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岙鎮

麗岙鎮

麗岙鎮地處溫州市區南端,東鄰仙岩鎮,北接南白象街道、茶山街道,西面與瑞安市桐浦、潘岱、甌海區潘橋交界,新舊104國道貫穿南北,距離溫州機場35公里、火車站10公里,鎮域面積34.7平方公里。麗岙交通十分便利,人居環境優美,地理位置得天獨厚。

基本信息

簡介

麗岙鎮 麗岙鎮

麗岙鎮原隸屬瑞安市,鎮北、西、南三面依山,東面系古海塗沖積的水網平原,境內有三大溪流自西向東匯入溫瑞塘河,其中以紫溪最長,遙遠5公里,沿溪茂林修竹,清麗幽雅,故素稱麗吞。元、明間麗塘村曾設溫瑞驛道鋪舍,有宋朝古井為市級文保單位。麗岙鎮明嘉靖時屬帆游鄉一都,二都,清光緒間屬羅陽鎮;民國20年至23年(1931—1934)析置麗吞、梓霞兩鄉;35年至37年,屬梓霞鄉。1949年屬梓岙鄉,1950年8月析置麗岙鄉,1958年稱麗番管理區,1961年為麗岙人民公社,1984年復置麗吞鄉,1985年撤鄉建鎮,1992年原榨吞鄉北部併入。2001年,經區域調整劃歸溫州市甌海區,下轄21個行政村。2005年底,有常住人口1.8萬人,外來流動人員1.5萬人,海外僑胞超過2.3萬人(歸僑僑眷1.2萬人),實現生產總值17.4億元,財政稅收6223萬元,年人均收入9879元,2005年躋身全國“千強小城鎮”之列。跨入新世紀,特別是劃歸溫州市城區後的幾年,麗岙迎來了嶄新的發展階段,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2011年撤銷鎮建制,在原行政區域內設立街道辦事處。調整後,麗岙街道面積34.7平方千米,總人口22060人。

經濟發展

積極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麗岙花卉蜚聲海內外,素有“花木之鄉”的美稱,年交易額上億元,2005年被譽為“浙江省十大特色花卉強鎮”。麗岙擁有常年蔬菜生產基地,每年為溫州市區輸送蔬菜4300萬公斤,是溫州市“十佳放心農產品基地”。

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作為主導產業的工業,現已形成以汽摩配、服裝、皮革為主的工業生產體系,擁有規模企業(產值500萬以上)26家,其中省、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火炬計畫企業5家,有22家企業通過國家各類認證,有多項產品新科技填補了國內空白。

麗岙鎮 麗岙鎮

優先發展第三產業。各類商業服務網點遍布全鎮,房地產業作為一支生力軍正在崛起。2005年,全鎮96家外資企業實現外貿出口交貨值2.814億元,自2002年來年均增長61.57%。2005年,全鎮各銀行人均儲蓄餘額達13.11萬元,社會秩序井然,人民安居樂業。

城鎮面貌日新月異。麗岙中路北段花卉園林景觀、中段繁華商貿街、南段田園風光的模式正在形成。五社康莊大道、茶堂西街、林山路、永豐路及帆游路等多條道路縱橫交錯,形成了四通八達的村間道路網路。塘河支流(麗岙母親河)—紫溪坑治理已將近竣工,城鎮防洪抗旱功能進一步增強,麗岙的人居環境不斷得以淨化美化。

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全鎮現有幼稚園2所,國小5所,國中1所,省級重點高中1所(任岩松中學),溫州忠義學校也即將落戶麗岙。民眾文體活動蓬勃開展,健身苑點星羅棋布。

