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築大學

北京建築大學

北京建築大學(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是北京市屬高校中唯一的建築類高等學校,以工為主,工、管、理、法、藝等學科相互支撐、協調發展的北京市屬大學。肇始於1936年的北平市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土木工程科,歷經高工建專、中專和大學三個發展階段。1982年被確定為國家首批學士學位授予高校。1986年獲準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2011年被確定為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實施高校。2012年,獲批服務國家特殊需求人才博士學位培養項目,2013年4月獲教育部批准更名為北京建築大學。學校分為西城和大興兩個校區。截至2014年4月,該校設有11個二級學院和3個基礎教學單位,34個本科專業;有1個服務國家特殊需求人才博士點,1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有4個專業學位授權類別和6個工程專業學位授權領域。專任教師696名,全日制在校生8562人,其中本科生7283人,碩士研究生1212人,留學生67人。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北京建築大學肇始於1936年的北平市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土木工程科,解放初期為北京工業學校土木科,1952年為北京建築專科學校(時任北京市副市長、著名歷史學家吳晗兼任校長)。1953年更名為北京市土木建築工程學校,1958年升辦大學,更名為北京建築工程學院,1961年又恢復中專,更名為北京建築工程學校。1977年經國務院批准升格為本科院校,更名為北京建築工程學院。1981年開始招收並培養碩士研究生。1982年被確定為國家首批學士學位授予高校,1986年獲準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1999年通過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價。2002年被北京市教委確定為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人才培養基地。2006年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2011年被確定為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實施高校。2012年“建築遺產保護理論與技術”獲批服務國家特殊需求人才博士學位培養項目。2013年4月獲教育部批准更名為北京建築大學

學術科研

學術科研

2009年至2014年4月,該校共有在研各類科研項目1900餘項,其中國家863、國家科技支撐等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377餘項;獲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勵56項,其中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科技發明獎共8項,2010、2011、2012連續三年以第一主持單位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3年完成科技服務經費突破2.6億元,連續7年過億。2008年至2012年,該校教師發表SCI、SSCI(CSSCI)、EI、ISTP、ISSHP檢索論文1089篇。
國家級科技獎項(截至2010年)
獲獎項目名稱 完成人 獎勵名稱
特大異型工程精密測量與重構技術研究及套用 王晏民 2010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我國北方幾種典型退化森林的恢復技術研究與示範 宋國華 2010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衝擊爆炸作用下重要目標毀傷效應及防護技術研究 戚承志 2008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礦井(隧道)複雜地質構造探測裝備與方法研究 王懷秀 2008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深地下****建設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 戚承志 2011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固體廢棄物循環利用新技術及其在公路工程中的套用 徐世法 2011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大型礦山排土場安全控制關鍵技術 鄭文堂 2011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平台建設

