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岙鎮

北岙鎮

北岙鎮位於洞頭縣本島的西北部,自東向西呈長帶狀,以丘陵為主,多岙口,海岸線綿長,通車後距溫州市區約68公里。2001年11月由原雙朴鄉、北沙鄉、三盤鄉和北岙鎮三鄉一鎮撤擴並而成。全鎮陸域面積21.23平方公里(不包括新城圍墾面積),其中城區面積7.5平方公里,轄23個行政村,6個社區,總人口4.76萬,省級中心強鎮。

基本信息

鄉鎮介紹

(圖)北岙鎮北岙鎮大橋

北岙鎮位於洞頭本島西北部,東臨浩瀚的東海,南與東屏鎮接壤,西與倪嶼鄉隔海相望,北對元覺鄉,是洞頭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鎮陸地面積21.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76萬人,下轄4個辦事處,24個行政村,8個居委會。2001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4.02億元,工農業總產值達5.74億元,實現工商各稅905.5萬元,村級集體經濟總量達5.41億元,城鎮居民和漁農民人均收入分別達8603元和3508元。經濟綜合實力位居洞頭縣首位,是洞頭縣的中心強鎮和溫州市二星級文明鎮。

北岙鎮漁農村經濟穩步發展。效益農業發展勢頭良好,加大農業經濟的調整力度,已形成蔬菜生產基地5個,生豬飼養場8個,波爾羊養殖基地1個,形成了以蔬菜、水果林和畜

(圖)北岙鎮北岙鎮

牧業飼養殖等多形式發展的農村效益型經濟結構。2001年農牧業總收入達1.23億元,漁業結構最佳化和漁業產業化不斷推進。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園區為示範,以科技為動力,積極引進新技術、新品種,加大捕撈作業調整,發展灘涂淺海養殖。2001年全鎮擁有鋼質漁輪總數達74艘,全鎮共有灘涂面積5000多畝,淺海面積達2萬畝。全鎮常年養殖品種有縊蟶、泥螺、紫菜、羊棲菜、牡蠣、青蛤、梭子蟹、活海鰻及網箱養殖魚類。已建立起4個市級現代化農業示範園區(雙朴水產養殖綜合園區、三盤網箱養殖示範園區、北沙牡蠣及羊棲菜假根渡夏示範園區)。全鎮蝦塘面積33.5畝,網箱5159隻面積1045.7畝,貝類養殖面積4353畝,藻類養殖面積2544畝,已成為溫州市菜籃子產品的重要生產基地。2001年全鎮實現漁業產值1.16億元。

北岙鎮工業經濟不斷壯大。堅持“實業興鎮”的方針,大力發展實體型企業。依託海洋資源優質,積極發展臨海型工業。加快企業技改投入,重點開發符合海島實際的新產品、新技術,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已建成嶺背工業區,雙朴工業區和楊文工業區正在建設中。2001年,全鎮擁有工業企業277家,其中實體型企業65家,出口創匯企業12家,外貿出口額達2406萬元,實現工業產值3.35億元,形成了以漁粉飼料、水產品加工、電子電器、汽車配件、五金機電、化工等為支柱的門類齊全、結構合理的工業行業格局。

城鎮面貌日益變化,北岙鎮結合洞頭縣政府總體規劃,通過民眾集資、招商引資、財政投資等多渠道緩解基礎設施建資金的瓶頸制度,切實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全社會對交通、通訊等方面不斷加強,全鎮水、電、路、塘、港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大,舊城改造步伐不斷加快,新城開發逐步深入,不斷加大綠化美化力度,全鎮森林覆蓋率達78%,社會主義區域中心強鎮初具規模。

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北岙鎮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教育質量明顯提高,獲市級教育強鎮稱號,全民健身活動深入開展,具有海島特色的城鄉文化日趨繁榮。民眾性精神文明建設蓬勃開展。開展了文明城鎮、文明村、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路等系列創建活動,2001年獲溫州市二星級文明鎮榮譽,文化廣播電視事業網路健全,文化生活豐富多彩,人民民眾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明顯提高。

經濟發展

(圖)北岙鎮北岙鎮

作為濱海型城鎮,北岙鎮兼具豐富的“漁、港、景”等海島海洋資源。北岙鎮上下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建設“海上花園”的奮鬥目標,按照建設現代化濱海中心強鎮的總體部署,突出發展主題,加大改革力度,經濟保持了較快的增長態勢,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2002年至2006年全鎮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7%,增速逐年加快;三次產業占GDP比重調整為9.7:41.4:48.9。2006年,全鎮實現生產總值達5.88億元,同比增長8%;06年村級集體經濟資產達到5779萬元,可用資金達到4000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和漁農民人均9%收入達到11677元和5308元。

農業方面:全鎮耕地面積4136.54畝,以種植豆類、蕃薯等糧食作物和蔬菜類為主。全鎮林業用地13294畝,綠化及水果等經濟林種植為主。北岙鎮重視發展效益農業,不斷調整農業結構,形成了以蔬菜、水果林和畜牧飼養等多形式發展的農業經濟結構。北岙鎮有20畝規模蔬菜生產基地5個,生豬飼養場8個,波爾羊基地1個,專業養雞大戶5戶。

