一事件時經常將“泄漏”錯寫成“泄露”。語文專家指出,“泄露”的對象一般是機密信息。而“泄漏”則使用較廣,凡是液體、氣體等的漏出,應當使用“泄漏”。

最容易誤用的稱謂是:村長。媒體在報導當下農村新聞時,經常把“村主任”誤稱為“村長”。相聲小品中也常說“別把村長不當幹部”。這是語言運用中的滯後現象。
根據我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村民委員會是村民自我管理的基層民眾性自治組織,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員共三至七人組成。其主要領導稱“村民委員會主任”,簡稱“村主任”。

工程建設中常見的詞語錯誤是:“合龍”誤為“合攏”。2011年7月,杭州錢江三橋發生部分坍塌事故,不少媒體將事故原因歸結為大橋在施工中“過分強行合攏”。事實上,“合攏”應作“合龍”。傳說天上的龍有吐水的本領,故人們把大壩未合龍時的流水口比作龍口,而把修築堤壩或橋樑等從兩端施工,最後在中間接合,叫做“合龍”。

最容易讀錯的金屬元素名稱是:“鉈”。2011年6月,中國礦業大學發生學生“鉈中毒”事件,某些電視主持人在播報有關新聞時,把“鉈中毒”讀成了“tu中毒”。語言專家指出,“鉈”是一個冷僻字,也是多音字。讀tu時,同秤砣的“砣”;讀tā時,則表示一種元素名稱。

使用計量單位時常見的錯誤是:把“攝氏度”分開來說成“攝氏”多少“度”,如“攝氏15度”“攝氏20度”。準確的說法應是:“15攝氏度”“20攝氏度”。攝氏度是法定計量單位,不能隨意拆開。

學生作文中容易出錯的引語是:“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年之計”容易誤為“一年之季”或“一年之際”。

