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13年

公元813年

公元813年,癸巳年(蛇年);唐元和八年;南詔龍興四年;日本弘仁四年;渤海國朱雀元年。本年發生了李公佐罷江南西道觀察判官;渤海僖王大言義立;鑒虛被殺;詔國庫出五十萬貫收市布帛;薛平、田弘正鑿黎陽古河等歷史事件。

歷史紀事

(圖)公元813年水目山寺院
辰、漵“蠻”帥張伯靖降。西受降城(《通鑑》卷238及兩《唐書》紀均作東受除城。近人據《元和郡縣誌》、兩《唐書·盧坦傳》《李文饒集》等書,證明東為西之論。)於上年被河水所壞,至是用宰相李吉甫議,移戍兵於天德幫城(即從今內蒙古烏加灑北岸遷至烏拉特前旗北烏加河東岸,東西距離一百八十里)。時戍兵只有虛數,西城額兵四百人,實僅五十人,器械只有一弓。滑州(今河南滑縣東)水患嚴重,滑州薛平、魏博田弘正徵發萬人,鑿黎陽(今濬縣東北)舊黃河道十四里,以分水勢。李吉甫《元和郡縣誌》成書,為現存最早的地方總志。

文化紀事

李公佐罷江南西道觀察判官

(圖)公元813年杜甫墓
元和八年(八一三),李公佐罷江南西道(今江西南昌)觀察判官。李公佐(生卒年不詳),唐傳奇作家,字顓蒙,隴西(今甘肅東南)人,進士出身。元和初任職江南西道,十三年夏返歸長安。傳奇作品有《廬江馮媼傳》《古岳瀆經》(一名《李湯》)、《謝小娥傳》等。

雜譚逸事

(圖)公元813年烏爾姆大教堂
渤海僖王大言義立
元和八年(八一三)正月,渤海定王大元瑜卒,其弟言義暫行國事。十六日,憲宗冊立言義為渤海國王,授秘書監、忽汗州(今吉林敦化)都督。
李吉甫撰成《元和郡縣圖志》
元和八年(八一三)二月七日,宰相李吉甫撰成《元和郡縣圖志》奏上。該書原有圖、志四十卷,另有目錄二卷,共四十二卷。它以貞觀(六二七至六四九)時劃分的十道為綱,配以元和四十七鎮,每鎮一圖一志,分鎮記載所屬州縣的等級,戶、鄉的數目,四至八到的方里,開元和元和的貢賦,以及區劃沿革、山川、鹽鐵、墾田、軍事設施、兵馬配備等。作者力矯前人地理志書“搜古而略今”、“傳疑而失實”之弊,留意于山川形勢、攻守利害,著重從政治、軍事角度撰寫。該書是我國現存最早又較完整的地理總志,它的體例和內容,為宋以後的《太平環宇記》等地理志書開創了先例。它的圖和目錄在宋代以後均已亡佚,所以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改稱為《元和郡縣誌》。今本缺第十九、二十、二十三、二十四、三十五、三十六共六卷,僅存三十四卷。第十八、二十五亦有殘缺。現傳各本仍用“圖志”的舊稱。現存最早的刻本是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武英殿聚珍本,通行本為一九八三年中華書局出版的點校本。
鑒虛被殺

元和八年(八一三)三月三日,僧鑒虛被殺。鑒虛,俗姓薛,河東(今山西太原南)人。少慧敏善言,貞元(七八五至八0四)中居長安,結交權貴內侍,以說經為名。後與太子李淳相識,頗見親信。憲宗李純即位後,鑒虛倚賴皇權,納賄不法。是年二月,鑒虛受賄事發,被捕入獄,御史中丞薛存誠主持審訊,得奸贓數十萬貫,依法當死。中外權貴紛紛上言保救,憲宗宣令釋放。存誠據理力爭,堅不奉詔。憲宗嘉存誠守正不阿,杖殺鑒虛,沒收其所有財產。
詔國庫出五十萬貫收市布帛

自建中元年(七八0)實行兩稅法,以錢納稅後,錢重貨輕,流弊日甚。元和八年(八一三)四月四日,憲宗詔國庫出五十萬貫錢,令長安洛陽兩京長平倉收市布帛,每段、匹加價十分之一。
憲宗命宰相延英三日奏對
元和八年(八一三)五月,陰雨連綿,延英殿接連十五日不開,六月一日,憲宗命宰相今後每三日開延英奏對議政。延英殿位於大明宮宮城紫宸殿西側,延英奏對是中唐以後逐漸發展定型的一項朝議決策制度,它實際上已代替紫宸殿的入奏議政,成為唐後期中樞決策的主要形式。延英奏對的時間大體和紫宸朝會一致,一般是雙日,但根據實際需要,也可臨時增加或減少,並不固定。延英奏對時,宰相先入,然後是諸司長官入奏,稱為“次對官”,每次又有常參官二人引對,訪以政事,謂之“巡對”。延英奏對的決議,由樞密使傳旨,翰林院據旨草制,再由樞密使傳達於中書門下,督百官執行。
(圖)公元813年李公佐
東受降城騎土隸天德軍
元和七年(八一二)二月,黃河大水,毀東受降城(今內蒙托克托南)。八年(八一三)七月,振武節度使李光進奏請修城,兼治河防。宰相李吉甫請徙東受降城將士於天德故城(今內蒙烏拉特前東北)。宰相李絳等認為東受降城地當磧口,據回紇南下要衝,水草肥美,利於堅守。而天德故城偏僻貧瘠,離河較遠,烽候警急不相應接,胡騎突來,不得而知。如避河患,退二、三里修城即可,不宜為省一時之費,棄城而舍萬代永安之策。時東受降城使周懷義奏章與李絳相同。但憲宗仍用李吉甫建議,以東受降城騎士隸天德軍。
李絳論邊兵虛籍

