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三游洞記

游三游洞記

《游三游洞記》是清代桐城派作家劉大櫆創作的一篇記游散文。這篇散文第一段,寫從夷陵州到三游洞途中的情況。第二段寫三游洞的景致。第三段,敘述歷代名人游洞的情況,交代三游洞得名的由來,說明自己得以游三游洞的原因。第四段,論述人和物都有“幸”和“不幸”,說明三游洞“美好不外見”的原因,並表示出無限感慨。這篇散文有記有敘,敘議結合,結構嚴謹,層次清晰。

作品原文

游三游洞

出夷陵 州治 ,西北陸行二十里,瀕 大江之左,所謂下牢 之關也。路狹不可行,舍輿 登舟。舟行里許 ,聞水聲湯湯 ,出於兩崖 之間。復舍舟登入,循 仄徑 曲折以上。窮山之巔 ,則又自上縋 危滑以下。其下地漸平,有大石覆壓當道,乃傴俯徑石腹以出14。出則豁然 平曠 ,而石洞穹起 ,高六十餘尺,廣 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 其口,分為三門,如三楹 之室焉。

中室如堂 ,右室如廚,左室如別館 。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 之,其聲如鍾。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 ,扣之如磬。其地石雜以土,撞 之則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與二三子浩歌 其間,其聲轟然,如鐘磬助之響者。下視深溪,水聲泠然 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尋 ,其下有徑,薪采者 負薪行歌 ,縷縷不絕 焉。

昔 白樂天 自江州司馬徙為忠州剌史,而元微之 適自通州將北還,樂天攜其弟知退 ,與微之會於夷陵 ,飲酒歡甚,留連不忍別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後歐陽永叔 暨黃魯直二公皆以擯斥流離,相繼而履 其地,或為詩文以紀之。予自顧而嘻 ,誰擯斥予乎?誰使予之流離而至於此乎?偕 予而來者,學使陳公 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陳公,雖欲至此無由,而陳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則其 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

夫樂天、微之輩,世俗之所謂偉人,能赫然 取名位於一時,故凡其足跡所經,皆有以傳於後世,而地得因人以顯 。若予者,雖其窮幽陟險 ,與蟲鳥之適去適來 何異?雖然,山川之勝,使其生於通都 大邑 ,則好游者踵 相接也;顧 乃置之於荒遐 僻陋之區,美好不外見,而人亦無以親炙其光 。嗚呼!此豈一人之不幸也哉!”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1.三游洞:在今湖北省宜昌市,因白居易同元稹、白行簡三人曾同游這個山洞而得名。

2.夷陵:州名,即今湖北省的宜昌市。

3.州治:夷陵州的治所所在地。

4.瀕(bīn):靠近。

5.下牢:關名,蹄朝以前夷陵郡治所在地,在今宜昌市西北。

6.輿(yú):指車,有時也指轎。

7.里許:里多地,許,表示約數的詞。

8.湯(shāng)湯:形容急流發出的聲音。

9.崖:山石或高地陡立的側面。

10.循:順著。

11.仄(zè)徑:狹窄的小路。

12.窮山之顛:走到山頂。窮,盡,走完。顛,即巔,山頂。

13.縋(zhuì):意思是用繩子拴住人或物從上往下送。

14.傴(yǔ)俯徑石腹以出:彎腰低頭從大石下邊走出。傴,彎腰。俯,低頭。

15.豁(huō)然:開闊的樣子。

16.平曠:平坦開闊。

17.穹起:高起成拱形的。

18.廣:寬,寬度。

19.屹立:象山峰一樣高聳而穩固地立著。

20.楹(yíng):原指堂屋前的明柱,後用來作計算房屋間數的單位,一間叫一楹。如三楹之室,好象三間房屋。

21.堂:廳堂,正室。

22.別館:客館。

23.扣:同“叩”,敲,敲打。

24.突立正方:高高地立在正中間。

25.撞:撞擊,敲打。

26.浩歌:大聲歌唱。浩,大。

27.泠(líng)然:形容聲音清脆響亮。

28.尋:量詞,古代八尺叫一尋。

29.薪采者;即採薪者,打柴的人。

30.行歌:邊走邊唱。

31.縷縷不絕:形容歌聲連續不斷。

32.昔:從前。

33.白樂天:即白居易,唐代著名詩人。

34.元微之:即元稹,唐代詩人。

35.知退:白行簡的字。白行簡,唐德宗貞元末年進土,官至左拾遺,主客郎中。

36.會於夷陵:在夷陵相會。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白居易從扛州動身到忠州去上任,白行簡同行;這時元稹也離開通州沿江東下到虢州赴任,三人在夷陵相遇,一起到下牢戍附近的山洞遊玩,並給這個山洞起了“三游洞”這個名字,白居易還寫了一篇《三游洞序》。