街頭商店用字中常見的差錯是:“家具”誤為“家俱”。

2012年

一、在談論新聞事件時,經常用到“發酵”一詞,比如“釣魚島爭端再次發酵”。“發酵”的“酵”往往誤讀成xiào。郝銘鑒介紹說,自1985年發布《國語異讀詞審音表》後,“酵”字統讀為jiào,不再讀xiào。但幾十年來,該字一再被念錯。
二、在報導黃岩島事件時,媒體多次把“潟湖”誤為“瀉湖”。2011年日本大地震時,曾把日本地名“新潟”誤為“新瀉”;2012年又把“潟湖”誤為“瀉湖”。“潟”音xì,義為鹹水浸漬的土地;“潟湖”是淺水海灣因灣口被淤積的泥沙封堵阻瀉而形成的湖,也指珊瑚礁圍成的水域。黃岩島的潟湖,屬於後一種情況。因為“瀉”的繁體字“瀉”與“潟”形近,導致誤讀誤用。
三、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常被誤為《天堂蒜苔之歌》。“薹(tái)”,是蒜、韭菜、油菜等生長到一定階段時在中央部分長出的細長的莖;“苔”,是指一類苔蘚植物。有人誤以為“苔”是“薹”的簡化字,以致把“蒜薹”寫作“蒜苔”。
四、在使用繁體字的場合,“皇后”的“後”常被誤成“前後”的“後”。這一差錯,在以往的書法作品和商品廣告中多次出現。2012年中國書畫藝術研究院名譽院長趙清海將寫有“影後”二字的立軸現場送給影星歸亞蕾,由於這一場面曾由電視報導,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影響。
五、在報導抓捕周克華的新聞時,某些媒體很不得體地把周克華稱作“爆頭哥”,稱周克華為“爆頭哥”,無疑是化殘忍為一笑。
六、女明星錯用“賤內”。2012年7月,大S發布一條微博說:“老公的餐飲服務業能往這樣美好的方向發展,賤內與有榮焉!”網友一時議論紛紛。“賤內”是一個謙辭,舊時是男人對別人稱說自己的妻子,大S顯然錯了。犯類似錯誤的還有主持人朱軍的“家父”一例,2007年他曾在節目中對嘉賓毛新宇說:“不久前,毛岸青去世了,首先,向家父的過世表示哀悼。”而“家父”應是稱自己父親時的謙辭。
七、在法制新聞報導中,“囹圄”一詞常被誤為“囫圇”。影星張國立在一份因兒子張默吸毒而代其道歉的聲明中說兒子“又身陷囫圇,暫不能對公眾有一個交代”,“囹圄”讀作línɡyǔ,意思是監獄。“囫圇”讀作húlún,意思是完整、整個兒的。
八、在交通安全新聞報導中,“酒駕”“醉駕”糾纏不清。2012年10月,王志文在上海街頭酒駕被查,不少媒體在報導時,都把“酒駕”誤說成“醉駕”。“酒駕”是酒後駕駛,每100毫升的血液中酒精含量超過20毫克但不到80毫克;“醉駕”是醉酒駕駛,指每100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等於或大於80毫克。兩者的法律後果不一樣。
九、在談論中日釣魚島爭端時,網路上常常把“兄弟鬩於牆”誤成“兄弟隙於牆”。2012年,針對釣魚島事件,中國大陸與台灣都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很多人喜歡引用“兄弟鬩於牆,外御其侮”來說明當下的情勢,但不少人不會寫“鬩”字,有人誤成“隙”,還有人誤成“嬉”。“鬩”音xì,意為爭吵。
十、在使用漢字數字時,“零”和“〇”常被弄混。阿拉伯數字“0”有“零”和“〇”兩種漢字書寫形式。2011年開始正式實施的《出版物上數字用法》規定:一個數字用作計量時,其中“0”的漢字書寫形式為“零”;用作編號時,“0”的漢字書寫形式為“〇”。許多人在涉及編號的場合,錯誤地以“零”代“〇”。比如,“二零一二年”是錯誤寫法,應該是“二〇一二年”。
“甄嬛”應念“zhēn xuān”
《咬文嚼字》總編郝銘鑒介紹,在評選過程中,曾考慮將2012年最熱門電視劇《甄嬛傳》的“嬛”字收入年度語文十大差錯,並作為讀音差錯的年度“代表”,但最後專家們選擇了更具有語文實用價值的“酵”,“相對於‘嬛’,‘酵’字經常使用,但在日常生活中常被念錯”。據郝銘鑒介紹,“甄嬛”的“嬛”字在這部電視劇里應該讀“xuān”而不是“huán”。
2012年中國出現頻率最高、覆蓋面最廣的十大常犯語文差錯。
一、容易被寫錯的漢字數字:“二〇一二年”經常被誤為“二零一二年”
二、容易被寫錯的書名是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常被誤為《天堂蒜苔之歌》。
三、容易糾纏不清的法律詞語是:“酒駕”和“醉駕”。兩者的法律後果不一樣。
四、經常被寫錯的引語是“兄弟鬩於牆”。這句古語出自《詩經》,一般用於比喻“內部雖有分歧,但能團結起來對付外來侵略”。“鬩”音xì,義為爭吵,不能寫成“間隙”的“隙”。
五、容易被濫用的網路詞語是“某某哥”。“哥”字是流行用語,原本含有親熱調侃的味道,眼下逐漸出現濫用的傾向。例如,在報導捕捉悍匪周克華的新聞時,有媒體就將其稱為“爆頭哥”,化殘忍為一笑,顯得很不得體。
六、新聞報導中容易讀錯的詞是“發酵”。根據《國語異讀詞審音表》,讀jiào。
七、法制新聞報導常被混淆的是“囹圄”和“囫圇”。“囹圄”意思是監獄,而“囫圇”意思是完整、整個兒的,常見成語是“囫圇吞棗”。
八、“皇后”不能被寫成“皇後”。“後”字原指君主,引申指“君主的妻子”,和“前後”的“後”是兩碼事。
九、女性常用錯的稱謂是“賤內”。“賤內”是一個謙辭,舊時用於男人對別人稱呼自己的妻子,不宜用作當下時尚現代女性的自稱。
十、在報導黃岩島事件時,媒體經常把“潟湖”誤為“瀉湖”。“瀉”的繁體字“瀉 ”與“潟”形近,導致誤讀誤用。

