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風賦

”鏇:歸,還。 ”朔風:北風,寒風。 ”《通釋》:“坎,窪下也。

概述

《北風賦》是當代古文名家楊威的作品。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北風賦
文學體裁:賦
創作年代:當代
作者:楊威

作品原文

蓐收辭序,既開蕭條之色「1」;玄冥登候,復啟隆烈之節「2」。卉木翠銷,委碧芳於林麓「3」;芙蕖莖折,歇紅艷乎清流「4」。履乎東籬之圃,黃菊無存「5」;陟彼越王之山,白蘭凋盡「6」。升二楚之千峰,轉三秦之百嶂「7」。睹眾植之徂落,獨松柏之猶蒼「8」。於時斗柄北指,沙雁南鏇「9」。蟲豸遁形於重壤,鱗介匿影乎九淵「10」。急景遄征,天地否閉「11」。聚陰氣於幽都,振朔風於紫塞「12」。
若其鼓怒飄疾,雷奔電逝「13」。拔木毀舍,飛沙揚礫「14」。既颯颯以搖天,亦肅肅而撼地「15」。卷采旄兮折桂旗,掀孔蓋兮轉畫輪「16」。摧崑崙之巉崖,覆華岳之危岑「17」。雕甍被之以飄瓦,溟鵬觸之而鎩羽「18」。鳥獸哀號於巢窟,行人嗟怨乎川塗「19」。栗烈觱發,刺骨侵肌「20」。甚鋩刃之割砭,逾凌陰之凝閉「21」。須鬢凍而生冰,綈袍冷而似水「22」。瀛海浪息,窮谷泉縮「23」。凝嚴霜於四野,結壯冰於九河「24」。於是命青女,戒滕六「25」。元陰徐起,彤雲漸布「26」。舞玉妃於梁孝之園,飛瑤席於薊門之山「27」。縱凜氣之冽厲,肆固陰之冱嚴「28」。襲貂衣而猶薄,披狐裘而不暖「29」。羆褥九疊,不禁悽愴之感「30」;籠爐頻添,難消五夜之寒「31」。攜手同歸,詩起喈涼之怨「32」;十里北行,白賦破耳之篇「33」。靈景無光,冷月慘澹「34」。殞金烏於日車,斃瑤蟾於桂殿「35」。
若乃瀚海獵獵,聳驚沙以攪空「36」;金河稜稜,肆寒威而徹胸「37」。鶻啾啾以淒唳,馬蕭蕭而悲鳴「38」。將軍引弦,角弓僵而難控「39」;戰士披甲,鐵衣冷而弗勝「40」。更深鼓作,彌增征戍之苦「41」;風高月寒,暗動鄉關之憂「42」。別有窮滯之子,坎廩之士「43」。廁跡衡門之宇,充腸藜藿之食「44」。褐衣不完,衾裯靡周「45」。雖懷經世之才,慨遭蹇薄之久「46」。瓮牖騷屑,臥感清漏之長「47」;凍餒交迫,更添霜侵之傷「48」。