37.歐陽永叔:即歐陽修(1007~1072年),宋代著名文學家。

38.履(lǚ):踏,行。

39.自顧而嘻:自己看著自己笑絲。嘻,喜笑的樣子或聲音。

40.偕:共同,在一塊。

41.學使陳公:捐提學陳浩。學使,即提督學政,掌管全省學校師生考核,升降料務的官員。陳浩,字紫瀾,雍正進士,乾隆十八年(753年)被任為湖北提學,主管湖北學校事務。

42.其:同“豈”,有難道的意思。

43.邪:同“耶”,表示疑問的語氣詞。

44.赫然:非常顯赫令人驚異的樣子。

45.顯:顯現。

46.窮幽陟險:游盡幽深僻靜的山谷,攀登上險峻的山嶺。陟,登高。

47.適去適來:隨時往來。適,恰好。

48.通都:四通八達的都會。

49.大邑(yì):大的州郡。

50.踵(zhǒng):腳後跟。

51.顧:但,但是。

52.遐(xiá):遠。

53.親炙(zhì)其光:親自領略它的風光。親炙,原指親自得到某人的教誨或傳授,這兒指親自觀賞某種景物。

白話譯文

從夷陵州的州府出發,向西北方向走陸路二十里,靠近江的南岸,就是所說的下牢關。路很窄,走不了,便下車上船。坐船走了一里左右,聽見兩崖之間傳出“湯湯”的流水聲。於是又下船走陸路,順著窄窄的小路曲折上山,直至山頂,就又從上面用繩子從高處滑下。下面的土地漸漸平了,有一塊大石頭擋在路中,便彎著腰從石頭下面過去。一出去便見開闊的平地,有一個石洞隆起,高六十多尺,寬約十二丈。兩根石柱屹立在洞口,把洞口分為三個門,就像三室的房子一樣。

中室像客廳,右室像廚房,左室像招待賓客的住所。洞中有一塊下垂的鐘乳石,敲它就會發出像鐘聲一樣的聲音。左室外有一塊小石突出,形狀規則,敲它就會發出像磬聲一樣的聲音。這地方還有些石頭雜著土,撞它就會發出“逄逄”鼓音般的聲音。後面還有一塊石頭像床,可以坐。我與幾個朋友在洞內大聲放歌,聲音轟響,就像是鐘磬等樂器加大了我們的音量。向下看是一條深溪,水聲清越,就像是從地底傳出來一樣。深溪兩岸,是高達千尋的山壁,下面還有小路,山中樵夫背著柴邊走邊唱,歌聲縷縷不絕於耳。

以前白樂天(居易)從江州司馬升為忠州剌史,他的好友元微之恰好從通州將回北方,樂天攜同弟弟知退,和元稹在夷陵相會,喝酒喝得十分高興,流連忘返不忍離去,所以一起來此洞遊玩,洞因為這三人而得名;後來,歐陽永叔及黃魯直兩個人都因為被排斥貶官,相繼來到此洞,有的還寫了詩文來記這件事。我想到自己,不禁笑了,是誰排斥我嗎?是誰把我貶到這裡的嗎?和我一起來遊玩的,有學使陳公的兒子伯思、仲思。我不是陳公,即使想來這裡,也沒有上面說的那些原因,而陳公因為公務不能一起來。但是就算他來了,到底是有幸還是不幸呢?

像樂天、微之這樣的人就是世俗所說的高人,地位顯赫,名重一時,所以凡是他們足跡經過的地方,都流傳後世,而且那個地方也因為那些人出名。像我這樣的人,即使走遍幽奇險峻的山水,和蟲兒鳥兒來來去去又有什麼不同呢?山川之美,如果是在交通方便的大城市,那么喜好遊玩的人就會爭先恐後地去遊玩。然而把它放在荒遠偏僻的地方,美好的風景就不能顯現出來,人們也就不能親自前來領略它的美好風光。唉,這哪裡是一個人的不幸呢?