2013年

一、央視比賽節目中的出題錯誤: “雞(土從)菌”(由於無法輸入該字,暫用“土從”括注,下同,望諒解)誤為“雞樅菌”。2013年央視《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總決賽冠軍爭奪戰中,主考官李梓萌出題jīcōngjūn,螢屏公布的答案為“雞樅菌”。其實,正確的寫法是“雞(土從)菌”,“(土從)”應讀“zōng”。雞(土從)菌,食用菌的一種,由於生長在泥土中,所以字從“土”。味美如雞,俗稱“雞”。後來為表示生物類別寫成了“雞(土從)菌”。“樅”有兩讀。讀“cōng”,木名,冷杉;讀“zōng”,地名用字,安徽省有“樅陽縣”。二者都與食用菌無關。
二、浙江聯考作文命題中的知識差錯:“英國作家戈爾丁”誤為“美國作家菲爾丁”。浙江省2013年聯考作文題給出的材料里有一句名言:“世界正在失去偉大的孩提王國。一旦失去這一王國,那是真正的沉淪。”試題把說這句名言的“英國作家戈爾丁”錯成了“美國作家菲爾丁”。浙江省教育考試院知悉這一情況後,迅即召開聯考情況通報會,承認了這一差錯,並向全體考生道歉。威廉·戈爾丁是英國的小說家、詩人,198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三、“王立軍叛逃”案報導中的用詞錯誤:“服法”誤為“伏法”。2013年,王立軍、薄谷開來因涉嫌犯罪被公開審判,有媒體在報導中說:“王立軍被判處15年有期徒刑後,認罪伏法,不抗訴”,“涉嫌殺人被公開審判,薄谷開來認罪伏法”。其中的“伏法”均是“服法”之誤。“伏法”指犯人被執行死刑,是一種客觀事實;“服法”指犯人服從判決,是一種主觀態度。
四、“稜鏡門”報導中的用詞錯誤:“泄密”誤為“泄秘”。在“稜鏡門”事件報導中,“泄密”是一個高頻用詞,但多家媒體把“泄密”誤為“泄秘”。“秘”和“密”都有秘密的意思,但側重點不同。“秘”強調內容隱蔽,客觀上不為人所知,如“秘方”“秘史”“揭秘”等;“密”強調隱蔽內容,主觀上不讓人知道,如“密談”“機密”“泄密”等。二者不宜搞混。
五、“胡蜂蜇人”事件報導中的用字錯誤:“蜇人”誤為“蟄人”。2013年陝西南部秦嶺等地,曾發生嚴重的胡蜂蜇人事件,導致數十人死亡。有媒體在報導這一事件時,把“蜇人”的“蜇”誤寫為“蟄”。“蜇”和“蟄”字形相近,但音、義皆不同。“蜇”讀zhē時,指蜂等用毒刺刺人或動物;“蟄”讀zhé,是蟄伏的意思。
六、文化新聞報導中的稱謂錯誤:文職幹部誤稱“文職將軍”。文化新聞報導中常出現“文職將軍”一詞,比如在提到著名歌唱家李雙江時,不少媒體就常用到這個稱謂。在我國軍隊中,專業技術三級以上文職幹部享受將官相應的工資標準、生活待遇,但並沒有授予相應的軍銜。在我軍法規條例中,並無“文職將軍”這一名稱。2013年8月,解放軍總政治部頒發了《關於規範大型文藝演出、加強文藝隊伍教育管理的規定》,其中明確規定:軍隊中“專業技術三級以上文職幹部不得稱將軍或者文職將軍”。
七、刑事案件新聞報導中誤用的一個詞:“弒”。2013年10月浙江溫嶺市某醫院三名醫生被患者持刀捅傷,其中一位醫生不幸遇難。多家媒體在報導時稱之為“弒醫案”,有篇新聞標題就是:《溫嶺弒醫案,醫患調解機制為何“失靈”》。“弒”是古語詞,指臣子殺死君主或子女殺死父母。醫生與患者之間不存在這種關係,不能用“弒”字。
八、漢字書寫中經常寫錯的字:“冒”。“冒”人人都認識,但很可能落筆即錯,有人說是漢字中的“第一易錯字”。“冒”上面部分下不封口,兩短橫與左右豎不相連,不少人誤寫作“曰”或“日”。漢字中還有一些以此作部件的漢字,如“日冕”的“冕”、“玳瑁”的“瑁”等,《漢字聽寫大會》的參賽選手在書寫時都出現了錯誤。
九、律師公文中的用詞錯誤:“受權”誤為“授權”。為了解決糾紛,企業或個人有時委託律師全權處理。接受委託後,律師常為當事人發布“律師受權聲明”,但“受權”常被誤成“授權”。“授權”即把權力授予他人,“受權”即接受他人賦予的權力。律師接受企業或個人委託發表聲明,是“受權聲明”,而非“授權聲明”。
十、街頭店招中的常見差錯:“羊蠍子”誤為“羊羯子”。羊蠍子是一種常見的大眾美食,指羊的脊椎骨,因形狀像蠍子,俗稱“羊蠍子”。因蠍、羯形似,不少街頭飲食店的店招中,將“蠍”寫成了“羯”。“羯”讀jié,有兩個意思:一指羯羊,即閹割了的公羊;二指我國古代的一個民族,匈奴的一個別支。“羊羯子”說不通。

