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率機制

匯率機制

匯率機制(Exchange Rate Mechanism)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中非常重要的問題,也是一個國家實行經濟調控的重要手段,體現著該國貨幣的對外價值和經濟實力,同時也直接影響著一國對外貿易、資本流動和國際收支的平衡。匯率機制的選擇同經濟發展模式一樣,應從本國的國情出發制定有效合理的匯率機制。從短期看,一種匯率機制的行之有效,不僅要適應本國貿易和金融市場的需要,還要注重保護本國貨幣少受衝擊,並對匯率進行適時的調整和不斷完善;從長期看,匯率機制要隨國際經濟金融的變化和國內經濟金融條件的轉變而調整,一成不變的僵化機制是難以適應的,也是不可能的。歐洲匯率機制(European Exchange Rate Mechanism,ERM Ⅱ)歐洲匯率機制是1979年創立,旨在限制歐盟成員國貨幣的匯率波動。 ERM為成員國貨幣的匯率設定固定的中心匯率,允許匯率在中心匯率上下一定的幅度內波動。據規定,歐盟新成員國在加入歐元區之前,應將其貨幣納入允許匯率在中心匯率上下15%的區間內波動的ERM-2體系,為時兩年。

完善措施

(圖)《最大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最大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簡介:

簡稱ERM,指在歐洲貨幣體系下,容許貨幣滙率在狹窄的區間上下波動(通常為2.25%,惟對某些貨幣則擴大至6%)。

一、匯率機制改革必要性:
外匯儲備增加過快,國際收支失衡嚴重;貨幣政策靈活性喪失;要素配置扭曲,產業結構不合理;企業和金融機構匯率風險意識薄弱,蘊育著金融風險。
二、人民幣匯改原則:
改革三原則:主動、可控、漸進;方案設計四原則:基本穩定、彈性可控、打擊投機、風險意識。
三、匯率形成機制改革:
巨觀:外匯供求改革-外匯體制改革;中觀:外匯市場改革;微觀:匯率水平波幅調整。
1、巨觀:外匯供求改革。理念:進一步放開外匯需求改革,打破外匯資源集中於國家的管理模式,增加持有外匯的收益;進一步推進企業經常項下意願結售匯,企業開立外匯賬戶管理權交給銀行,收入80%+支出50%,企業可提前購匯存入賬戶,初限50萬美元;個人購匯限額大幅度上提到2萬美元,並簡化憑證要求;合格的銀行可募集境內機構和個人人民幣資金,並可轉換為外匯後投資於境外固定收益類產品;合格的證券機構如基金等可募集境內機構和個人的自有外匯投資於境外股票等組合證券類產品;合格的保險公司可購匯投資於境外固定收益類產品和貨幣市場工具。2、微觀:匯率水平和波幅調整。脫離美元,盯住籃子;中間匯率的確定由日平均價改為收盤價;進一步改為做市商報價的加權平均價匯率水平調整。匯率日波動幅度:銀行間市場美元0.3%,非美元3%。銀行對客戶掛牌外匯價格:所有貨幣都可一日多價,美元價差管理,非美元銀行自定。

人民幣匯率變化

(圖)人民幣匯率人民幣匯率

人民幣匯率與國際外匯市場美元匯率走勢脫鉤;
人民幣對美元有升有貶,穩中有升;
人民幣對歐元,日元波幅超過美元,但略有貶值。
到2006年5月31日,人民幣較匯改前的8.2765人民幣/美元升值了3.2%,較匯改後的8.11升值了1.1%。其中,5月15日中間價破8,達到7.9982。2005年7月21日至2006年5月26日間,美元對主要貨幣的貿易加權匯率指數從85.2下挫到80.96,說明美元已貶值4.24%,且波動明顯。到2006年5月31日,10.3016,人民幣較匯改前的9.9914人民幣/歐元貶值了3%,較匯改後的10.0141貶值了2.8%。到2006年5月31日,7.1437,人民幣較匯改前的7.31330人民幣/日元升值了2.4%,較匯改後的7.30590升值了2.3%。到2006年5月31日,1.03364,人民幣較匯改前的1.0637人民幣/港幣升值了2.9%,較匯改後的1.0478升值了1.4%。

隱藏的剝削

(圖)人民幣實行浮動匯率機制人民幣實行浮動匯率機制

青年學者劉周[1]在“資本時代最大的資本”一文中,發現了現行國際匯率機制中包含的剝削。揭開了隱藏在國際匯率機制中的剝削秘密。該文認為:現行國際匯率機制,是現行不平等國際經濟貿易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有利於“少數剝削全世界的國家”的匯率機制。
舉例來說,以1美元兌換人民幣7.5元計算。一個美國人擁有8000美元,這在美國是比較平常的事情。但是,這個美國人拿著這8000美元到中國來兌換成人民幣就是60000元人民幣。而在中國物價極低而美國物價極高的條件下,用60000元人民幣在中國購買的實物比8000美元在美國所能購買的實物的價值不知要超出多少倍。這也就是

