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大相

區大相

區大相(1549-1616),明詩人,對嶺南詩壇影響巨大。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區大相(1549—1616),字用孺,號海目,廣東佛山市高明區阮埇村人。為文有奇氣,援筆數千言。萬曆癸酉(1589年)與兄大樞舉於鄉,己丑(1589年)與弟區大倫中進士。官翰林檢討,同修國史,經筵展書,歷贊善中允,掌制誥,居詞恆十五年。萬曆乙巳年(1605),區大相調任南太僕丞。在任3年,稱病回鄉。居鄉8年。1616年病逝。著有《太史詩集》、《詩集》、《圖南集》、《濠上集》和《制誥館課雜文》等。工於詩,詩律板嚴,鑄必煉,為明代嶺南詩家之最。現佛山市高明區荷城街道阮埇村有故居遺址留存。

生平事跡

區大相的父親區益和哥哥區大樞都是明朝的舉人,他和弟弟區大倫則是明朝萬曆17年(1589年)同榜進士。

登第後區大相被選為翰林庶吉士,先後授任檢討、國修國史、經筵展書、戶部尚書等官職,負責草擬皇榜詔令。後因彈劾權貴被調任太僕寺丞、替皇帝掌管御馬。不久他稱病帶著兩個兒子區懷瑞、區懷年返回廣州的別業定居。父子三人終日吟詠唱和,最終成就了在詩壇的地位。區大相成為“嶺南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兩個兒子在嶺南詩壇上也都享有盛名。

還和其弟區大倫倡議建起靈龜塔

相傳當年區大相、區大倫將其母親蘇氏的骨灰運回阮埇故鄉時,船將靠岸,卻不知為何總有一股推力推回。後有龜數隻浮出水面,將船托至岸邊,才得以上岸。於是,兄弟倆相信神龜顯聖,辦過喪事之後,立即倡議建築靈龜塔[3]。塔為七層,平面八角形,樓閣式磚塔,高32.3米,塔第一層直徑7.2米,內徑2.4米,各層原用木板作樓陣,塔外置平座(後來重修時,木板樓級改為磚結構,木欄桿改鐵水管),各層檐口飾以琉璃瓦。塔第一層本供二座石佛像,後散失。

萬曆29年(1601年),靈龜塔建成,並存留至今,庇佑一方百姓。“禍水四起,蛇蠍為患,民不聊生”的土地,從此世代安居。

大相雖官宦不顯,卻在明代詩詞學上占有重要地位。清人所編《粵東詩海》贊其詩“力祛(館閣體)浮靡,還之風雅……明三百年嶺南詩之美者,海目為最”;明末粵籍名士陳子壯也稱其詩:“其言廓,如徵文獻者,以是集為之”,認為可以用來證史。

而大相本人則認為:“古者,史官陳詩採風以觀國俗,離歌巷謠猥雜並載,因其美刺以定慶讓。”又說:詩亡即風亡,王者不採風,諸侯不貢俗,則賞罰不行,固亡。”由此可見,區大相是把採風看作與采史同等重要,把寫紀事詩以諷刺時局,看作是事關國家興亡的重大事情。其記事詩亦因他此種認識有了極大的證史價值。區大相一生最重要的貢獻,就是改變了明代詩歌的寫作風氣。崇禎巜肇慶府志》說:明興,前後七子稱詩號翰林為館閣體,大相始力祛浮靡,還之風雅三百篇,以至漢魏盛唐各造其極,陳言習氣為之一變。

詩詞作品

附其游少林寺詩二首:

少林晚坐

區大相

山扉橫夕景,石室吐晴煙。

門對吹笙嶺,窗臨洗耳泉①。

岩陰回竹院,香梵起花天。

坐待浮丘鶴,歸來松上眠。

游少林寺值雨

區大相

清晝入門春霧濃,坐深檐溜遞疏鍾。

泉聲欲過三花樹,雲氣常生二室峰。

入夜蕭條清客夢,翻階滴瀝帶遊蹤。

明朝擬趁嵩高目,好放晴光隨杖龍。

望七星岩

(一)

仙山對城郭,累累七星岩。

中有太古文,世人了不識。

(二)

幾度別仙山,瀛洲綠水環。

碧桃開又落,亂點玉台斑。

採蓮曲

(一)

錦袖清川曲,紅妝綠水洲。

可是憐孤棹,時時出並頭。

(二)

妝成翻自愛,臨水照娥眉。

荷筒誤攀折,撩亂不成絲。

(三)

荷花與人面,相對兩相疑。

歌聲人未覺,白鷺已先知。

(四)

別浦千花暝,回舟一水香。

停橈休更折,留著伴鴛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