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經清人註疏

中華書局版點校本《十三經清人註疏》,從1983年第一本《大戴禮記解詁》開始,陸續刊行。目前已經出版刊行13部。原計畫刊出24部,但時至今日,後11部仍未刊行。箇中原因,除整理校點不易之外,恐怕“叫好不叫座”是重要原因。

十三經清人註疏叢書
出版社:中華書局
冊數:13

尚書今古文註疏

尚書今古文註疏
作者: (清)孫星衍
出版社: 中華書局
出版年: 2004-2-1
自漢至清,經學在各門學術中占有統治的地位。經學的發展經歷了幾個不同的階段,而清代則是很重要的也是最後的一個階段。睛代經學家在經書文字的解釋和名物制度等的考證上夕超越了以前各代,取得了重要成果,這對我們利用經書所提供的材料研究古代的經濟、政治、文化、思想... 自漢至清,經學在各門學術中占有統治的地位。經學的發展經歷了幾個不同的階段,而清代則是很重要的也是最後的一個階段。睛代經學家在經書文字的解釋和名物制度等的考證上夕超越了以前各代,取得了重要成果,這對我們利用經書所提供的材料研究古代的經濟、政治、文化、思想以至科技等,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清代的經學著作,數量極多,體裁各異夕研究的方面也不同。其中用疏體寫作的書二般是吸收、總結了前人多方面研究的成果,又是現在文史哲研究者較普遍地需要參考的書,因此我們在十三經清人註疏這個名稱下,選擇這方面有代表性的著作,陸續整理出版。所選的並非全是疏體,這是因為有的書未曾有人作疏,或雖然有人作疏,但不夠完善,因此選用其它注本來代替或補充。禮書通故既非疏疏體又非注體,但它與艘禮記訓纂等配合,可起疏的作用,故也入選。大戴禮記不在十三經之內,但它與禮記(小戴禮記)是同類型的書,因此也收進去。對收入的書,均按統一的體例加以點校。

周禮正義

周禮正義(全十四冊)
作者: (清)孫詒讓
出版社: 中華書局
出版年: 1987-12-1
《周禮正義》是孫詒讓一生用力最久最深的著作。據學者考證,他自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著手此書,編作長編,數易其稿,到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才最後寫定,歷時共二十七年。孫氏致力此書,與他的政教思想有關,這隻要看書的自序,以及他另外撰寫的《周禮政要》,就可明白,評論者認為《正義》僅為考據學,並不合於孫氏本意。不過從今天看來,《正義》的成就確在於《周禮》的整理考訂。實際作為清代經學主流的所謂漢學,從來便是主張通過考據經義而求得聖賢治平之道,結果其成績歸宿在文獻整理,違反了當時學者的初衷,孫詒讓正是這一點的典型。
《周禮正義》一書,夙為經學史家推為有清一代經學殿軍之作,受到學術界普遍推崇。但由於這部書廣博浩繁,長達八十六卷,二百餘萬字,儘管膾炙人口,真能細心通讀的人是很少的,以致其重要價值迄未得到全面認識。
《周禮》記述當時職官制度,最為詳備。孫詒讓在《正義》書首 “略例十二凡”中說:“此經在漢為古文之學,與今文家師說不同。先秦古子及西漢遺文,所述古制,純駁雜陳,尤宜精擇。今廣徵群籍,甄其合者,用資符驗;其不合者,則為疏通別白,使不相餚混。”書中這樣做的客觀效果,是將各種古代文獻所見的職官,與《周禮》進行普遍比較。這項重要工作,為研究其間異同變遷提供了必要的材料依據。
《周禮》是一部爭議性甚高的經典,傳統說的「周公致太平」之書,當然已不再可信;民初疑古學派所謂的劉歆遍偽群經的說法,也經不起嚴格的學術檢驗。現在比較可以接受的學界通說,《周禮》大致成書於戰國時代,固然是一部「烏托邦」式的理想建構,卻也反映了先秦歷史的繁複面貌。從某個角度來看,《周禮》仍是認識先秦社會諸面相的一大寶庫。
傳統中國學術有經由通一經而通貫諸經的特殊門徑。只要能徹底地精讀一部經書的重要註疏,在經解的同時,也能夠對其他諸經有一定的認識。「六經皆史」,只要對經書有一定的認識,也就能大致掌握先秦歷史了。孫詒讓的《周禮正義》,正是研讀《周禮》的最重要版本。
《周禮正義》卷帙浩繁,三個學分的課程只能帶領學生窺探門徑,不可能通讀全書。初步擬以若干主題如:法制、宗教、信仰、醫學、政令、教化……等為單元,選讀《周禮》中相關職官。選課同學須輪流擔任引言,以專題討論方式進行。

