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嶼鄉

霓嶼鄉

霓嶼鄉位於洞頭縣中西部的霓嶼島上,處於甌江的前哨,轄區還包括附近的7個無人島和23個礁,陸域總面積11.5平方公里,鄉政府駐地布袋岙濱海北路2號,全鄉總人口12131人,3211戶,下設10個行政村,有35個自然村。2002年,全鄉實現社會總產值14229萬元,漁農民人均收入2681元。

鄉鎮介紹

(圖)霓嶼鄉霓嶼鄉

霓嶼鄉位於溫州市東南部洞頭列島中部西側,全鄉陸地面積11.5平方公里,全鄉人口12294人,轄10個行政村,設有霓嶼電信支局、霓嶼派出所、洞頭第三人民醫院、霓嶼供銷社、農電站、廣播電視站、霓嶼信用社、霓北中學、霓南義校、錢江國小等單位。

霓嶼鄉位於溫州甌江口外,洞頭縣西側,東至深門大橋與元覺鄉接壤,南瀕大海,西至靈霓海堤與靈崑相連,北隔甌江口水道,鄉名以地處霓嶼島而得。全鄉轄10個行政村32個自然村,轄區包括附近7個無人島和23個礁,陸域面積約11.5公里,鄉所在地距離縣城約15公里,山尖海拔332米,為全縣第二高峰。

全鄉現有人口12230人,總戶數3282戶,總勞力7318人(含年齡外),2006年,全鄉實現社會總產值21097萬元,比上年增長8.4%。漁農民人均收入4233元,比上年增長11.4%。村集體收入298.75萬元,比上年增長11.8%。紫菜養殖是該鄉的主導產業,1998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浙江省紫菜之鄉”。2006年,全鄉紫菜養殖面積11800畝。來料加工有15家,就業人員達500多人。全鄉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生態村、村莊整治、文明衛生村和小康示範村創建工作深入開展。

霓嶼鄉堅持“發展二產、促進一產、帶動三產”的工作思路,突出漁業、農業、工業三大產業體系,加強產業結構調整,建設10000名紫菜苗種基地,5000畝紫菜苗插桿養殖園區和1000畝蟶苗園區,形成萬畝海上牧場養殖格局;加大農業綜合開發力度,堅持“統一規劃,分類指導,連片開發,規模經營”的原則,大力發展畜牧業和種植業,培育畜牧業基地、蔬菜基地、中藥材基地和經濟林種植基地,逐步形成農業綜合開發基地,建立“公司+農戶”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合理開發利用各類資源,積極引進資金、技術和管理人才,創辦工業企業,現有一家溫州星貝海藻食品有限公司,發展紫菜精、深加工,形成全鄉紫菜產、供、銷一條龍經營體系,堅持以改革促發展,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與發展效益農業和漁農村二、三產業有機結合起來,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和發展個體私營經濟有機結合起來,強化資源開發、資產管理、資本經營,多種途徑發展村級集體經濟。

全鄉社會各項事業得到穩步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得到較大改善,隨著溫州(洞頭)半島工程的全面開工,洞頭五島相聯工程的全面開通,霓嶼鄉將與大陸連在一起,將成為溫州洞頭的第一站,將納入洞頭縣的“半小時交通圈”之內,僅二十幾分鐘就能從陸地通達溫州。交通便利,基礎設施逐步得到改善,通信便捷,效能便利通暢,教育布局合理。

經濟發展

(圖)紫菜養殖紫菜養殖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霓嶼鄉的產業結構日趨合理和最佳化。該鄉以紫菜養殖為傳統主導產業,現有6092畝,養殖工藝有傳統式、插桿式、全浮式,同時兼作套養、混養蟶子、蛤、扇貝等養殖品種,產值達3237萬元,已是產業化雛形,形成一道瑰麗的海上農場風光,被市級確定為柴菜養殖“農業示範區”,被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命名為“柴菜之鄉”。捕撈已形成“大高外”生產格局,擁有鋼質大馬力漁輪10對和中繒52隻,產值達7084萬元,成為“海上工廠”的捕撈突擊隊。各商家正瞄準這片熱土,工業企業發展形勢喜人,除十幾家實體型企業外,正在創辦的企業有八家。在爭創名優企業中,溫州星貝海藻食品有限公司獲得農博會優質獎,獲溫州市無公害農產品安全基地論證,使紫菜逐步向深加工、精加工發展,提高柴菜附加值,形成產加銷一體化。霓嶼鄉以典型引路,做好山上文章,發展“兩優一高”農業,種植業和畜牧業發展初具規模。土地開發成了新興產業,現已被縣土地儲備中心徵用3200畝,為房產開發和企業發展提供便利。