作品注釋

【注釋】
【1】 蓐收:古代傳說中的西方之神。司秋。李白《古風》:“蓐收肅金氣,西陸弦海月。”蕭條:凋零,冷落。向秀《思舊賦》:“瞻曠野之蕭條兮,息余駕乎城隅。”
【2】 玄冥:古代傳說中的北方之神。司冬。徐昂發《雁門關》:“玄冥操斗柄,制此天北戒。”隆烈:謂寒冷。《漢書·揚雄傳上》:“於是玄冬季月,天地隆烈。”顏師古註:“北方色黑,故曰玄冬。隆烈者,陰氣盛。”
【3】 卉木:草木。《詩·小雅·出車》:“春日遲遲,卉木萋萋。”銷:通“消”。消散,消失。《莊子·則陽》:“其聲銷,其志無窮。”委:通“萎”。衰敗。謝朓《暫使下都贈西府同僚》:“時菊委嚴霜。”碧芳:指綠葉。白居易《秋題牡丹叢》:“碧芳今亦銷。”林麓:猶山林。張衡《西京賦》:“林麓之饒,於何不有。”
【4】 芙蕖:蓮的別名。王安石《招約之職方並示正甫書記》:“池塘三四月,菱蔓芙蕖馥。”歇:引申為枯萎。陳子昂《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春木有榮歇,此節無凋零。”紅艷:借指荷花。清流:清澈的水流。蘇軾《和子由聞子瞻將如終南太平宮溪堂書》:“譬如倦行客,中路逢清流。”
【5】 東籬:陶潛《飲酒》中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句。圃:指菊圃。黃菊:黃色的菊花。劉長卿《感懷》:“秋風落葉正堪悲,黃菊殘花欲待誰。”
【6】 陟:升,登。《詩·周南·卷耳》:“陟彼高岡,我馬玄黃。”越王:指越王勾踐。曾樹蘭於蘭渚山。明萬曆年間《紹興府志》載:“蘭渚山,有草焉,長葉白花。花有國馨,其名曰蘭,勾踐所樹。”白蘭:蘭的一種。
【7】 二楚:指春秋戰國時楚國之地。《隋書·南蠻傳論》:“自秦並二楚,漢平百越,地窮丹徼,景極日南,水陸可居,鹹為郡縣。”三秦:泛指當時關中之地。秦亡以後,項羽三分關中,封秦降將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為翟王,合稱三秦。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8】 徂落:凋謝,衰落。陳子昂《感遇》:“徂落方自此,感嘆何時平。”
【9】 斗柄:北斗柄。指北斗的第五至第七星,即玉衡、開陽、搖光。《鶡冠子·環流》:“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沙雁:即雁。常棲息於江湖沙渚中,故稱。謝朓《高松賦》:“星回窮紀,沙雁相飛。”鏇:歸,還。李白《寄東魯二稚子》:“桃今與樓齊,我行尚未鏇。”
【10】 蟲豸:小蟲的通稱。杜荀鶴《和友人見題山居水閣》:“和君詩句吟聲大,蟲豸聞之謂蟄雷。”遁形:謂隱藏形體。郭璞《江賦》:“岷精垂曜於東井,陽侯遁形乎大波。”重壤:謂地下。嵇康《琴賦》:“披重壤以誕載兮,參辰極而高驤。”鱗介:泛指有鱗和介甲的水生動物。蔡邕《郭有道碑序》:“猶百川之歸巨海,鱗介之宗龜龍也。”匿影:謂隱藏行跡。《鄧析子·無厚篇》:“為君者,藏形匿影,群下無私,掩目塞耳,萬民恐震。”九淵:深淵。唐甄《潛書·抑尊》:“雖有善燭者,不得照於九淵。”
【11】 急景:急馳的日光。曹鄴《金井怨》:“西風吹急景,美人照金井。”遄征:急行。蔡琰《悲憤詩》:“去去割情戀,遄征日遐邁。”否閉:閉塞不通。李群玉《將之京國贈薛員外》:“亨通與否閉,物理相沉浮。”