2008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7.92億元,同比下降3.3%。經濟規模化進一步顯著,28家規模企業總產值達15.63億,占工業總產值的87.2%。大力開展“政企聯動、攻堅克難”企業服務年活動,切實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全力打造麗岙商會,積極開展企業信息交流與對外協作。積極推動科技強工和品牌建設,創建高新技術企業3家,新增5個企業商標。節能降耗工作取得實效,萬元生產總值能耗由2007年的0.1184噸降低到0.1080噸標準煤,下降8.78%,達到區下達的指標任務。著力提高效益農業生產水平,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75億元,同比增長9.2%,其中花卉產值6300萬元,蔬菜產值6705萬元,兩者產值占農業總產值74.5%。花卉產業化邁上新台階,建立花卉合作協會,註冊麗岙花卉集體商標,成功舉辦首屆迎春花展。蔬菜基地進一步鞏固,標準化、綠色化、無公害生產不斷完善。著力培育三產發展勢頭,全年實現第三產業總產值4.94億元,同比增長10.1%,社會消費零售總額2.72億元,同比增長4.6%。集鎮區商業氛圍日漸濃厚,餐飲、金融業發展加快,休閒旅遊嶄露頭角。

(二)城鎮建設取得新進展。全力推進一批基礎項目建設,完成自來水管通鎮進村二期工程,鋪設管道2.2公里,南片10個村接入市政管網,下呈農貿市場改造提升完成圖紙設計送審,臨時安置菜場投入使用,任岩松中學遷建工程順利實現進場施工,啟動配套建設項目,完成平衡用地項目前期工作,完成泊岙老人公寓建設前期工作。城鎮整治力度不斷加大,基本完成北片段預告場門面整治,下呈、姜宅街景立面改造成效顯著,積極打造廣告宣傳一條街,統一製作安裝燈箱153個,取締廢品收購站13個,加快農村路網建設,改建楊宅底楊路、上陳路、芙蓉尖山路、姜宅西湖路等一批農村道路。生態治理成效顯著,順利通過市級生態鎮驗收,紮實推進溫瑞塘河綜合整治,清理垃圾1.95萬噸,完成河道清障11萬立方米,拆除各類違章建築1.68萬平方米,聘任專職環衛工人35人,添置垃圾桶350個,建成集鎮區、河頭兩個生活污水處理池,開展畜禽養殖業污染治理,違章養殖棚整治取得初步成效。大力推進溪坑綜合治理,紫溪茶堂段、下呈河濱路、洪殿河河頭段、後中段治理改造工程成效明顯,綜合推進河岸駁坎、道路硬化、污染治理、環境美化、房屋拆遷,實現村莊連片整治。

(三)社會管理基礎進一步夯實。不斷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健全村級治安巡查隊伍,安裝治安監控視頻探頭91支。流動人口綜合服務管理水平顯著提高,外口協管隊伍不斷健全,流口登記率達到100%。狠抓公共安全管理,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大檢查培訓力度,大力開展消防安全整治,全面排查居住出租房2885戶,發放整改通知書2288份,全年無重大安全生產事故和重大消防事故發生。切實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努力創建食品安全示範鎮。高度重視信訪工作,積極化解不穩定因素,接訪辦結民眾來信來訪4起,全面落實奧運期間維穩工作,健全鎮村兩級調解制度,無越級上訪事件發生。加大勞動執法監察力度,妥善處置一批勞資糾紛事件,為企業職工追回工資22.7萬元。深化禁毒專項工作,積極創建“無毒村”。民主法治建設步伐加快,村級換屆工作平穩順利完成,紮實開展普法宣傳,落實基層政治民主。應急管理機制不斷完善,森林消防、動物防疫、防汛抗台、民間划龍舟管理等工作得以不斷加強。

(四)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進一步強化計畫生育工作服務質量,深入開展“和諧計生建設年”活動,計畫生育率90%,當年社會撫養費徵收率88.3%,往年45.65%,長效節育率79.23%。狠抓精神文明建設,廣泛開展文明創建活動。重視文化陣地建設,建成村級文化活動室12個,建成鄭馨革命烈士紀念館,出版發行《鄭馨紀念文集》。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忠義學校一期工程基本建成,僑民大街華僑中學路段前期工作順利完成,茶堂國小翻修問題得到解決。鞏固省級體育強鎮成果,建成省級體育小康村3個。