紫菜養殖是霓嶼鄉的傳統產業,素有“浙江紫菜之鄉”之稱。霓嶼鄉是洞頭縣主要紫菜養殖基地,但該鄉的紫菜加工方式一直沿襲著傳統的晾曬和簡易烘乾方法,形成了許多“小、散、雜”家庭式的紫菜加工小作坊。洞頭質監局以“十小”行業質量整治與規範和重點產品質量專項整治為契機,認真貫徹落實省質監局的《惟實、創新、破解新農村食品加工小作坊監管難題》精神,努力破解霓嶼紫菜加工小作坊監管難題。積極與霓嶼鄉政府溝通和交流,得到縣領導和鄉政府的重視和大力支持。他們深入霓嶼鄉進行調研、走訪、面對面座談,帶領該縣霓嶼紫菜加工小作坊戶赴蒼南參觀考察等,積極引導加工戶轉變觀念,成立農村專業合作社,以“經濟合作社+加工戶+養殖戶”模式規範紫菜加工。同時,力促現有紫菜加工企業與加工點 “聯姻”,簽訂原料供貨協定,紫菜加工點按企業要求進行環境衛生改造、規範加工工藝和配備加工人員,改變了傳統的晾曬方式,改善了生產加工點衛生環境,使霓嶼紫菜加工無人管到有人管、無組織到有組織、初加工到深加工的轉變,一個健康有序紫菜產業正在發展。

隨著重點工程的不斷推進,霓嶼鄉針對80%的失海失塗養民,採用新型養殖技術、轉移開發新海區、引進多元化海陸養殖品種、發展手工業、培訓工農業技術人員等為轉產轉業積極尋找突破口,始終堅持“走出去”為戰略,加大域外養殖力度。

2006年該鄉在連雲港、寧海、大連開創了“三大養殖基地”,養殖面積1823畝,有養殖蟶子白蝦等品種,從業人員58人,一年人均收入10萬元左右,年產值達52萬元,經濟效益十分可觀。為了加大“走出去”域外養殖的力度,霓嶼鄉黨委政府深入到各域外養殖大戶中,了解掌握域外養殖的成功做法和經驗,從而鼓勵更多的養民們打破傳統觀念,大膽樹立起“走出去”發展域外養殖的新理念,同時還與域外養殖戶們進行了廣泛交流,為支持發展域外養殖以及完善加大扶持政策,提供相關的有利依據。

城鎮建設

(圖)洞頭半島洞頭半島

隨著五島連橋的勝利開通和溫州(洞頭)半島工程的順利動工,霓嶼鄉已成為溫州連線洞頭的橋頭堡,社會經濟發展充滿機遇和挑戰。該鄉旅遊資源豐富,景色旖旎,將建成規模較大功能設備齊全的旅遊休閒基地。布袋岙二期圍墾達3000畝地,將建成繁華的商業區和居民區,融全鄉政治、經濟、文化為一體。充分利用地理特色和優勢,將開發南山、石子岙等別墅群,讓山海美景成為仙居。發揮資源、政策優勢,建成結構合理、布局科學的工業區,積極引進資金、技術人才,加快經濟發展。以效益農業為基礎,建成生態型農業綜合開發基地,形成一體化的綜合型農業山莊。以柴菜養殖為依託,建成柴菜育苗中心和標準化養殖工業區,使養殖形成具有海島特色的海上農場和牧場。同時,各級政府加大交通設施建設,不久將開通鐵路、高速公路、飛機航線,不斷改善水、電、通信等設施。

霓嶼地處洞頭連線溫州必經通道,是溫州通往洞頭的橋頭堡,得天獨厚的區域優勢,帶來了霓嶼良好的發展機遇,該鄉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按照社會主義新漁村建設要求,不斷改善漁農村發展環境,努力展示“橋頭堡”良好形象。

