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黃溪記

《游黃溪記》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一篇散文。元和(806—820)初年變法失敗,作者柳宗元被貶永州。永州地遠荒僻、人煙稀少,是個很荒涼的地方,作者初到永州,連住的地方都沒有。面對如此遭遇,他的心情十分憤懣。然而作者寄情山水,通過對幽靜山水的描寫,表現了他在極度苦悶中轉而追求精神寄託的思想感情。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游黃溪記

創作年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游黃溪記[1]

北之晉[2],西適豳[3],東極吳[4],南至楚、越之交[5],其間名山水而州者[6],以百數[7],永最善[8]。環永之治百里[9],北至於浯溪[10],西至於湘之源[11],南至於瀧泉[12],東至於東屯[13],其間名山水而村者,以百數,黃溪最善。

黃溪距州治七十里,由東屯南行六百步,至黃神祠[14]。祠之上[15],兩山牆立[16],丹碧之華葉駢植[17],與山升降。其缺者為崖峭岩窟[18]。水之中皆小石[19]。平布黃神之上[20],揭水八十步[21],至初潭[22],最奇麗,殆不可狀[23]。其略若剖大瓮[24],側立千尺[25]。溪水積焉,黛蓄膏渟[26]。來若白虹[27],沉沉無聲,有魚數百尾,方來會石下[28]。

南去又行百步,至第二潭。石皆巍然[29],臨峻流[30],若頦頷[31]。其下大石雜列,可坐飲食。有鳥赤首烏翼,大如鵠[32],方東向立。

自是又南數里,地皆一狀[33],樹益壯,石益瘦,水鳴皆鏘然[34]。又南一里,至大冥之川[35]。山舒水緩[36],有土田[37]。始,黃神為人時[38],居其地。

傳者曰[39]:黃神王姓[40],莽之世也[41]。莽既死[42],神更號黃氏[43],逃來,擇其深峭者潛焉[44]。始,莽嘗曰:“余黃、虞之後也。”[45]故號其女曰“黃皇室主”[46]。“黃”與“王”聲相邇而又有本[47],其所以傳言者益驗[48]。神既居是[49],民鹹安焉[50],以為有道[51],死乃俎豆之[52],為立祠[53]。後稍徙近乎民[54],今祠在山陰溪水上[55]。