【12】 陰氣:寒氣。阮籍《詠懷》:“朔風厲嚴寒,陰氣下微霜。”幽都:北方之地。《漢書·揚雄傳下》:“夫天兵四臨,幽都先加。”朔風:北風,寒風。曹植《朔方》:“仰彼朔風,用懷魏都。”紫塞:北方邊塞。長城。鮑照《蕪城賦》:“南馳蒼梧漲海,北走紫塞雁門。”
【13】 鼓怒:形容事物鼓盪激動,氣勢很盛。岑參《武威送劉單判官赴安西行營便呈高開府》:“赤亭多飄風,鼓怒不可當。”飄疾:疾速。劉向《九嘆·憂苦》:“願寄言於三鳥兮,去飄疾而不可得。”雷奔:如雷之奔行。形容速度之快。左思《蜀都賦》:“流漢湯湯,驚浪雷奔。”電逝:閃電似地行進。曹植《七啟》:“飛軒電逝,獸隨輪轉。”
【14】 拔木:謂拔起樹木。毀舍:謂摧毀屋舍。飛沙揚礫:形容風勢很猛。《宋書·五行志五》:“暴風迅起,從醜上來,須臾轉從子上來,飛沙揚礫。”
【15】 颯颯:象風聲。《楚辭·九歌·山鬼》:“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搖天:形容聲勢極大。肅肅:象風聲。孫枝蔚《烏夜啼》:“北風肅肅雁不至,殘燈欲滅還復燃。”撼地:形容聲勢極大。
【16】 采旄:指用旄牛尾裝飾的彩旗。《楚辭·遠遊》:“建雄虹之采旄兮。”桂旗:以桂木為桿的旗。《楚辭·九歌·山鬼》:“乘赤豹兮從文狸,辛夷車兮結桂旗。”孔蓋:以孔雀羽毛裝飾的車蓋。《楚辭·九歌·少司命》:“孔蓋兮翠旌。”畫輪:指彩飾的車輪。鄭嵎《津陽門》:“畫輪寶軸從天來,雲中笑語聲融怡。”
【17】 巉崖:高聳險峻的山崖。《西遊記》:“重重谷壑芝蘭繞,處處巉崖苔蘚生。”華岳:華山。危岑:高峻的山峰。王勃《九成宮東台山池賦》:“爾其危岑漏景,曲渚留寒。”
【18】 雕甍:雕鏤文采的殿亭屋脊。虞世南《怨歌行》:“紫殿秋風冷,雕甍白日沉。”溟鵬:指大鵬。韓愈《送侯參謀赴河中幕》:“翰飛逐溟鵬。”鎩羽:謂摧落羽毛。柳宗元《簡吳武陵》:“鎩羽集枯乾,低昂互鳴悲。”
【19】 哀號:悲啼。杜甫《前苦寒行》:“楚江巫峽冰入懷,虎豹哀號又堪記。”巢窟:鳥獸棲身之處。嗟怨:嗟嘆悲怨。《東觀漢記·明帝紀》:“百姓嗟怨。”川塗:道路。
【20】 栗烈:凜冽。形容嚴寒。范成大《思佛亭曉望》:“栗烈剛風颳病眸,登臨何啻緩千憂。”觱發:謂寒冷。邵長蘅《沛縣官舍留別楊簡庵表兄》:“北風觱發短後衣,蕭條中野行人稀。”刺骨:深入骨髓。形容極冷。戴復古《飲中》:“布衣不換錦官袍,刺骨清寒氣自豪。”侵肌:侵入肌膚。形容極其寒冷。
【21】 鋩刃:鋒尖,刃口。割砭:猶割刺。凌陰:即冰窖。《詩·豳風·七月》:“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毛傳:“凌陰,冰室也。”凝閉:謂極寒。庾信《謝趙王賚絲布啟》:“去冬凝閉,今春嚴勁。”
【22】 須鬢:鬍鬚和鬢髮。厲鶚《過嘉興》:“只除須鬢改,何處不依然。”綈袍:厚繒製成之袍。陸游《冬晴》:“歲暮常年雪正豪,今年暄暖減綈袍。”
【23】 瀛海:大海。王充《論衡·談天》:“九州之外,更有瀛海。”窮谷:深谷,幽谷。陸機《苦寒行》:“俯入窮谷底,仰陟高山盤。”
【24】 嚴霜:凜冽的霜,濃霜。《楚辭·九辯》:“秋既先戒以白露兮,冬又申之以嚴霜。”四野:四方的原野。《漢書·息夫躬傳》:“四野風起。”壯冰:堅實的冰。庾信《擬詠懷》:“壯冰初開地,盲風正折膠。”九河:泛指黃河。何景明《送李公從地官》:“鄉路春行傍九河,帝京晴望五雲多。”
【25】 青女:傳說中掌管霜雪的女神。《淮南子·天文訓》:“青女乃出,以降霜雪。”高誘註:“青女,天神,青霄玉女,主霜雪也。”戒:命令。滕六:傳說中雪神名。范成大《正月六日風雪大作》:“滕六無端巽二痴。”