該鄉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二十字”要求,著眼提升區域整體形象,正視漁農村基礎設施明顯滯後於經濟社會發展和漁農民生產生活需要這一實際,突出抓好以基礎設施建設、環境衛生整治為重點的漁農村環境建設,使鄉容村貌和人居環境逐步得到改善。僅2007年,鄉村兩級共投入161.2萬元創建資金,建成石子岙園藝式污水處理池、正岙生態休閒小公園、上社休閒小廣場、下郎至灘頭公路、桐岙健身苑點、南北公路港灣式交通站點等。該鄉順利通過了省級生態鄉考核驗收,桐岙、石子岙、布袋岙、上社、下社也分別順利完成了市級村莊整治合格村、生態村、衛生村和縣級綠色示範村、生態村、衛生村等各項創建任務,為展示“橋頭堡”良好形象奠定了基礎。

霓嶼鄉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紮實開展社會主義新漁村建設,推進連線成片村莊整治建設。工作中,該鄉積極以市、縣重點工程建設為契機,整合資源,集中抓好村莊規劃編制、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衛生整治方面的工作。村莊規劃是社會主義新漁村建設的龍頭,該鄉堅持規劃先行原則,緊密銜接縣總體規劃和市甌江口開發建設總指揮部關於霓嶼的發展規劃,以村為單位,進一步細化村莊整治建設規劃,啟動村莊連線成片整治規劃、霓嶼控制性詳細規劃、布袋岙一期移民安置點規劃編制等,積極配合做好桐岙至霓北中學景觀工程建設,委託編制布袋岙村口景觀工程、街景美化工程的設計方案,為全面推進現代化濱海城鎮建設奠定基礎。

基礎設施

(圖)休閒廣場休閒廣場

基礎設施建設是社會主義新漁村建設的重要內容。霓嶼鄉繼續大力做好霓嶼北片促淤工程、洞頭(溫州)大陸引供水工程、77省道延伸段工程、布袋岙二期圍墾工程等政策處理,加強百步信水庫引供水工程建設監管,並著手配套建設工程所涉及4個村的村莊接線供水管網,努力依託工程建設項目的順利推進,全面提高區域內大型基礎設施配套和公共服務設施共享性,讓漁農民民眾在發展中得實惠。統籌新漁村示範村建設、生態村、村莊整治、衛生村、綠色示範村等各類創建資源,鞏固提升省級生態鄉創建成果,加強與民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水、電、路、碼頭、垃圾污水處理設施等方面的建設,認真做好布袋岙五級客運站、上社村農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示範點建設、石子岙農戶衛生廁所改造、實施正岙中心街改造、郎等軍用公路硬化及周邊環境整治,建設長坑壟田岙碼頭連線公路。

在抓好村莊規劃編制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該鄉把環境衛生整治工作作為改善漁農村環境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來抓。積極開展“清潔城鄉保障健康,進一步深化愛國衛生運動”系列活動,突出對全鄉十個村的30條背街小巷、100餘處衛生死角、2000餘米綠化帶、70餘處雜物堆放點進行衛生大整治,對紫菜毛竹、違章搭建點、沿線農副產品銷售臨時攤點等進行規範整治。健全落實漁農村衛生保潔長效機制,配好村莊管理、保潔、治安等人員,落實監督措施,對村莊綠化、保潔、排污等事項在村規民約中加以規範,還著手啟動村莊衛生保潔市場化運作方案編制,籌建垃圾清運公司,實行漁村環境衛生市場化管理,強化漁農村環境監管。

2007年,霓嶼鄉通過省級生態鄉考核驗收;桐岙村通過市級村莊整治考核驗收;上社村通過“綠色示範村”考核驗收;布袋岙村石子岙村、下社村通過市衛生村創建考核驗收。鄉村兩級共投入161.2萬元,建成布袋岙、石子岙、下社3個污水處理池;南北港灣式交通站點、正岙生態休閒廣場、上社休閒廣場、桐岙健身苑點等基礎設施,並開工建設百步信引供水工程。2007年,栽種苗木81800株,完成正岙村入口處、布袋岙村街道兩旁的綠化亮化工作,以及進行各村庭院的綠化美化建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