2014年

“議案”“提案”混淆:今年的十大語文差錯排在第一的是“兩會”報導中的常見用詞錯誤:“議案”“提案”混淆。“兩會”召開期間,網路及部分傳統媒體上常見政協委員提交議案、人大代表提交提案之類說法。這無疑是混淆了“議案”和“提案”兩個不同的概念。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議事規則》,人大代表提出的是“議案”。而“提案”是政協委員和參加政協的各黨派、各人民團體以及政協各專門委員會,向政協全體會議或者常務委員會提出的書面意見和建議。
“入駐”誤為“入住”:中央巡視工作報導中的常見用字錯誤:“入駐”誤為“入住”。中央巡視組進入某地或某單位,是為執行公務而駐紮,而不是普通的居住,因此套用“入駐”,不用“入住”。
“單獨二孩”誤為“單獨二胎”:國家計生新政宣傳中的概念錯誤:“單獨二孩”誤為“單獨二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堅持計畫生育的基本國策,啟動實施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二孩”指兩個孩子,“二胎”指兩個胎次。如果生育的是雙胞胎,一胎已經有兩個孩子,再允許生“二胎”,就可能有三個或四個孩子。這可能導致對新政的誤讀。
病態詞語:“國際間”:apec會議報導中的一個病態詞語:“國際間”。2014年11月中旬apec會議在北京召開,一些媒體上出現了“國際間”的說法,如“把apec會議當成國際間的交流平台”等。際,即彼此之間。“國際”自然是指國與國之間。其後再加上“間”,便成了疊床架屋。把“國家間”說成“國際間”,這是一種病態表述。
“通信”誤為“通訊”:馬航mh370失聯事件報導中用詞滯後:“通信”誤為“通訊”。在馬航mh370失聯事件中,有關“通信系統”的話題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但許多媒體都把“通信”誤為“通訊”。“通信”特指用電波、光波等傳送語言、文字、圖像等信息。“通訊”是“通信”的舊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早於2006年已審定公布“通信”為規範詞形。“通訊”則專指一種新聞體裁。
“拘留”誤為“逮捕”:明星“污點”事件報導中的常見用詞錯誤:“拘留”誤為“逮捕”。2014年8月14日,房祖名因涉毒事件被北京警方刑事拘留,當時許多媒體報導時卻說“房祖名被警方逮捕,成龍代為致歉”等等。“拘留”和“逮捕”是兩個不同的法律概念。我國《刑法》第三百五十四條規定:“在拘留期限內,公安機關收集到足夠的證據證明其犯罪事實,辦理逮捕手續將被拘留的犯罪嫌疑人逮捕。”房祖名經審查,北京檢察機關在9月17日以涉嫌“容留他人吸毒罪”對其批准逮捕。可見,“逮捕”是在“拘留”之後發生的事。
阿拉伯數字和“幾”連用:經濟新聞報導中的常見數字用法錯誤:阿拉伯數字和“幾”連用。2014年下半年國際油價“跌跌不休”,媒體上說:“國際油價跌至每桶70幾美元”,“油價跌至60幾美元每桶”。“70幾”“60幾”應寫成“七十幾”“六十幾”。“幾”是數詞,表示二至九之間的不定的數目。《出版物上數字用法》明確規定:含“幾”的概數,應採用漢字數字。如:幾千、二十幾、一百幾十、幾十萬分之一。
“碑文”誤為“墓志銘”:清明紀念活動報導中的常見知識錯誤:“碑文”誤為“墓志銘”。清明時節,社會各界組織掃墓活動。在追憶逝者生前事跡時,常引用墓碑上的一些文字,媒體報導時常將之稱為“墓志銘”。其實,碑文和墓志銘是兩回事。墓志銘,一般分志和銘兩部分。志,多用散文寫成,記述死者的姓名、籍貫、生平等;銘,則用韻文寫成,內容是對死者的讚揚、哀悼等。墓志銘刻在石上,埋在墓內。在墓地上不可能看到墓志銘。碑文是刻在墓碑上的文字,內容為死者的姓名、生卒年月以及子孫姓名等,有時也刻有死者的生平事跡。
“松樹”誤為“松(繁體)樹”影視作品中的常見繁體字使用錯誤:
影視作品中,常有用繁體字的場合。多部影視作品中,“松樹”誤為“松(繁)樹”。如年內熱播的《紅高粱》電視劇中,便有“三徑寒松(繁)含露泣”的聯語。其實,“松”“松(繁)”是兩個不同的字。“松”即松樹,本有其字。“松(繁)”本義是頭髮亂蓬蓬的樣子,引申出與“緊”相對的意思,進一步表示酥脆、放開、解開等義。簡化字頒布實施後,“松”“松(繁)”合併為“松”。但“松樹”不能因此寫成“松(繁)樹”。
“折桂”誤為“折桂冠”:文體新聞報導中的用典錯誤:“折桂”誤為“折桂冠”。2014年8月31日,香港小姐總決賽落幕,邵佩詩獲得冠軍,許多媒體稱之為“折桂冠”。“桂冠”可以奪得、贏得,但不能說“折”。這一錯誤也常見於體育比賽的報導中。