毛詩傳箋通釋

毛詩傳箋通釋(上中下)——十三經清人註疏
作者: 馬瑞辰
出版社: 中華書局
出版年: 1989-3-1
這部書的主要優點,首先是發揮了清代學者擅長音韻學、文字學、訓詁學和名物考證的優勢,特別是運用了依聲求義的方法來校勘、解釋文字。詩經是羣經中產生時代較早的一部,文字多古音古義。而且毛詩依據的文本是古文經,其中假借字比較多。作者能廣徵博引,觸類旁通,“以以... 這部書的主要優點,首先是發揮了清代學者擅長音韻學、文字學、訓詁學和名物考證的優勢,特別是運用了依聲求義的方法來校勘、解釋文字。詩經是羣經中產生時代較早的一部,文字多古音古義。而且毛詩依據的文本是古文經,其中假借字比較多。作者能廣徵博引,觸類旁通,“以以音古義證其為互,以雙聲韻別其通借“有時一個字能處古書中找出十個以上通假的例證,並求出本字本義,從而糾正了清以前許多學者望文生義、產強附會的解釋,比較準確地解釋了字義和語法,使一些疑難問題渙然冰釋。

論語正義

論語正義 上下冊清人註疏十三經
作者: 劉寳楠
出版社: 中華書局
出版年: 1990-3-1
自漢至清,經學在各門學術中占有統治的地位。經學的發展經歷了幾個不同的階段,而清代則是很重要的也是最後的一個階段。清代經學家在經書文字的解釋和名物制度等的考證上,超越了以前各代,取得了重要成果,這對我們利用經書所提供的材料研究古代的經濟、政治、文化、思想... 自漢至清,經學在各門學術中占有統治的地位。經學的發展經歷了幾個不同的階段,而清代則是很重要的也是最後的一個階段。清代經學家在經書文字的解釋和名物制度等的考證上,超越了以前各代,取得了重要成果,這對我們利用經書所提供的材料研究古代的經濟、政治、文化、思想以至科技等,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清代的經學著作,數量極多,體裁各異,研究的方面也不同。其中用疏體寫作的書,一般是吸收、總結了前人多方面研究的成果,又是現在文史哲研究者較普遍地需要參考的書,因此我們在十三經清人註疏這個名稱下,選擇這方面有代表性的著作,陸續整理出版。所選的並非全是疏體,這是因為有的書未曾有人作疏,或雖然有人作疏,但不夠完善,因此選用其它注本來代替或補充。禮書通故既非疏體又非注體,但它與體記訓篡等配合,可起疏的作用,故也入選。大戴禮記不在十三經之內。但它與禮記(小戴體記)是同類型的書,因此也收進去。對收入的書,均按統一的體例加以點校。
清代的經學著作還有不少有重要參考價值,這有待於今後條件許可時,按新的學科分類,選擇整理出版。

詩三家義集疏

詩三家義集疏
作者: [清]王先謙
出版社: 中華書局
出版年: 1987年2月
《詩三家義集疏》收輯西漢以來齊、魯、韓三家詩說,兼取後人疏解,折衷異同,加以考核說明。輯錄三家遺說,自宋代王應麟發其端,清代三百年間,范家相、馮登府、陳壽祺、陳喬樅、魏源等,都有考輯專著,此書出而集其大成。

周易集解纂疏

周易集解纂疏
作者: 李道平
出版社: 中華書局
出版年: 1994-3-1

禮記訓纂

禮記訓纂(上下)
作者: (清)朱彬
出版社: 中華書局
出版年: 1996-9-1
《禮記》是一部秦漢之際儒家著作的彙編,共49篇。《禮記訓纂》對全書進行了深精到的研究,在繼承鄭注孔疏的基礎上,廣泛地吸取了多家研究成果,在訓詁上尤其有所創新。

