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風草[北風草]

北風草[北風草]
北風草[北風草]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北風草生於海拔750-2000m的向陽灌叢、路旁、草地及溪邊等潤濕地。分布於廣西、貴州、雲南等地。又名毛繡球防風、銀針七、燈籠草、樓台夏枯草、白風輪菜、白花仔、白菜匙、糖雞草、野芝麻、貓耳朵草、節節花、老虎花、白骨九蘇、白花茶匙紅、白花塔仔草、金線薄荷、白花草、鼠尾癀。

形態特徵

北風草圖片 北風草圖片

白絨草,一年生草本,莖直立,高50-100cm。莖纖細,多分枝,四棱形,有溝槽,被柔毛。葉對生;葉柄短,枝條上部葉近於無柄,密被絨毛;葉片卵圓形,長1.5-4cm,寬1-2.3cm,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至心形,邊緣具圓齒狀鋸齒,紙質,兩面均密被柔毛狀絨毛。輪傘花序腋生,球狀,多花密集,苞片密被長柔毛,花萼管狀,萼口平截,呈10齒裂,齒呈長三角形,極短小,近於等大;花冠白色、淡黃色至粉紅色,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盔狀,下唇開張,比上唇長1.5倍,呈3裂狀,中裂片最大,倒心形;雄蕊4,後對較短,花絲絲狀,花葯卵圓形,二室;花柱與雄蕊略等長,先端不等2裂。小堅果卵圓狀三棱形,黑褐色。花期5-10月,果期6-11月。

分布範圍

分布於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主要價值

【藥名】:北風草

【漢語拼音】:beI feng cAo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eucas mollissima Wall.

【科屬分類】:唇形科

【拉丁文名】:Herba Leucatis Molloissimae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曬乾或鮮用。

【功效分類】:清肺藥;明目藥;解毒藥

【性味】:味苦;微辛;性平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白絨草的全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大劑量可用至6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功效】:清肺;明目;解毒

【主治】:肺熱咳嗽;胸痛;咽喉腫痛;目赤青盲;乳癰;濕疹;跌打損傷

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莖呈方柱形,有分枝,長約50cm,有絨毛狀長柔毛。葉對生,多皺縮或破碎,完整葉片展開後呈卵形,長1.5-4cm,邊緣具鋸齒,兩面密被短絨毛。輪傘花序,有苞片較少,條形;花萼筒狀,外表面密被柔毛,花冠筒狀唇形,多乾縮。小堅果卵狀三棱形。氣微,味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