2015年

一、諾貝爾獎報導中的用字錯誤:“生理學或醫學獎”誤為“生理學和醫學獎”。
2015年10月,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但一些媒體在報導新聞時誤“或”為“和”,把獎項名稱說成“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諾貝爾獎在1900年創立,初設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五個獎項。1968年,增設“瑞典國家銀行紀念諾貝爾經濟科學獎”,習稱諾貝爾經濟學獎。生理學和醫學是兩門有著密切聯繫但並不相同的科學,只要在其中一個領域獲得傑出成就,便有獲獎資格。因此,獎項名稱兩個學科之間用表示選擇關係的“或”字連線。如果用表示並列關係的“和”連線,意思則可能成為需要在生理學和醫學上同時取得建樹才有獲獎資格。這顯然不符合該獎項的設定本意。該獎項的英文名稱,兩個學科間用的連線詞也是表示選擇關係的“or”,而非表示並列關係的“and”。
二、“九三”閱兵式報導中的概念錯誤:“抗戰勝利紀念日”誤為“日本投降日”。
2015年9月3日,天安門廣場舉辦“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有媒體在報導新聞時,把1945年9月3日說成“日本投降日”。這個說法有誤。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在投降書上正式簽字,中國抗日戰爭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這兩個日子都和日本投降直接有關。2014年2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表決通過,確定每年9月3日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這和“日本投降日”是不同的概念。
三、“抗戰”紀念活動中的用字錯誤:“罄竹難書”誤為“磬竹難書”。
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各地紛紛舉辦形式多樣的紀念活動。在回憶抗戰歷史、控訴日本軍國主義暴行的報導中,“罄竹難書”常被誤成“磬竹難書”,如“日軍暴行磬竹難書”“日本軍國主義罪惡磬竹難書”。“罄”本指(器皿)空,引申指用盡;古人用竹簡書寫,“罄竹難書”意思是把竹子用完了也難以寫完,形容事實多得不可勝數。而“磬”是古代一種打擊樂器,形狀像曲尺,用玉、石製成。誤“罄”為“磬”和字形相似有關。
四、APEC會議報導中的概念錯誤:“亞太經合組織成員”誤為“亞太經合組織成員國”。
2015年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峰會在菲律賓馬尼拉召開,一些媒體在報導會議出席情況時出現了“亞太經合組織成員國”的說法。這是經不起推敲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是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的經濟合作組織,1989年11月成立。1991年11月,中國以主權國家身份,中國台北和香港(1997年7月1日起改為“中國香港”)以地區經濟體名義,加入亞太經合組織。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現在共有21個正式成員,其中既有主權國家,也有地區經濟體。“成員”和“成員國”不能混為一談。