【26】 元陰:冬天陰霾之氣。姚鼐《感冬》:“元陰蔽朝日。”彤云:指下雪前密布的濃雲。宋之問《奉和春日玩雪應制》:“北闕彤雲掩曙霞。”
【27】 玉妃:指雪花。韓愈《辛卯年雪》:“白霓先啟塗,從以萬玉妃。”梁孝之園:指兔園。也稱梁園。漢梁孝王劉武所築。為游賞與延賓之所。梁孝,指梁孝王劉武。瑤席:席的美稱。喻雪花。李白《北風行》中有“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台”之句。薊門之山:指燕山。薊門,古地名。在北京城西德勝門外西北隅。
【28】 凜氣:寒氣。梅堯臣《中伏日永叔遺冰》:“凜氣侵人肌。”冽厲:寒冷而猛烈。歸有光《壬戌紀行》:“風極冽厲。”固陰:凝結的寒氣。何景明《進舟賦》:“念固陰之初升兮,撫歲華之漸微。”冱嚴:謂嚴寒。張居正《謝賜貂鼠疏》:“雖值冱嚴之候,尚勤講習之功。”
【29】 貂衣:用貂皮製的衣服。張景松《弄潮兒歌》:“貂衣駿馬珊瑚鞭。”狐裘:用狐皮製的外衣。《詩·秦風·終南》:“君子至止,錦衣狐裘。”
【30】 羆褥:羆皮褥子。錢謙益《病榻消寒雜詠》:“長安九九消寒夜,羆褥丹衣疊幾層。”悽愴:寒冷,嚴寒。王褒《聖主得賢臣頌》:“襲狐裘之暖者,不憂至寒之悽愴。”
【31】 籠爐:取暖用的火爐。《南史·梁南平王偉傳》:“立遊客省,寒暑得宜,冬有籠爐,夏設飲扇,每與賓客游其中。”五夜:即五更。陸倕《新刻漏銘》:“六日不辨,五夜不分。”李善注引衛宏《漢舊儀》:“晝夜漏起,省中用火,中黃門持五夜。五夜者,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也。”王建《和元郎中從八月十二至十五夜玩月》:“仰頭五夜風中立,從未圓時直到圓。”
【32】 攜手同歸:《詩·邶風·北風》中有“惠而好我,攜手同歸”之句。詩:《詩經》的簡稱。喈涼:《詩·邶風·北風》中有“北風其涼”、“北風其喈”之句。
【33】 十里北行:白居易曾作《早朝賀雪寄陳山人》,中有“十里向北行,寒風吹破耳”之句。白:指白居易。
【34】 靈景:指太陽。《宋史·樂志七》:“靈景舒光,飛龍鏇軌。”冷月:指月亮。《紅樓夢》:“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詩魂。”慘澹:謂光線暗淡。
【35】 金烏:古代神話傳說太陽中有三足烏。日車:指神話中太陽所乘的六龍駕的車。李尤《九曲歌》:“年歲晚暮時已斜,安得力士翻日車?”瑤蟾:指傳說中月宮中的蟾蜍。黃滔《寄羅郎中隱》:“瑤蟾若使知人事,仙桂應遭蠹卻根。”桂殿:指月宮。薩都剌《和馬伯庸除南台中丞以詩贈別》:“桂殿且留修月斧。”
【36】 瀚海:泛指沙漠。獵獵:象風聲。鮑照《上潯陽還都道中作》:“鱗鱗夕雲起,獵獵晚風遒。”驚沙:指狂風吹動的沙礫。丘逢甲《春感次許蘊伯大令韻》:“驚沙卷塞朝呼鶻,吹浪空江夜有豚。”
【37】 金河:河名。現名大黑河。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古為北方交通要道,也常在這一帶用兵。柳中庸《征人怨》:“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稜稜:嚴寒貌。王昌齡《大梁途中作》:“郊原欲下雪,天地稜稜寒。”寒威:謂嚴寒的威力。方乾《歲晚言事寄鄉中親友》:“寒威半入龍蛇窟,暖氣全歸草樹根。”徹胸:謂深透入胸。
