擯斥

擯斥,指排斥;棄去。語出南朝 劉孝標《辯命論》:“昔之玉質金相,英髦秀達,皆擯斥於當年,韞奇才而莫用。”。元 任仁發畫的《二馬圖》卷,在跋語中先敘述了所畫的肥、瘦二馬:“肥者骨骼權奇,縈一索而立峻坡,雖有厭飫芻豆之榮,寧無羊腸踣蹶之患。瘠者皮毛剝落,齧枯草而立風霜,雖有終身擯斥之狀,而無晨馳夜秣之勞。

基本信息

解釋

擯斥bìnchì

[reject]排斥;棄去

基本內容

詞目:擯斥

拼音:bìn chì

基本解釋

[reject] 排斥;棄去

擯斥異端邪說

詳細解釋

排斥;棄去。

南朝 梁 劉孝標《辯命論》:“昔之玉質金相,英髦秀達,皆擯斥於當年,韞奇才而莫用。” 唐 陳鴻 《東城父老傳》:“蓋以其為小說家言,近於猥瑣誕妄,故擯斥不錄。” 元 費唐臣 《貶黃州》第一折:“這一去,擯斥海島,葬江魚之腹。”清《睢州志·袁可立傳》:“可立獨抗疏曰:‘近年以來,議論茲多,致乾聖怒,擯斥不下百十餘人。豈言事諸臣盡不可用耶?’” 鄭振鐸 《桂公塘》十五:“ 天祥 的心緒和來時卻截然的不同,還帶著沉重的被擯斥的悲憤。”

元 任仁發畫的《二馬圖》卷,在跋語中先敘述了所畫的肥、瘦二馬:“肥者骨骼權奇,縈一索而立峻坡,雖有厭飫芻豆之榮,寧無羊腸踣蹶之患。瘠者皮毛剝落,齧枯草而立風霜,雖有終身擯斥之狀,而無晨馳夜秣之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