五、“反腐倡廉”新聞報導中的文字錯誤:“嚴懲不貸”誤為“嚴懲不怠”。
2015年反腐倡廉仍在深入開展,“嚴懲不貸”是媒體的高頻用詞,但常被誤成“嚴懲不怠”。網路上還有“嚴懲不殆”“嚴懲不待”等多種錯誤寫法。這都和沒有正確理解“貸”字的字義有關。“貸”義為寬恕;“嚴懲不貸”指嚴厲懲罰,決不寬恕。“嚴懲”和“不貸”在邏輯上是前後呼應的。“怠”本義為輕慢,引申指懶惰、鬆懈等;誤為“嚴懲不怠”有點前言不搭後語。
六、《通用規範漢字表》公布後的常見用字錯誤:“勠力同心”誤為“戮力同心”。
用10年時間研製而成的《通用規範漢字表》,已於2013年6月正式公布。這是社會文字運用的法律依據。綜觀2015年的媒體用字情況,有些字在《通用規範漢字表》中已做出明確規定,但在社會用字中沒有得到有力執行。“勠力同心”誤為“戮力同心”便是典型的例子。“勠”義為合、並;“勠力同心”意思是協同用力,團結一致。“勠”曾作為異體字被廢止,其含義由“戮”字承擔。但在《通用規範漢字表》中“勠”字已恢復使用,此後仍把“勠力同心”寫成“戮力同心”,是不合規定的。
七、名人報導中容易混淆的詞:身價/身家。
名人財富一直是媒體關注的焦點,比如2015年“雙十一”過後,許多媒體爭相幫馬雲計算財富,報導中常用“身價”一詞來表示他的家產增額,有人說增加了十幾億,有人說增加了二十幾億。這種表述無疑混淆了“身價”和“身家”兩個不同的詞語。“身價”舊時指賣身錢,現在多用來表示知名人士的出場費、勞務費、轉會費等,顯然都與馬雲沾不上邊。計算馬雲的家產套用“身家”一詞。“身家”本指自身和家庭,可引申指家庭資產。
八、足球賽事報導中的概念錯誤:“發角球”誤為“罰角球”。
中國足球雖在低水平徘徊,但足球賽事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2015年足球賽事報導中,“發角球”常被誤成“罰角球”。足球比賽中,球被守方隊員踢出底線,攻方隊員獲得發球權,在離球出界處較近的球場角落角球區內發球,此稱“發角球”,也稱“踢角球”“開角球”等。“罰”即處罰。在足球、籃球等球類比賽中,一方隊員犯規時,由對方隊員執行射門、投籃等處罰,此稱“罰球”。守方隊員把足球踢出底線,是正常的踢球行為,不構成犯規。“角球”不屬“罰球”範圍,所以是“發角球”而非“罰角球”。
九、醫學報導中的用詞錯誤:“綜合徵”誤為“綜合症”。
2015年5月,韓國爆發中東呼吸綜合徵疫情,引起了世界關注,但許多中文媒體在報導中把“綜合徵”誤成了“綜合症”。征,意思是徵象、表征;症,意思是疾病、病症。在表示具體的疾病時,用“症”;在表示疾病的症狀時,用“征”。這種用字分工,在醫學界已形成共識。綜合徵,即代表一些相互關聯的器官病變或功能紊亂而出現的一系列症狀,它指的不是某種具體的疾病,因此用“征”字。中東呼吸綜合徵,是指由於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而表現出發熱、咳嗽、氣短、肌肉酸痛等病徵,因病例多集中在中東地區而得名。
十、電影片名中的表達錯誤:《失孤》。
《失孤》是一部以“打拐”為題材的電影,由劉德華、井柏然、吳君如等主演。影片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孩子走失,雷澤寬走上了長達十幾年的尋子之路。途中偶遇四歲時被拐的修車工曾帥,兩人結伴同行,並建立了父子般的情誼。最後雷澤寬幫曾帥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親人,而他自己則帶著曾帥送他的導航儀,獨自踏上尋子之路。孤,指幼年喪父或父母雙亡,也指年老無子的人。無論是父親走失孩子,還是孩子被拐與父母分離,都不能稱為“失孤”。《失孤》是一個莫名其妙的名字。