工業概況

麗岙鎮為溫州市著名僑鄉,現有旅居法、荷、德、葡、比、巴西、美國、義大利等國華僑及香港居民5000多人(在冊)。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鎮委、鎮府認真落實華僑政策,調動華僑和僑眷支持家鄉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近年許多僑眷還與當地民眾共同集資創辦股份企業和家庭企業;全鎮現有鎮、村企業917多家,主要產品:工藝繡品、機車、汽車配件、電器配件,紡織品、緊固件等,並建有5個專業市場,1996年工業產值5.6億元。

文化與建設

麗岙鎮 麗岙鎮

80年代後,任岩松、林昌橫等著名僑領捐資興建省重點中學141——任岩松中學和林昌橫電影院(已經關閉)、大會堂、敬老院、自來水廠等;捐資鋪設混凝土道路37條,總長11277米,大小橋樑7座,並為麗喬醫院添置先進醫療設備。麗岙鎮共有道路45.5公里,其中高級、次高級道路16.37公里;橋樑25座,排水管道3公里,日產6000噸自來水廠1座;供水管道102公里,自來水普及率95%;液化石油氣普及率99%;郵電支局1處,開通程控電話;35乾伏變電所1座;園林綠地面積3.95萬平方米;衛生院1座。住宅建築面積94萬平方米,l04國道南北貫穿全鎮,溫瑞塘河支河自鎮東與塘河幹線相接,溫州市11、18、19、39路公共車,瑞安市8路公共車均以麗吞為終點站或在此設停靠站,交通便利。

學校:任宅國小(已經關閉),楊宅國小(已經拆除),葉宅國小,茶堂國小,溫州忠義外國語學校,

目前在建:甌海麗岙鎮高教基地(溫州肯恩大學 這是我國創建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第2所中美合作大學。),溫州高鐵麗岙終點站。

旅遊概況

楊挺一墓

楊宅村北約100米的芙蓉山南坡,繁盛的林木之間坐落著這個宋朝的墳墓。墓呈圈椅式,由墓室和拜壇組成。後壁中央嵌有青石墓碑。據悉,南宋末年,淳右間司戶楊挺一為元兵逼迫遷至麗岙,為楊氏始遷族。

南宋薛良朋墓

位於瑞安塘下麗岙鎮霞嵊村眾山山北。原建於南宋淳熙間。因年久失修僅剩墓室和墓道兩旁翁仲,馬、虎、羊等五對石像生。曾出土陳傅良撰《薛良朋壙志》一方,今嵌在莘塍薛里國小內。1989年,薛氏後裔集資按原貌修復,並在後圍牆中央嵌立"宋吏部尚書薛公良朋暨章夫人之墓"碑和在墓室前立"薛氏傳略"碑各一方。

洞橋

麗岙鎮 麗岙鎮

洞橋建於清朝道光五年,位於麗岙鎮楊宅村西紫溪上,長約8.4米,寬約2.8米,為石砌單跨半圓拱橋。橋拱下部花崗岩條石分層順丁壘砌,上部由花崗岩條石聯法壘砌。

洞橋現存較完整,並於2007年在洞橋南側加砌了約3米寬的橋身,將原來壓石外移。原來橋面石用水泥覆面,原橋身結構未有大的改動。橋身加寬工作由楊宅村張業興、張業弟兩兄弟促成。今年77歲的張業興和63歲的張業弟兄弟本是石匠,他們參與修橋,不但分文未取,還各自捐獻1萬元,帶動很多人義務參加勞動和捐獻。他們所加砌的橋身幾乎和原橋身差不多,使橋變得更寬,更容易通過。