元和八年五月十六日[56],既歸為記,以啟後之好游者[57]。

作品注釋

[1]黃溪:在湖南零陵地區,源出寧遠北陽明山,西經零陵,北合白江水,入湘江;唐代屬永州。

[2]之:到。晉:古諸侯國名,今山西西南部,位於永州北面。

[3]適:到。豳(bīn):古國名,唐代邠州,今陝西、甘肅地區,位於永州西北。

[4]極:極遠到達。吳:古國名,今江蘇省境,位於永州東北。

[5]楚:古國名,今兩湖地區。越:古國名,今浙東、福建一帶。以上四句極言永州四方的廣大地域之中。

[6]名山水而州者:以山水著名的州。“州”是唐代行政區劃的一級名稱,略當於今“地區”一級。

[7]以百數:數以百計,即謂“有好幾百個”。

[8]永:永州,治所在今湖南零陵。最善:指山水最佳。

[9]環:圍繞。永之治:永州的治所。

[10]浯溪:源出湖南祁陽西南松山,東北流入湘江。唐代在永州境,詩人元結居溪畔,名溪為“浯”。

[11]湘之源:湘江源出廣西興安,此指唐代永州屬縣湘源,今廣西全州。

[12]瀧(shuāng)泉:地名不詳,當在永州;一作“龍東門”。

[13]東屯:即黃溪畔的村莊名:一作“黃溪東屯”。

[14]黃神祠:黃溪居民所立祠堂,“黃神”事見下文。另一版本無“神祠”二字。

[15]祠之上:即篇末所說“今祠在山陰溪水上”,祠堂傍黃溪,在山的北面。

[16]牆立:像牆壁似矗立。

[17]“丹碧”二句:形容兩座山盛開紅花綠葉。“華”,同“花”。“駢植”,並行種植。另一版本“丹碧”前有“如”字。

[18]其缺者:指缺花葉。

[19]水:即黃溪水。小石:一作“石”。

[20]黃神之上:謂從黃神祠沿溪水溯源而上。

[21]揭水:撩起衣服,涉水而行。

[22]初潭:第一個水潭。

[23]殆:幾乎。狀:形容。

[24]其略:指初潭的大概輪廓。剖大瓮(wèng):剖開了的大陶罐。

[25]側立:傾斜地放著。千尺:潭在山上,喻其高。

[26]黛:古代婦女畫眉用的顏料。膏:油脂。渟(tíng):水停止不流。這句形容溪水積在潭裡,烏光油亮,像貯了一瓮畫眉化妝的油膏。

[27]“來若”二句:形容下句所說“有魚數百尾”從上流急速游來的情景。

[28]會:聚集。石下:溪底之下,即謂初潭。

[29]石皆巍然:指溪流兩邊的山石都又高又大。

[30]峻流:從高而下的急流,即謂黃溪。

[31]頦(kē):下巴尖。頷(hàn):下巴。齗(yín):牙根。齶(è)牙床。

[32]鵠(hú):天鵝。

[33]一狀:謂與第二潭附近地勢形狀一樣。

[34]鏘然:流水聲鏗鏘。

[35]大冥:海一般大;“冥”,同“溟”,海。

[36]舒:坡度小。

[37]土田:泥土和田地。

[38]黃神為人時:謂當黃神還是凡人、尚未成神時。

[39]傳者:介紹關於黃神傳說的人。

[40]黃神王姓:謂黃神本姓王。

[41]莽:王莽,字巨君,漢元帝妻王皇后的侄子,漢平帝時擅政篡漢,改國號“新”,世稱“新莽”。世:後嗣。

[42]莽既死:新莽始建於公元9年,亡於公元23(地皇四年)。

[43]更號:改姓氏。

[44]深峭者:深山險崖的地方。潛:潛居藏身。

[45]“余黃”句:王莽擅權攝政後,曾說王姓是黃帝的後裔,虞舜的嗣息(見《漢書·王莽傳中》)。

[46]“故號”句:王莽的女兒是漢平帝的皇后。平帝死後,王莽攝政,尊其女為皇太后。王莽立新朝,改其女為安定公太后。王莽想叫她改嫁,改稱為“黃皇室主”,意思是新莽的公主,表示與漢斷絕(見《漢書·外戚傳下》)。

[47]聲相邇:謂語音相近。有本:有根據,即指上述王莽自謂黃帝後裔及改女號之事,可作黃神從姓王改姓黃的根據。

[48]驗:證實。以上二句是說,“黃”、“王”語音相近,加上王莽的說法和先例,就成為關於黃神的傳說日益被證實的原因。

[49]是:指黃溪一帶。

[50]鹹:都。安:安心居住。

[51]有道:謂黃神給黃溪居民以太平。

[52]俎(zǔ)豆:古代祭祀時放祭品的案盞,此用作動詞,祭祀。這句是說,黃神死後,黃溪居民就祭祀他。

[53]為立祠:給黃神修建祠堂。

[54]“後稍”句:謂黃神祠先建在他的潛居處,後來在靠近村民處改建今祠,即上文所說在東屯南六十步處。

[55]山陰:山的北面。

[56]元和八年:公元813年

[57]啟:引導。

作品譯文

黃溪距離州城七十里。由東屯向南行走六百步,到達黃神祠。黃神祠上面兩岸高山陡立如牆,山上並排生長紅花綠葉,這些花樹隨著山勢的高低而起伏,那山間的凹陷處形成了陡崖和洞窟。水流之中都有小石頭平鋪分布。在黃神祠(位置)的上面,撩起衣裳涉水,行走八十步,來到初潭,(這裡)最奇麗,大都難以描繪形容。(溪兩岸)大致像一個剖開的大瓮,在兩旁立起高達千尺,溪水匯積在裡面。水呈深青色,像膏汁一樣積聚而無波痕。(陽光下)水流灌注像一條白虹,深沉無聲地流動,有幾百尾魚兒正游來會聚在石頭下。往南行去又走上百步,來到第二潭。岩石都高高聳立,前臨峻急的水流,(山石形狀)像臉的下巴和口的上壁,高低不平。潭下大石頭雜錯陳列,(平整得)可以就座飲食。(石上)有一隻鳥紅首黑翼,大得像天鵝,正朝東面站立。從這裡又向南行幾里,地勢都是一個樣子,(一路上)樹木更加粗壯,山石更加瘦長,流水都是鏘然有聲。再往南行一里,來到大冥的平野,山樑平坦水流舒緩,(依山傍水)有土地田園。最初黃神作為普通人的時候,居處在這個地方。