【38】 啾啾:形容悽厲慘烈的叫聲。《楚辭·九歌·山鬼》:“猿啾啾兮狖夜鳴。”淒唳:謂淒切地鳴叫。蕭蕭:形容馬叫聲。《詩·小雅·車攻》:“蕭蕭馬鳴。”悲鳴:謂淒涼地嘶鳴。酈道元《水經注·河水五》:“山下常有白馬群行,悲鳴則河決,馳走則山崩。”
【39】 引弦:謂拉弓。角弓:以獸角為飾的硬弓。費錫璜《少年行》:“臂上角弓強,腰間劍似霜。”
【40】 披甲:穿上鎧甲。《北史·張定和傳》:“定和不披甲,挺身登山,中流矢而斃。”鐵衣:古代用鐵片製成的戰衣。曹寅《聞恢復長沙誌喜》:“鐵衣包白骨。”
【41】 更深:夜深。杜甫《火》:“更深氣如縷。”鼓作:謂鼓聲響起、興起。征戍:謂遠行屯守邊疆。顏延之《還至梁城作》:“眇默軌路長,憔悴征戍勤。”
【42】 風高:風大。杜甫《湖中送敬十使君適廣陵》:“秋晚岳增翠,風高湖涌波。”月寒:謂月色寒涼。鄉關:猶故鄉。孫萬壽《早發揚州還望鄉邑》:“鄉關不再見,悵望窮此晨。”
【43】 窮滯:困頓。葛洪《抱朴子·名實》:“英逸窮滯,饕餮得志。”坎廩:語出《楚辭·九辯》:“坎廩兮貧士失職而志不平。”《通釋》:“坎,窪下也。廩,積高也。高下不平貌。”後以“坎廩”謂困頓不得志,屢經坎坷。
【44】 廁跡:置身。王若虛《趙州齊參謀新修悟真庵記》:“雖不足與聞玄理,廁跡羽流,而杖履往來,陪君為方外之友,庶無愧焉。”衡門:橫木為門。指簡陋的房屋。《詩·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充腸:猶充飢。《淮南子·齊俗訓》:“含菽飲水以充腸。”藜藿:泛指粗劣的飯菜。曹植《七啟》:“予甘藜藿,未暇此食也。”劉良註:“藜藿,賤菜,布衣之所食。”
【45】 褐衣不完:連粗布衣服也穿不周全。形容生活困苦。《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厭。”衾裯靡周:指被褥床帳等臥具不周全。謂貧窮。
【46】 經世:謂治理國事。葛洪《抱朴子·審舉》:“故披《洪範》而知箕子有經世之器,覽《九術》而見范生懷治國之略。”蹇薄:謂命運不順利。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史十一》:“余運命蹇薄。”
【47】 瓮牖:謂用破瓮制的窗戶。騷屑:象風聲。劉向《九嘆·思古》:“風騷屑以搖木兮。”清漏:清晰的滴漏聲。古代以漏壺滴漏計時。楊慎《齋房春夕》:“隱隱聞清漏,迢迢出建章。”
【48】 凍餒:謂寒冷與飢餓。賈誼《修政語下》:“則民無凍餒矣。”交迫:謂多方面同時逼迫。劉大櫆《金氏節母傳》:“飢餓寒凍,交迫其體。”霜侵:謂白髮逐漸增多。夏完淳《寒泛賦》:“短髮霜侵。”

作者簡介

楊威,當代古文名家,字逸驎,號山澤故人,1985年生,安徽碭山人,中國礦業大學畢業。作品涉及序、賦、論、記、傳、墓志銘等多種古代文體,出版有個人古文作品集《紹熙古澤》。2011年,作品《松江賦》在上海市松江區人民政府、解放日報報業集團、東方網聯合舉辦的《松江賦》全國徵文比賽中,從來自22個省、市、自治區的159篇作品中勝出,榮獲最高獎;同年,作品《長治賦》在長治市委宣傳部、長治市文聯聯合舉辦的《長治賦》全國徵文比賽中,從來自15個省、市、自治區的60篇作品中勝出,榮獲最高獎。楊威以“紹前修之遺軌”為創作宗旨,以“振百代之墜緒”為畢生追求,為文“崇駢儷之靈裁,重詞句之雕析,章法謹嚴,辭藻贍麗,襲屈馬之餘風,播八代之流韻”,被譽為“一時之健筆,復古之表倡”。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