歷史名人

人物簡介 

許景衡,(1072-1128),字少伊,浙江瑞安人,出生在今麗岙鎮白門村,死後謚“忠簡”,著有《橫塘集》,人稱橫塘先生。歷任宋徽宗、欽宗、高宗三朝大臣。居官清廉,剛強忠直,雖然厄於權幸,屢起屢躓,但與佞臣權好的鬥爭,始終沒有屈服過。後人敬仰他的高風亮節,曾建祠紀念他。至今,在瑞安城內的西峴山上,尚有“四賢祠”,就是紀念他與陳傅良、高明、卓敬的。

人物生平

麗岙鎮 麗岙鎮

許景衡於元佑九年(1094)中進士,曾任浙江黃岩尉、河北樂壽尉和河間知府。徽宗宣和六年內召,任監察御史,升殿中侍御史。當時工黼、蔡信等受徽宗寵信,把持朝政,禍國殃民。許景衡不顧個人得失,多次上書陳述意見,反對王黼專權。聞有任用童貴為河北宣撫使之議,即上書彈劾其“貪謬不用者數十事”申說萬萬不能任用。

宣和年間,北宋王朝在鎮壓方臘起義時,因各地遭軍隊的騷擾和破壞,使江浙郡縣戶籍減少一半,而茶鹽稅收卻不減於往昔,“花石綱”運輸的勞役有增無減,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許景衡上書要求朝廷減免江浙路茶鹽稅,停止“花石綱”運輸勞役,因而為王黼等所忌妒,藉故中傷,將他排擠出京。欽宗即位,被召還京,任大常少卿,升中書舍人。不久,因不順從權貴的意見,又丟掉官職。

麗岙鎮 麗岙鎮

高宗渡江,在商丘即位後幾天,召許景衡拜為御史中丞。當時高宗任用黃潛善、汪伯彥為相,黃汪及其追隨著,企圖罷解東京(開封)留守宗澤的兵權,取而代之、因而羅織種種罪名,進行攻擊。許景衡與宗澤無一面之交,卻不避危害,毅然上書為他辯白。說家澤雖有小短,但赤心為國,且開封是宗廟、社稷所在地,今若罷去完澤的職位,派別的人來當留守,不知在將領中,有誰能比宗澤更有威名和能力?高宗閱後大悟,遂息此議。許景衡不久亦開任尚書右丞,參與軍國朝政大計。因他力主抗金,更被黃潛善、汪伯彥所嫉恨。高宗即位之初,關於建都地點問題,曾有一番爭論。李綱提出建都南陽,宗澤提出還都開封,許景衡則認為南陽無險阻,且漕運不通。而開封三鎮尚未收復,王面受敵,皇帝不宜居此危險之地,不若都建康(今南京),有長江天險可據。不久,李綱因黃潛善等人的排斥,去相位而外任,南陽之儀也就無人再提了。後高宗移駕楊州,信網諜報金人攻汜水,倉促間高宗密詔還都開封(按:後高宗並未還都),許景衡不知此事,又奏請定計渡江建都建康。黃潛善等遂借渡江之議,羅織罪名,罷黜許景衡,提舉杭州靈霄官。許景衡為此憂憤成疾,病死在京口(今鎮江)南下路上,卒年五十七歲。後高宗追想往事,說:我自即位以來,執政忠直,通事敢言的,惟有景衡一人。於是詔賜他的家屬溫州官舍一區。

歷史評價

許景衡學識淵博,淹通古今,與周行已等稱“元豐太學永嘉九先生”。所著《橫塘集》現存二十卷,清孫詒讓在《永嘉叢書·橫塘集·後跋》中評曰:“元豐九先生推忠簡獨後卒,名德亦最顯。厥後永嘉學者,後先輩出,多於忠簡為後進,或奉手受業其門。靖康、建炎之際,永嘉之學幾墜而復振,於忠簡誠有賴哉”!文“坦白光明,粹然一出於正”,其詩“吐音清拔,不露伉厲之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