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

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

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是我國最早從事微生物學、免疫學研究和防疫製品生產的單位,該所不僅是開拓重要研究項目及首先開發成功並推廣使用重要防疫製品的單位,而且是中國早期研究抗菌素的單位。。隨著現代生物高新技術的發展,已是我國現代生物技術產品的重要開發基地。

簡介

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
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創立於1919年,其前身是北洋政府中央防疫處,地址在天壇內西南隅神樂署故址。它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衛生防疫和血清疫苗研究與生產的專門機構,先後研製生產了中國最早的牛痘霍亂、傷寒、狂犬病疫苗及白喉抗毒素等15種製品;分離出中國第一株青黴素菌種,實現了中國生物製品零的突破。
新中國成立後,北京所和共和國一道壯大、發展。湯飛凡等人在國際上首次分離出沙眼衣原體,獲得國際沙眼組織頒發的金質獎章,是世界上發現重要病原體的第一個中國人,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獲此殊榮的中國人;趙鎧組織研發成功雞胚細胞培養取代了動物接種製備痘苗,為控制天花以至消滅天花做出了突出貢獻;冷凍乾燥技術、病毒性疫苗的細胞培養技術、單採血漿技術及生物製品檢定的生化技術等多項技術,以及血源性B肝疫苗風疹疫苗、乙腦滅活疫苗等多種疫苗都是首先在北京所誕生。與此同時,北京所與國際衛生組織及各國相關研究所的聯繫合作日益加強,北京所的英文簡稱“NVSI”(NationalVaccineandSerumInstitute)在國際上享有盛譽。
1998年,北京所將優質資產重組,以募集方式成立天壇生物,1998年6月16日上海證交會股票上市發行。天壇生物上市十餘年來堅持傳承、創新、發展,在新的體制、新的運營模式下穩步發展,取得了驕人的業績。天壇上市之後,北京所逐步把工作重點轉移到以科研為主的軌道上來,加大科研投入,改善科研條件,科研管理機制逐步同市場經濟接軌,科研人才的培養、引進和課題項目的進展成為全所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這十多年裡,先後研製成功VERO細胞乙腦滅活疫苗、麻風二聯、麻腮風三聯疫苗等,為天壇生物注入了新的發展活力。
2005年,在國家發改委和北京市的支持下,在中生集團直接參與下,北京所與天壇生物、國家CDC病毒所聯合組建了“新型疫苗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微谷生物醫藥有限公司)。主要從事研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型疫苗,重點建立基因重組技術、哺乳動物細胞大規模培養技術、聯合疫苗、結合疫苗技術、DNA及多肽合成技術、人源化單抗技術等生物製品研發的關鍵性技術平台。
今天的北京所、疫苗中心正在逐步形成多學科、多項目、自主研發與合作研發相結合、中遠期課題相結合的研究開發體系。一個更加科學化、現代化、產業化的生物技術平台正在形成,擁有先進技術和蓬勃鬥志的科研力量蓄勢待發!

研究成果

已故湯飛凡教授首先在世界上分離成功沙眼衣原體,獲“國際沙眼組織”金質獎;中國首先研製成功的血源性B型肝炎疫苗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另有60多項科研成果先後獲得國家、衛生部等部門授予的各種獎勵。隨著現代生物高新技術的發展,該所在發揮傳統生物技術優勢的同時,將在基因工程、細胞工程、分子生物學等領域實現重點發展,建成我國現代生物技術產品的重要開發基地。
衛生部291-1.jpg(10723bytes)該所與許多國內外研究所、實驗室以及世界衛生組織保持密切聯繫。國際上一些著名學者和世界衛生組織官員多次來所參觀、訪問,1978年以來已達600人次;該所科技人員、專家200人次被陸續派往國外進修、考察或出席國際性會議。陳正仁、章以浩、蘇萬年等專家先後擔任全球擴大免疫規劃顧問小組成員。

合作

國家計畫免疫技術諮詢委員會秘書處、中國丹麥兩國合辦的中丹醫學生物學研究生培訓中心、《中華微生物與免疫學》雜誌編輯部、中華預防醫學會生物製品分會均設在所內,在高能技術人員培訓、計畫免疫技術指導、學術交流諮詢、技術轉讓等方面服務全國,面向世界。衛生部291-2.jpg(12523bytes)

其他

該所生產各種防疫製品、血液製品和診斷用品,在預防、控制以致消減傳染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延長人民壽命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該所位於朝陽三間房,環境優美,南倚百里長安街的建國路,北靠朝陽路,可直達市中心,交通便利,通訊條件良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