截至2014年4月,該校共有北京建築文化研究基地、北京市應對氣候變化研究及人才培養基地、北京建築工程學院-浙江勤業建工集團有限公司技術研發中心等15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社科基地和大學科技園項目。該校被確定為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股權激勵改革工作首批試點的2所高校之一。設立土木工程套用技術研究所、交通工程研究所、建築歷史與文化研究所、經濟管理與人居環境研究所、城市研究所、工程法律研究所、精密測量與重構研究所、攝影測量研究所、移動測量與城市管理研究所、城市測量研究所、地理信息系統研究所、房地產法律研究所等28個研究所。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城市雨水系統與水環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代表性建築與古建築資料庫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重點實驗室:現代城市測繪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重點實驗室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綠色建築與節能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北京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工程結構與新材料北京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建築安全監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北京市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截至2014年2月25日,北京建築大學圖書館館藏中、外文圖書139萬冊(含建築學院、文法學院、經管學院的資料室藏書10萬多冊,大興分館藏書25萬冊,本部圖書館55萬冊,中國建築圖書館40萬冊),生均達到159冊;期刊1435種(本部1109種,大興分館326種),報紙60種,資料(技術標準規範、工程標準圖等)上百種,資料庫40個(其中中文25個,外文10個,自建庫3個,自建網路資源平台2個),電子圖書30萬種(連網路非本地共有121萬種)。館藏圖書中75%為理工類圖書,60%為建築類圖書。該校圖書館積累了一批珍貴的,有價值的建築類文獻,包括中文60%、外文40%,著名古籍文獻和原版文獻約4000冊。《中國營造學社彙刊》30種,我館有28種;《埃及的穆斯林建築》1951年版全球550部,該校圖書館有第299、426、516冊三部;英文原版瑞典喜仁龍著《北京的城牆和城門》1924年版全球800冊,該校圖書館收藏第241冊。從清乾隆京城全圖到各種老北京地圖均有收藏,並建立了數位化的《北京地圖》特色資源包。該校圖書館先後與北京地區高校圖書館文獻資源保障體系(BALIS)、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ALIS)、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NSTL)簽訂了原文傳遞和館際互借協定,實現了北京地區高校間的文獻資源共享。學術刊物《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學報》是由北京市教委主管,北京建築工程學院主辦的科技類學術期刊,1985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准正式創刊並向國內外公開發行。國際標準大16開本,季刊。是以基礎理論、套用科學和工程技術為主的綜合性學術刊物,主要反映國內外城市建設領域的重要科研成果。主要欄目有:建築設計與城市規劃、土木工程、交通工程、供熱工程、給排水工程、環境工程、建築機械、電氣工程與自動化、測繪工程、計算機科學、基礎理論與研究及管理科學等。《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學報》是《中國期刊網》暨《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全文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數據來源期刊;《萬方數據——數位化期刊群》全文上網期刊;《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中國科技期刊資料庫》收錄期刊。

辦學條件

師資力量

截至2014年4月,該校共有專任教師696名。專任教師中具有研究生學位的教師603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300人,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教師380人,其中正教授104人。兩院院士李德仁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圭白教授和一批國內外有影響的教授、專家和政府高層管理人員與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受聘為學院兼職和客座教授。擁有長江學者1人,科技北京百名領軍人才1人,長城學者1人,教育部、住建部專業指導和評估委員會委員9人,兼職博士生導師2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6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市級人選、省部級優秀教師、教學名師、優秀青年知識分子、留學人員創新創業特別貢獻獎獲得者、高層次人才、學術創新人才、科技新星、青年拔尖人才37名,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學術創新團隊、管理創新團隊25個。

院系設定

截至2014年4月,該校設有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經濟與管理工程學院、測繪與城市空間信息學院、機電與汽車工程學院、文法學院、理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國際教育學院、計算機教學與網路信息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部和體育部等11個二級學院和3個基礎教學單位。

學科建設

截至2014年4月,該校擁有1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涵蓋55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點,有4個專業學位授權類別點和6個工程專業學位授權領域點。擁有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3個,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2個。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建築學、土木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管理科學與工程、城市規劃與設計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建築學、土木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交通運輸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數學、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設計學
第三輪全國高校學科評估學校參評學科排名
學科名稱 排名 學科名稱 排名 學科名稱 排名
建築學 9 測繪科學與技術 9 風景園林學 15
城鄉規劃學 12 土木工程 31 管理科學與工程 70

教學建設

北京建築大學北京建築大學
截至2014年4月,該校在2004年和2008年兩屆北京市教學成果獎評選中,學校共獲得教學成果獎11項,超過北京市屬高校平均水平,其中“工業設計專業《產品設計原理(二)》及其協同課程的教學研究”、“高等數學網上輔導與自測系統的研製與實踐”、“建築學專業套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和實踐”和“建築電氣與智慧型化人才培養教學體系的研究與建設”等4項為教學成果一等獎。校外實習基地“北京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和“中國新興建設開發總公司”被評為為北京市級校外人才培養基地建設單位。建成有102個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2009年至2014年4月,該校學生在全國和首都高校“挑戰杯”等科技文化活動中,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336項。國家級特色專業(3個):建築學、土木工程、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北京市特色專業(7個):建築學、土木工程、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給水排水工程、工程管理、測繪工程、自動化北京市精品課程(7門):建築給水排水工程、高等數學、機械原理、大學物理、電子與電子技術、工程測量、建築構造北京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建築環境與模擬實驗教學中心、建築電氣與智慧型化實驗教學中心、水環境實驗示範中心2011-2012年度住建部下發《關於公布高等學校土建學科建築學、城市規劃、土木工程、給水排水工程、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工程管理等六個專業教育評估結論的公告》(土建專業評估公告[2012]第1號):建築學專業本科(五年制)和碩士研究生教育評估均取得A級,建築學專業評估取得本科、碩士合格有效期均為7年的優異成績;2013年城市規劃專業評估本科、碩士合格有效期均為6年。建築學、城市規劃、土木工程、給水排水工程、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工程管理六個專業全部通過住建部專業教育評估。工程管理專業一次性通過建設部的優秀評估,排名全國第19名