(圖)均衡匯率均衡匯率

說,這個美國人拿著這8000美元到中國來,用不著生產,用不著勞動,用不著冒任何投資的風險,這8000美元就實現了成倍的資本增值,實現了成倍的資本利潤。這部分增值出來的利潤是從哪裡來的呢?它是靠無償占有中國人民的血汗來實現的。中國與美國的關係如此,世界上一切開發中國家與西方已開發國家的關係也基本如此——即開發中國家物價低而且貨幣匯價也低,已開發國家物價高而且貨幣匯價也高(日本的情況有所不同,日元匯價低但是日本的物價極端地高,因此歐美國家的人到了日本也倍感無錢。但是,歐美國家的人到了中國這樣的開發中國家就感到自己非常有錢,因為一方面他們攜帶的本國貨幣可以換到成倍的所往國貨幣,另一方面所往國的物價又比本國物價低的可怕。所以他們在本國只可以買到一根火柴的錢到了開發中國家便可以買到一盒火柴,甚至更多。這就是這個時代的基本現實)。所以,現行國際貨幣匯率機制是一種極其反動的匯率機制,它是西方已開發國家剝削廣大開發中國家的一種極具隱蔽性的工具。它所能存在的真正基礎是國際間的強權關係,它的基本內容是由殖民地時代的殖民掠奪關係決定並逐步演變而來的。它與不平等國際經濟貿易秩序中的其它部分共同成為已開發國家對開發中國家和平掠奪的工具,而這種所謂的和平掠奪則是殖民地時代武裝掠奪的繼續。(真正平等的匯率機制,基本上應該以各國的物價指數作為主要的基礎指標。因為物價較低即說明其貨幣包含的實物量較多,因此其匯價也相對的應該較高;而物價較高則說明其貨幣包含的實物量較少,因而其匯價也相對的應該較低。這是再明白不過的道理)。

(圖)人民幣匯率機制人民幣匯率機制

該文並認為:已開發國家的資本家們(尤其是跨國財團的資本家),表面上是依靠自己的資本和經營管理手段而在國際市場中賺取利潤。但是構成他們利潤的絕大部分,實際上主要是依靠不平等的國際貿易機制來實現的。我們知道,現行的不平等國際貿易機制,是歷史形成的。它是歷史上的殖民國家武力征服的產物,而且直到現在依然是依靠武力來維持的。所以,毫無疑問地,已開發國家的資本家們,和平地在國際市場中賺取利潤的時候,他們實質上是在進行一種和平的掠奪;他們在進行這種偽善的和平掠奪的時候,實質上是在進行一種全新意義上的武力掠奪,實質上是在參與著一場跨越歷史時代的血腥的和骯髒的掠奪戰爭。資本家們正是這場骯髒戰爭的受益者和指使者。他們的利潤依靠了他們各自國家的歷史上的武力,並且也依靠著現在的武力,所以,他們歸根到底是在靠武力賺錢,他們發的依然是戰爭財。所以,資本時代最大的資本,不是資本而是暴力。

匯率的標價方法

(1)直接標價法(directquotation)(參考“應付標價法”)
直接標價法,又叫應付標價法,是以一定單位(1、100、1000、10000)的外國貨幣為標準來計算應付付出多少單位本國貨幣。就相當於計算購買一定單位外幣所應付多少本幣,所以就叫應付標價法。在國際外匯市場上,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目前都採用直接標價法。如日元兌美元匯率為119.05即1美元兌119.05日元。
在直接標價法下,若一定單位的外幣折合的本幣數額多於前期,則說明外幣幣值上升或本幣幣值下跌,叫做外匯匯率上升;反之,如果要用比原來較少的本幣即能兌換到同一數額的外幣,這說明外幣幣值下跌或本幣幣值上升,叫做外匯匯率下跌,即外幣的價值與匯率的漲跌成正比。直接標價法與商品的買賣常識相似,例如美元的直接標價法就是把美元外匯作為買賣的商品,以美元為1單位,且單位是不變的,而作為貨幣一方的人民幣,是變化的。一般商品的買賣也是這樣,500元買進一件衣服,550元把它賣出去,賺了50元,商品沒變,而貨幣卻增加了。
  (2)間接標價法(indirectquotation)(參考“應收標價法”)
間接標價法又成應收標價法。它是以一定單位(如1個單位)的本國貨幣為標準,來計算應收若干單位的外匯貨幣。在國際外匯市場上,歐元、英鎊。澳元等均為間接標價法。如歐元兌美元匯率為0.9705即1歐元兌0.9705美元。在間接標價法中,本國貨幣的數額保持不變,外國貨幣的數額隨著本國貨幣幣值的變化而變化。如果一定數額的本幣能兌換的外幣數額比前期少,這表明外幣幣值上升,本幣幣值下降,即外匯匯率下跌;反之,如果一定數額的本幣能兌換的外幣數額比前期多,則說明外幣幣值下降、本幣幣值上升,即外匯匯率上升,即外匯的價值和匯率的升跌成反比。因此,間接標價法與直接標價法相反。
(3)直接標價法和間接標價法所表示的匯率漲跌的含義正好相反,所以在引用某種貨幣的匯率和說明其匯率高低漲跌時,必須明確採用哪種標價方法,以免混淆。
(4)美元標價法又稱紐約標價法,是指在紐約國際金融市場上,除對英鎊用直接標價法外,對其他外國貨幣用間接標價法的標價方法。美元標價法由美國在1978年9月1日制定並執行,目前是國際金融市場上通行的標價法。
在金本位制下,匯率決定的基礎是黃金輸送點(goldpoint),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其決定基礎是購買力平價(purchasepowerpar)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