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門燒餅

北門燒餅

北門燒餅,是一個味道美好的生活小吃,製作簡單。 又叫碳爐馬蹄燒餅,出產於東平縣州城鎮北門村。

北門燒餅,又叫碳爐馬蹄燒餅,出產於東平縣州城鎮北門村。北門村過去曾有趙德昌、陳兩家做燒餅,以趙家做的最為有名,後來趙德昌的兩個兒子讀書有成,家裡無人承繼父業,便只剩陳家專營,陳家不斷改進制作技術,燒餅質量越來越好,名聲日益擴大,所以北門燒餅又叫“陳家燒餅”。北門燒餅創製於清朝中期。它選用優質麵粉、芝麻、植物油、糖稀、五香佐料為主要原料,手工製作。做成圓餅後將背面貼在倒扣的鐵鍋內,用木碳文火烤制。這種餅圓形,中間薄,邊沿厚(邊沿厚處一般寬1厘米,厚0.5厘米左右),呈淺碟狀,直徑一般為20厘米左右。外形美觀,光亮微黃,食之鬆脆,香甜可口,食用方便,冷熱皆可,既可做主食,也可做副食,老幼皆宜。成為遠近聞名的美食佳品。
漢時,芝麻從西域傳入中國,稱胡麻,燒餅上著芝麻,亦稱胡餅。東漢靈帝特別喜食。後因趙石虎諱胡,胡麻改為芝麻,胡餅亦改為燒餅。清朝袁枚《隨園食單》中有“燒餅法”曰:“用松子仁、胡桃仁敲碎,加冰糖屑、脂油,和而炙之,以兩面黃為度,面加芝麻扣兒,得奶酥更佳。”北門燒餅正是借鑑了這一古法,保持了香甜兩面黃,外加芝麻這一傳統特色。
北門燒餅製作時,先將麵粉發酵後加鹼,反覆揉透,擀成大薄片。然後將芝麻淘淨、曬乾、炒黃,用擀麵杖擀成細屑,拌花生油少量成酥,撒在大薄片上,捲成圓筒狀,再擀成薄片,再插芝麻屑酥,再擀薄,上面用毛刷蘸糖水刷過,撒上芝麻,使芝麻粘餅上不脫,逐塊貼入烘爐,至餅面發黃,芝麻起香剷出取食,外脆里酥,黃酥油亮,香脆可口。
北門燒餅的製作,要注意這樣幾點:1、和新面。按不同季節加水,冬、春季每50千克麵粉加水25千克,夏、秋季每50千克麵粉加水20千克。2、摻老面。按新十老三的比例,與頭一天發酵的老面和勻。3、揪麵團。根據設計要求,每500克麵粉出6個(或8個、4個)燒餅的數量,揪成麵團(擠子),團內加上油(花椒麵加油)和勻。3、做圓餅:將和的麵團放在手盤內,用手沾水擠壓麵團,隨著手的旋轉,麵團便成了邊沿厚、有花紋、中間薄的圓餅。4、上爐烤。在圓餅表面撒上一層芝麻,用手將圓餅背貼在烤爐的鍋上,用木炭文火烤。烤制燒餅最好選用棗木炭,棗木質香,經過物化反應,烤制的餅有香味。5、出爐:圓餅入爐變色溢香後,用炊帚沾糖稀擦上一層,即可用鍋鏟鏟下出爐。
附:燒餅爐的製作:將一個十印鐵鍋,打掉其邊沿的五分之一,倒扣在一米高的木架上,用土坯做底。鍋的周圍糊以灰土,在鍋口邊沿留出30厘米方口。又,木炭入爐前需燃燒放煙,以確保燒餅色鮮味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