2016年

一、航天新聞報導中的讀音錯誤:
“載人飛行”的“載”誤讀為zǎi。2016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號飛船在完成一系列載人飛行任務後,順利返航著陸。總飛行時間長達33天,是迄今為止我國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載人飛行。在報導相關新聞時,一些媒體的播音員把“載人飛行”的“載”讀作了zǎi。“載”是個多音字,既可讀zài也可讀zǎi。讀zài,意思是裝乘、攜帶;讀zǎi,意思是記載、刊登。“載人飛行”即飛行器承載人的飛行,其“載”應讀作zài而不是zǎi。
二、經濟新聞報導中的用詞錯誤:
“一籃子貨幣”誤為“一攬子貨幣”。2016年10月1日,人民幣正式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簡稱SDR)的一籃子貨幣。不少媒體在報導這則新聞時,將“一籃子貨幣”說成了“一攬子貨幣”。貨幣籃子(Currencybasket)或稱一籃子貨幣,是一個經濟學術語,指設定匯率時作為參考而選擇一組外幣,入選者在組合中所占的比重,通常以該外幣在本國國際貿易中的重要性為基準,是由多種貨幣按不同的比重所構成的貨幣組合。“一攬子”指對各種事物不加選擇地包攬在一起,如一攬子計畫、一攬子交易等等。“一籃子貨幣”中的貨幣恰恰需要精心選擇,不能“一攬子”都進來。
三、美國總統大選報導中的量詞混淆:
“任”誤為“屆”。2016年11月,唐納德·特蘭普在美國總統大選中獲勝,有媒體說他當選美國第45屆總統,也有媒體說他當選美國第58屆總統。這種說法不一的情況是因混淆了量詞“任”和“屆”導致的。美國實行總統制,每四年舉行一次總統選舉,總統任滿四年為一屆。如果總統在任期內因故由其他人接替,接替者仍被視為同一屆總統。如果同一人在不連續的數屆總統選舉中當選,每當選一次就算一任。簡而言之,“屆”是由選舉決定的,一次選舉即產生一屆總統;“任”是由總統的更換來定義的,每更換一次即產生一任總統。據美國歷史,特朗普當選的是第58屆美國總統,也是第45任美國總統。