元和八年(八一三)七月,憲宗採用李吉甫建議,以東受降城騎士隸天德軍。東受降城原有兵籍四百人,交兵時,僅有五十人,弓一張。宰相李絳上言認為,邊兵徒有其數而無其實,虛費衣糧,將帥以公為名,私役兵士,聚集財貨交結權貴,未嘗訓練以備不虞。雖天下無事,對此不可不加警惕。憲宗聽後大驚,令李絳等巡邊檢查。後李絳罷相,此事遂止。
廢天威軍

肅宗至德二載(七五七),選取擅長騎射者千人為衙前射生手,又名供奉射生官,又名殿前射生手,分為左、右廂,總號為左右英武軍。德宗貞元三年(七八七),改左右射生軍為左右神威軍。元和二年(八0七),罷左右神威軍,合為一軍,號為天威軍。八年(八一三)八月二十五日,廢天威軍,以其眾隸神策軍。
振武軍亂

振武節度使(今內蒙和林格爾西北),李進賢不恤士卒,判官嚴澈以刻薄得進賢寵信。元和八年(八一三)十月,進賢令牙將楊遵憲率五百騎兵至東受降城故地(今內蒙托克托南)防備回紇,將士資裝多以他物高價支給。至鳴沙,遵憲住屋內,而士卒露宿。眾怒,當晚焚燒其屋,卷甲而還。十一日夜,焚燒軍門,李進賢越牆逃亡,士卒屠其家眷,殺嚴澈。十八日,監軍駱朝寬奏亂兵已定,請朝廷發放將上衣賜。憲宗聞訊大怒,以夏綏節度使張煦為振武節度使,率夏州兵二千赴任,又命河東節度使王鍔以二千兵相助。次年正月,張煦入振武,誅亂者蘇國珍等二百五十人。李進賢與監軍駱朝寬貶官。
朱忠亮卒元和八年(八一三)十月十二日,涇原(今甘肅涇川北)節度使朱忠亮卒。朱忠亮,字仁輔,汴州浚儀(今河南開封)人。舉明經不中,投奔昭義(今山西長治)節度使薛嵩為裨將。大曆(七六六至七七九)中,奉詔鎮守普潤(今陝西鳳翔北),掌屯田,防遏吐蕃。建中四年(七八四),朱泚叛亂,忠亮率四十騎奔奉天(今陝西乾縣)護駕,封“奉天定難功臣”。累遷定平鎮(今甘肅寧縣東南)使、涇原節度使。築臨涇城(今甘肅鎮原),加強邊防屯守,以功加檢校工部尚書。原名士明,憲宗賜名忠亮。
(圖)公元813年帝查理曼
劉昌裔卒
元和八年(八一三)十一月,右龍武統軍劉昌裔卒。劉昌裔,字光後,河東陽曲(今山西)人。大曆(七六六至七七九)中入蜀,為瀘州(今四川)從事,諫楊子琳叛亂。後從曲環為陳許(今河南許昌)營田副使。貞元十五年(七九九),淮西(今河南汝南)吳少誠叛亂,昌裔助節度使上官說堅守許州,設計平定內亂,以功拜陳州(今河南淮陽)刺史。十九年,上官說卒,軍中推其為留後,德宗授任節度使。憲宗惡其自立,元和八年五月召入朝,以病卒。
薛平、田弘正鑿黎陽古河

元和八年(八一三)十二月,鄭滑(今河南滑縣東)節度使薛平、魏博(今河北大名)節度使田弘正(興)以黃河水浸滑州,征役萬人,開黃河黎陽古道(今河南濬縣東)。新河南北長十四里,寬六十步,深一點七丈。分黃河水勢,滑州遂無水患。
俱文珍卒

元和八年(八一三),右衛大將軍,知內侍省事俱文珍卒。俱文珍,籍貫不詳。德宗朝,曾出任朔方軍(今陝西彬縣)、宣武軍(今河南開封)監軍。後入朝,永貞元年(八0五),堅拒王叔文奪宦官掌禁軍之謀,與諸宦官奏請順宗立廣陵王李淳為太子監國。元和元年(八0六),監高崇文軍,討伐西川(今四川成都)劉辟叛亂。累遷右衛大將軍,知內侍省事,性忠正而剛,治內侍省嚴明,屢杖犯禁宦官。後改從義父姓,名劉貞亮。

國外紀事

查理曼在亞琛加冕路易為帝。
威爾西尼基阿戰役中,拜占廷將軍亞美尼亞人利奧率亞美尼亞軍隊臨陣譁變,拜占廷皇帝麥可一世(811年-813年在位)大敗。
公元813年,查理曼大帝建造了最初的烏爾姆教堂,它屬於德意志修道院的管轄範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