今文尚書考證

今文尚書考證
作者: 皮錫瑞
出版社: 中華書局
出版年: 2004-02
尚書傳自伏生,其徒歐陽、夏侯,西京立學宗,習徧天下。溯龍門著記,虎觀講經,迄於熹平所刊,一以今文為主。雖其間有史公雜采之說,有三家歧出之說,要皆截然不紊,考跡可知。古文肇出魯壁,不列學官,盛於新莽,微於中興。厥後杜、衛、賈、馬賡續倡和,若故為今文樹之敵... 尚書傳自伏生,其徒歐陽、夏侯,西京立學宗,習徧天下。溯龍門著記,虎觀講經,迄於熹平所刊,一以今文為主。雖其間有史公雜采之說,有三家歧出之說,要皆截然不紊,考跡可知。古文肇出魯壁,不列學官,盛於新莽,微於中興。厥後杜、衛、賈、馬賡續倡和,若故為今文樹之敵者,而其從來亦遠矣。夫經義不窮,引而日新,學塗眾趨,則材高者激而返古,理勢固然,無足怪者。漢書稱今文徒眾,或善修章句,或增多師法,未嘗不各自為說。
若古文當日之不泯,亦非獨文字古也。史遷從孔安國問故,明孔氏嘗為故矣。遷書載堯典諸篇,多古文說,是古文有說矣。桑君長名傳古文,其言散見地誌、水經,與今文不同者,皆可決其為古文說。劉歆又從而推演之。如莽立六宗、建三公,及三統曆言文王受命、武王克殷之年,顯背今文,由歆創說,此可以意定者。而必謂古文義說盡出於歆,或不其然。自鄭君以漢末儒宗,雜糅今古,為書學一大變。東晉偽經傳出,茫昧千年。本朝碩學朋興,今古文界域始明,而亦因之。曲阿高密,強仞今文,蔽一。尊尚古文,故抑伏傳,蔽二。不信史記,擯斥舊聞,蔽三。皮君鹿門治尚書最精,嘗為大傳疏證、古文冤詞平議二書行世矣。近復以今文尚書考證視余,其條理今文,詳密精審,兼諸大儒之長,而去其蔽。後之治今文者,得是編為前導,可不迷於所往。余讀君撰箸,每有針芥之合。惟於論古文義說,反求於心而未能釋然,序君書,因並出所見相質,竊附於諍友之義雲。光緒二十三年歲次丁酉月正元日長沙愚弟王先謙謹撰。

大戴禮記解詁

大戴禮記解詁
作者: [清]王聘珍
出版社: 中華書局
出版年: 1983-03-01
本書是一部研究上古社會和儒家思想的重要參考資料書。原書85篇,現存39篇,王聘珍的這部《解詁》注重保留舊本原貌,依《爾雅》、《說文》及兩漢經師訓詁,無杜撰之言。

禮記集解

禮記集解(上·中·下)
作者: 孫希旦
出版社: 中華書局
出版年: 1989-2-1
自漢至情,經學在各門學術中占有統治的地位。經學的蛩展歷了袋倜不同的階段,而清代則是很重要的也是最後的一個陪段。清代經學家在經書文字的解釋和名物制度等的考澄上,超越了以前各代,取得了重要成果,遘封我們利用經書所提供的材料研究古代的經濟、政治、文化、思想以... 自漢至情,經學在各門學術中占有統治的地位。經學的蛩展歷了袋倜不同的階段,而清代則是很重要的也是最後的一個陪段。清代經學家在經書文字的解釋和名物制度等的考澄上,超越了以前各代,取得了重要成果,遘封我們利用經書所提供的材料研究古代的經濟、政治、文化、思想以至科技等,有重要的參考意羲。

春秋左傳詁

春秋左傳詁(上下)
作者: 洪亮吉
出版社: 中華書局
出版年: 2004-02-01

春秋穀梁經傳補註

春秋穀梁經傳補註(上下)
作者: 鍾文烝
出版社: 中華書局
出版年: 1996-07

孟子正義

孟子正義(全二冊)
清 焦循 撰
沈文倬 點校
中華書局1987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