四、英國脫歐公投報導中的概念錯誤:
“脫離歐盟”誤為“脫離歐洲”。2016年6月23日,英國舉行“脫歐公投”,其結果是英國“脫歐”。有些媒體在報導這次事件時,把“脫歐”解釋為“脫離歐洲”。這屬於明顯的概念錯誤。其實,英國脫離的不是歐洲,而是歐盟。歐洲聯盟(EuropeanUnion)簡稱歐盟,是一個推行歐洲經濟和政治一體化的組織,其前身是歐洲共同體。英國在1973年加入歐洲共同體,1991年簽署《歐洲聯盟條約》。脫歐派在公投中勝出,英國脫離歐盟將成為事實。歐洲是一個地理概念,英國處在其中,不可能根據投票選擇脫離這個地方。
五、韓國“親信門”事件報導中的詞形錯誤:
“手足無措”誤為“舉足無措”。2016年10月中旬,韓國總統朴槿惠被曝出親信干政醜聞,不少新聞媒體在報導此事時,用“舉足無措”來形容朴槿惠執政團隊的慌張和混亂。漢語中沒有“舉足無措”,只有“手足無措”。措,義為安置、安放,如措辭、措身、措手不及。手足無措,即手和腳都沒地方安放,比喻不知所從、舉止慌亂。之所以會出現“舉足無措”這樣的誤用,可能是和“舉足輕重”一詞發生了混搭。
六、娛樂新聞報導中的用字錯誤:
“憑藉”誤作“憑藉”。2016年11月26日,馮小剛以電影《我不是潘金蓮》獲“金馬獎”的最佳導演獎。在報導新聞時,很多媒體都說:“馮小剛憑藉《我不是潘金蓮》奪大獎……”“憑藉”是不規範的,正確的寫法是“憑藉”。過去,“藉”(jiè)可表假託、利用之義,簡化字頒布使用後,此“藉”已經簡化成“借”。因此,依照現在的用字規範,只能寫作“憑藉”,不能寫作“憑藉”。

七、娛樂明星的用字錯誤:
“令人髮指”誤為“令人發指”。2016年8月31日,相聲演員郭德綱在其個人微博上發布了所謂《德雲社家譜》,全用繁體字書寫。遺憾的是,出現了好幾處錯誤,“令人髮指”誤成“令人發指”就是一例。“發”既是“髮”(fà,毛髮的發)的簡化字,又是“發”(fā,發展的發)的簡化字。“令人髮指”的意思是,讓人頭髮都豎了起來,形容憤怒到了極點。其“發”指頭髮,用繁體字書寫,顯然是“髮”而非“發”。

八、體育明星的詞形錯誤:
“作為”誤為“做為”。2016年11月17日,林丹發出了一條個人微博就出軌一事向家人道歉。這條道歉微博說:“做為一個男人……”“做為”應是“作為”之誤。“做”“作”兩字在語用中常常糾纏難辨,有時甚至含混不清,但還是有一些基本的運用規律可循:表示抽象語義多用“作”,表示具體語義多用“做”。“作為”是介詞,常用來引進人的某種身份或事物的某種性質,如“作為一個學生,必須遵守課堂紀律”等。無疑表示的是抽象語義,所以是“作為”而非“做為”。

九、廣告宣傳中常見的用字錯誤:
“紳士”誤為“紳仕”。“紳士”常出現在男裝廣告上,如某品牌男裝每年都進行“優雅紳仕形象大使評選”,香港明星黃宗澤就當選了今年的“新紳仕”,大幅廣告貼滿大街小巷。其中的“紳仕”是“紳士”之誤。“士”古代指未婚男子,也可做成年男子的通稱,或做男子的美稱;“仕”則作動詞用,通常指做官。“紳士”指有現代文明修養的男士,其“士”是對男子的美稱,不能寫作“仕”。
十、常見的食品名用字錯誤:
“黏豆包”誤為“粘豆包”。“黏豆包”是北方的一種傳統點心,採用黃米、紅豆等材料製作而成,具有黏性特點。店招、廣告牌及食物包裝袋上基本上都被誤成了“粘豆包”。“黏”(nián)和“粘”(zhān)本為兩字,1955年《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頒布實施,“黏”作為“粘”的異體字廢除。“粘”於是身兼二職,既表“粘”的意義也表“黏”的意義。1988年公布《現代漢語通用字表》,將“黏”恢復使用,被確定為規範字。從此,“黏”和“粘”又各自獨立,擔負不同的意義:“黏”是形容詞,表示糨糊、膠水等具有的使物相連的性質;“粘”是動詞,指依靠黏性把東西互相貼合。誤“黏”為“粘”,也常見於其他用字場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