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節

中醫基礎術語,包括四個含義:①時令。自漢代曆法開始,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其中又分為十二節氣和十二中氣。見《靈樞·經別》:“六律建陰陽諸經,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節……。”十二節包括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②人體部位名。《靈樞·邪客篇》:“歲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節。”《類經》卷3註:“四肢各三節,是為十二節。”指人體四肢的肩、肘、腕關節和髖、膝、踝關節。③針灸治法。見《靈樞·官針》:“凡刺有十二節,以應十二經。”十二刺節為偶刺、極刺、恢刺、齊刺、揚刺、直針刺、輸刺、短刺、浮刺、傍針刺、陰刺、贊刺。④指十二經。

解讀

1、指人體部位名

節,本作“節”,指竹節。因木、骨之節與竹節相似,故引申用指木節、骨節。竹被節分為段,時亦可被分為段,故節又引申作時節。節一旦與時、空二者相聯繫,便成為古人論證天人合一觀念的重要依據。

“天有九重,人亦有九竊;天有四時以制十二月,人亦有四肢以使十二節;天有十二月以制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十二肢以使三百六十節。故舉事而不順天者,逆其生者也”(《淮南子·天文訓》卷三)。

此處即將天之十二月與人之十二肢節相應,天之三百六十日與人之三百六十骨節相應。同樣的思想,在《內經》中亦有體現。如《靈樞·邪客》:“歲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節……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內經》中關於十二節以應天數的內容,還見於《靈樞·經別》、《素問·生氣通天論》等篇。

至於人體十二節之所指,董仲舒《春秋繁露》中即有明確闡釋:“人之身有四肢,每肢有三節,三四十二,十二節相持,而形體立矣”(《春秋繁露·官制象天》卷二十四)。楊上善同此說:“十二節者,謂人四肢各有三大節也”(《太素·調陰陽》卷三)。後世注家如張介賓、張志聰、高士宗等亦多認同。

2、指十二節氣

除肢節外,《內經》中十二節亦指天之十二節氣而言。如《靈樞·經別》:“諸經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節、十二經水、十二時,十二經脈者,此五臟六腑之所以應天道。”楊上善註:“諸經,謂人之十二經脈也,與月、辰、節、水、時等諸十二數合也。十二節,謂四時八節也,又十二月各有節也”(《太素·經脈正別》卷九),其所謂十二月之節者,是指十二節氣。現通行的二十四節氣,古時將月首者稱為節氣,月中者稱為中氣,十二節即指每月首之節氣。王冰亦曰:“節,謂節氣。外所以應十二月,內所以主十二經脈也”(《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

3、指十二經

後世亦有將十二節解作十二經者,如《古今醫統大全·論手足經》卷五:“經言人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者,乃論手足經三陰三陽也。其十二經,外循身形,內貫臟腑,以應十二月,即十二節也。”馬蒔明確提出:“曰十二節,手有三陰三陽經,足有三陰三陽經。”張介賓亦有如此論述:“天有四時十二節,氣候之所行也;人有四肢十二經,營衛之所通也” (《類經·疾病類·五》卷十三)。三家所注之原文為《素問·生氣通天論》:“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考“節”並無經、脈等義,十二經脈可與天之十二節氣相應,但以十二經為十二節則於義欠妥。丹波元簡即以上文所引《春秋繁露》之說,證此十二節當指十二肢節。故以十二經為十二節之說非是。

4、指十二刺法

節,除竹節之本義外,《說文》曰:“莭,竹約也。”段註:“約,纏束也,竹節如纏束之狀。”是從竹節之象引申其義為禮節、法度,《論語·微子》:“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六韜·武韜·文伐》卷二有“文伐十二節”,即武伐之前的十二條計策、方法。《靈樞·官針》所謂“凡刺有十二節”,義即同此。楊上善註:“節,約也。”馬蒔:“刺法有十二節要”,張志聰:“節,制也。言針有十二節制。”其義皆仿。

中醫套用

十二節在中醫中的套用:十二刺節

1、偶刺:是用以治療心痹,在腰背部尋找痛點,然後在痛點上斜刺一針,同時在其後背或前胸的相對應部位再斜刺一針,偶刺是取其的後兩針對偶而刺之意。

2、報刺:是用以治療上下遊走不定的痛痹,在痛處探入而久留針,然後以手尋找再痛之處,即拔針刺之。報刺是刺而另刺之意。

3、恢刺:是用以治療筋肉拘急和筋痹之症。要在患部斷近取穴,先直刺入其針,再提針傍刺,需數次行針,以恢復之,故名恢刺。

4、齊刺:用以治療寒氣侵襲較深的痹症。其一針直刺病所正中,另兩針刺其傍,又名三刺。

5、揚刺:可用以祛散寒邪。要在病所的正中刺一針,周圍刺四針,不宜刺之過深。

6、直針刺:是用以治療寒邪侵襲較淺的疾病。刺時需將皮膚用手捏起,然後直針刺入。

7、輸刺:是用以治療氣盛熱重的疾。本法是將針直入直出,取穴要少以及進針要深的一種刺法。

8、短刺:是治療骨痹的方法。本法針刺要深,進針時採取徐搖漸進,並要在骨的附近上下提插。

9、浮刺:可用以治療因寒邪而致之肌肉攣急。本法是在病邪侵犯部位的旁邊入針,不宜深刺,達到肌肉的部位即可。

10、陰刺:是治療陰寒厥逆之症的方法。治本病時取足少陰腎經的左右太溪兩穴。故《靈樞·官針篇》有:“左右率刺之”,即是此意。

11、傍針刺:是用以治療邪氣久留不散的痹症。本法是直刺一針,再在其近旁斜刺一針。

12、贊刺:是治療癰腫的方法。本法刺針要垂直淺刺,多針放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