漁業方面: 2002年全鎮養殖面積8616.5畝,其中圍塘養殖1327畝,泥螺養殖749畝,蟶子養殖2043畝,泥蚶養殖170畝,羊棲菜養殖面積609畝,紫菜養殖面積1481.5畝,(插桿養殖新增近500畝,全浮式養殖新增216畝),網箱養殖2424畝(深水網箱養殖892畝),牡蠣養殖375畝,其他47畝。全鎮生產漁船415艘,總噸位9887噸,25693馬力,其中漁輪7對,單拖39艘,拖蝦2艘,173艘。淘汰船齡長船質差的185馬力漁輪4對,並對6艘單拖進行技改。2002年,新增88口1000立方水體以上浮繩式深水網箱,總水體133848立方米。擁有3家工廠化育苗廠(南美白對蝦、河魚屯等)。全年全鎮實現漁業總產值10774.96萬元,同比下降6.9%,其中捕撈產值4852.99萬元,養殖產值5786.01萬元,漁業總產量26780噸,同比下降4.8%,其中捕撈產量21589.9噸,養殖產量5190.9噸。

工業方面:全鎮工業企業483家,其中實體型企業110家,出口創匯企業11家。2002年,總計新增企業29家,其中電子電器企業8家,水產品加工企業7家,建築安裝6家,飼料業2家,工貿2家,其他3家。在這些企業中實體型企業15家。形成了以漁粉飼料、水產品加工、電子電器、汽車配件、五金機電、化工等門類齊全、結構合理的工業行業格局。出口交貨值完成2486.3萬元,2001年同期2230.1萬元,同比增長11.5%。

城鎮建設

(圖)北岙鎮北岙鎮

北岙鎮有市級生態村2個、縣級生態村4個,市級、縣級綠色社區各1個;有13個村(居)獲得省、市、縣級文明村(居)稱號,九廳村還被命名為中國文明創建工作先進單位和中國計生協會先進單位。北岙鎮曾先後獲得了溫州市“雙擁先進單位”、“先進鄉鎮黨委”、浙江省“東海明珠”文化工程、省級教育強鎮、省級體育強鎮、省級衛生縣城、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等榮譽。

北岙鎮立足生態謀發展,因地制宜定思路,省級生態鎮建設初見成效。北岙鎮在基礎設施完善和節點整治上投入金額累計達1940多萬元,完成了入城口亮麗、燕子山坡地復綠、三線整治和康莊道路建設等工程。根據全鎮29個村居的規模大小和區域位置,共配備保潔員52人,增置垃圾箱、桶達3200餘只,設定垃圾歸位點20餘處,確保做到垃圾日清日運。城鎮環境衛生狀況不斷得到改善。

北岙鎮在完善基礎設施的同時還推行無害耕作,結合環境大整治,科學處理露天糞坑,通過多格式處理辦法利用農肥土,解決菜農用肥的問題,全鎮有機肥山總使用量達80%以上。小規模養殖及家庭散養的糞便污水達到資源化無害化處理。

在最佳化人居環境上,該鎮加大了對村居道路及沿線環境、污水和垃圾、農村清潔能源等多方面的整治,硬化村居道路7500多平方米,安裝路燈2250多盞,新建和改造公共衛生廁所20餘座。引導民眾整合休閒散地、拆建地、村前村後、道路邊沿等作為綠化美化用地,各村共砌築大小花壇數百個,綠化種植面積達16000餘m2,改善了民眾的居住環境。半島通車後,該鎮積極配合縣旅遊部門開發生態旅遊,在景區內投入近百萬元資金進行綠化建設,同時在各景點的林區內進行林相改造,確定國家級、省級生態公益林達4002畝。

旅遊資源

(圖)海霞軍事主題公園海霞軍事主題公園

北岙鎮全力最佳化旅遊業發展環境,按時完成三盤星級賓館、東沙休閒中心、遊艇俱樂部、海鮮不夜城等有關工程政策處理工作,確保旅遊項目建設順利推進。完善旅遊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共新增漁(農)家樂5家、休閒漁船8艘、餐飲店、旅遊酒店103家,旅遊綜合服務能力得到進一步增強。同時注重開發與保護相結合,先後投入景區綠化資金近100萬元,積極打造海上花園式生態旅遊

依託望海樓和海霞軍事主題公園兩大景區,北岙鎮挖掘洞頭歷史文化和軍事文化資源,進一步開發旅遊項目。開展了旅遊資源調研,為小朴村至望海樓的游步道、海霞村旅遊商品市場、海中湖、東沙港、媽祖宮、腳桶石、海蜇坊、雙抱岩等旅遊景點和項目的開發做好前期準備。北岙鎮重點培育1-2家水產品加工企業,使其成為旅遊購物定點單位,打響海島旅遊購物特色品牌。

洞頭軍事(紅色)旅遊基地位於北岙鎮海霞村,該村是洞頭先鋒女子民兵連的發祥地,紅色旅遊資源豐富,已有2個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其中有1個為省級國防教育基地、1個為市級國防教育基地)和2個文保單位,2005年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海霞軍事主題公園被評為浙江省青少年“紅色之旅”經典景區。

為了充分發揮“海霞”軍事品牌優勢,洞頭縣政府已投入800多萬元,建成了洞頭縣先鋒女子民兵連紀念館、 “海霞”軍事主題公園一期工程、軍民友誼池(文保單位)、洞頭解放紀念碑(文保單位),頗受遊客青睞。累計接待遊客達20多萬人次,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發展軍事(紅色)旅遊的理想之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