創作背景

這篇散文作於清代乾隆年間(1736~1795年),具體的創作時間已無從考證。是作者遊覽了三游洞之後,寫下的一篇遊記。

作品賞析

整體賞析

這篇散文記敘了作者游三游洞的經過和原因,描寫了三游洞清靜優美的自然景色,抒發了對三游洞“美好不外見”的感慨。敘議結合,文情並茂,值得研習。

這篇遊記的四個自然段可分為記游與議論兩大部分。第一自然段,先寫從夷陵州到三游洞途中的情況,開始坐車,接著乘船,然後步行,中間還要翻過一個陡峭的山頭,再從一塊大石頭底下彎腰穿過,方能到達;然後概括介紹三游洞的情況。這樣寫,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又為第四段的議論設下伏筆。第二段,寫三游洞的景致。作者先用由外到內的方法敘述了三游洞三個洞室的外貌,洞中石塊不同的形狀和不同的音響,以及在洞中放聲歌唱給人的愉快感受,然後再從內到外,描寫洞下的深溪,溪外的翠壁,翠壁下負薪而歌的樵夫,從環境和洞貌兩個方面,把三游洞的清靜優美有聲有色地寫了出來。以上兩段是記游,是本文的主體部分。古人說:“敘事有寓理,有寓情,有寓氣,有寓識。無寓,則如偶人矣。”三、四兩段議論,就是點出上面記游所寓的情理。第三自然段,敘述歷代名人游洞的情況,交代三游洞得名的由來,說明自己得以游三游洞的原因,敘中有議,向第四段過渡。第四自然段,論述人和物都有“幸”和“不幸”,說明三游洞不“生於通都大邑”,而僻處於“荒遐僻陋之區”,故“美好不外見”,表示出無限感慨,和開頭相照應。文章有記有敘,敘議結合,結構嚴謹,層次清晰。

散文文筆簡煉,能用最簡潔的語言清晰扼要地敘述事實,說明道理,這是劉大椐“文貴簡”主張的具體體現。比如第一段,“路狹不可行,舍輿登舟。舟行里許,聞水聲湯湯,出於兩崖之間。復舍舟登入,循仄徑曲折以上。窮山之顛,則又自上縋危滑以下。其下地漸平,有大石覆壓當道,乃傴俯徑石腹以出。寥寥數語,就把往三游洞途中由輿而舟,由水而陸,由下而上,由上而下,由險而夷,由狹而廣的複雜行程,交代得清清楚楚。又如最後一段,只用一個複句,就說明了三游洞“美好不外見”的道理,語言也是相當精粹的。

描寫景物用筆量也不多卻能寫得形神俱現。如“中室如堂,右室如廚,左室如別館”,只用了十三個字就交代清楚了三個石室的不同特點。又如“溪之外翠壁千尋,其下有徑,薪采者負薪行歌,縷縷不絕焉”,僅用了四句話,就勾勒出三游洞周圍優美的自然景色,仿佛把一幅精美的山水畫呈現在人們面前。作者在描寫三游洞時,不僅寫它的形態,更主要的還是寫它的聲音,這也是本文寫景的主要特點。那下垂的鐘乳石,“扣之,其聲如鍾”;那左室外正中的小石,“扣之如磬”;“其地石雜以土,撞之則逄逄然鼓音”;在石洞中放聲高歌,“其聲轟然,如鐘磬助之響”;“下視深溪,水聲泠然”,眺望翠璧之下,“薪采者負薪行歌,縷縷不絕”。讀到這裡,人們仿佛來到了鐘鼓齊鳴,仙樂繚繞的仙境一般。這樣描寫,文字不多,卻收到了強烈的藝術效果。

這種敘、議結合的寫法,一方面和作者主張“義法”有關,另一方面,也明顯地受到了王安石《游褒禪山記》寫法的啟示。不足的是議論有些空泛,在敘議結合上也不如王安石的行文嚴密。

名家點評

東北師範大學教授何明《遊記散文》:“對石洞的描寫尤為細緻,石柱、石乳、石床,均有形、有聲;可觸,可感。”

作者簡介

劉大櫆(1698~1779年),清代散文家。字才甫,一字耕南,號海峰,安徽桐城人。副貢,官黟縣教諭。提倡古文,師事方苞,為姚鼐所推崇,是“桐城派”重要作家,為桐城三祖之一。論文強調“義理、書卷、經濟”,要求作品能闡發程朱理學,同時在藝術形式上模仿古人之“神氣”、“音節”、“字句”。所作散文,多宣揚儒家思想,並有不少應酬文字。著有《海峰文集》《海峰詩集》《論文偶記》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