有傳聞說:“黃神姓王,是王莽的後人。”王莽已經死了,黃神改姓黃,逃來(這裡),選擇那幽深陡峭的地方潛居下來。最初王莽曾說:“我,是黃帝、虞舜的後人。”所以稱他的女兒為黃皇室主。黃與王讀音相近,並且又有實際的依據,那些用作傳言的說法更有了憑證。黃神已是生活在這裡,百姓都安居樂業,認為他頗已得道。死後就祭祀他,為他立有宗祠。後來稍稍改變(形象)更接近平民。現在祠廟在山嶺下黃溪的北岸。

作品賞析

這篇文章出自《柳河東集》,是作者遊記中最為側重記述游賞山水景致的作品。它作於813年(元和八年)。作者貶永州已有八個年頭,抑鬱激憤較減,思想深刻,而趨於通達。他雖然壯心不泯,但對再獲任用不抱厚望,以為“自度罪大”,“但當把鋤荷鍤,決溪泉為圃以給茹,其隙則浚溝池,藝樹木,行歌坐釣,望青天白雲,以此為適”(《與楊晦之第二書》),心情顯得平和。所以這篇《黃溪遊記》所表現的作者形象是探幽賞奇,欣然自適,表面上沒有發揮,實際上興會心得,夷然自信。文章藝術老到,淺而深,奇而實,寫得引人入勝,天衣無縫。

文章開頭便出奇,不無誇張,發人興趣,說天下山水“永最善”,永州山水“黃溪最善”。然後作者把讀者帶到黃溪的東屯村,先在黃神祠欣賞黃溪山水全貌;再沿溪上山,一路指點領略奇麗景物,來到黃神當年隱身處。最後,作者介紹了黃神來歷和所受敬遇。這樣的寫法,如同“以啟後之好游者”,作者就像給讀者做導遊一樣,文字中卻很有意味。

黃溪其實很偏僻,並非名山大川,而作者譽為“最善”。黃神原為逃亡,不屬名士清流,而居民“以為有道”。正因為作者見地獨特,評價異俗,所以他要以實服人,以景奪人,寫山水而用史筆,賞奇麗則多為白描。寫山,說“牆立”,說“駢植”,鑄祠精練,而表現出陡峭之勢,豐茂之態。敘述潭水,則寫潭如剖瓮高掛,見游魚“來若白虹”,想像奇妙,形象生動,寫出了水清流急的特點。第二個水潭,石怪鳥奇,迥無人跡;而臨深峭,恍入桃源,“山舒水緩,有土田”,不是仙界,而是人境。這循溪登山、探奇賞幽的遊程,正如同當年黃神逃亡藏身、篳路藍縷的路程。而這相傳為奸賊王莽的後裔,卻因居住深山而被視為神,吸引人民安居黃溪,得到他們的尊敬,立祠祭祀。可見山水不會因為偏僻而顯得不奇麗,人也不會因為在逆境中而顯得無道。相反,偏僻的山水可以“最善”,在逆境中人也可以“有道”,有黃溪和黃神為證。這便是這篇文章含蓄的思想情懷。

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世稱柳河東。自幼聰明好學,21歲考取進士,26歲又考中博學宏詞科,被任命為集賢殿正字。803年(貞觀十九年),柳宗元在做了一段時間的藍田尉後,被調回朝中任監察御史里行。805年(永貞元年),柳宗元被擢為禮部員外郎,積極參加了王叔文領導的革新運動。革新失敗後,同年九月,柳宗元被貶為邵州刺史,途中改貶為永州司馬。815年(元和十年)病逝於柳州刺史任上。有《柳河東集》、《柳宗元集》傳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