文化傳統

校徽校徽
校徽設計方案以紫色(RGB136.0.196)為設計基色,標誌為正圓形,沉穩寬厚。以校園特色建築為主體設計元素。素材源於該校老校區建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被列為北京優秀近現代建築的實驗5號樓,輔以1936年標記,構成核心圖案,展現出母校的悠久歷史、建築文化和辦學特色。主體圖案為簡潔而不失細節的建築立面圖像,其突破內環的橫展布局穩重大方,整體上疏朗而細膩,突顯的門廊台階有著登堂入室之感,體現了該校師生的精神追求。校名採用了上英文、下中文的布局,英文採用國內外大學常用的Times New Roman字型,中文為歐陽中石先生書寫的校名。外圍輔助圖案,其內環部分為抽取的中國傳統建築細部紋樣,再環以校名文字和剛勁外環,頗具裝飾感。

校園環境

學校主校區占地12.3公頃,總建築面積為20.2萬平方米,為解決辦學空間不足的問題,學校主動採取利用社會資源合作辦學方式,先後建設了西城校區和大興校區。北京建築大學大興校區位於黃村衛星城蘆城高教園區,南臨清源西路,北至清源北路,西距蘆求路250米,東臨西永路。該地地勢平坦,交通方便,距黃村鎮中心3公里,距南五環約4公里,距京開高速約4公里,距捷運大興線清源路站1.5公里。該地塊西側與蘆城工業開發區、南側與市第三體校隔路相望。在新校區的東南方向500米是近6000畝大興濱河森林公園。截至2011年9月,大興校區占地50.1萬平方米,校區建設採取統籌規劃、分布實施的原則,一期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目前已全部建成一期工程16.4萬平米已竣工啟用,二期14萬平方米開始動工建設。在已經建設完成的一期建築中,基礎教學樓東西長達120餘米,是北京公共教學建築跨度最長的單體之一,學術報告廳採取仿鳥巢的設計,將奧運元素引入學院,體現首都特色,也為學院教育教學提供了新的樣本。經管環能學院組團、金工電子實訓中心、學生宿舍區等單體或組團也各具特色。

知名校友

該校畢業生參與了北京各項重大城市建設工程,校友中湧現出了被稱為“當代魯班”的李瑞環,核工業基地建設的奠基人趙宏、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在明、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劉桂生、沈小克、張宇、羅玲、胡越、包琦瑋、高士國,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中國建築師馬岩松等一大批優秀人才。畢業生質量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近五年來,畢業生全員就業率超過95%。李瑞環1964年畢業於工業與民用建築專業,第八屆、第九屆全國政協主席;中共第十二屆、十三屆、十四屆、十五屆中央委員,十三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十三屆四中全會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十四屆、十五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石秀詩1964年畢業於院矽酸鹽工藝系玻璃陶瓷工藝專業,中共十六大代表,中共第十六屆中央委員,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曾任國務院副秘書長、機關黨組成員;中共貴州省委副書記、副省長、代省長、省政府黨組書記;第十一屆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委員,現任中國重汽獨立董事,兼任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會長。霍達1967年建機專業畢業,著名作家。第七屆、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十屆全國政協常委。趙宏 1951年畢業於土木工程專業,原核工業部副部長。徐蔭培 1957年畢業於工民建專業,著名建築師,毛主席紀念堂設計組總負責人,時任北京市建築設計院四室主任,北京城市開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建築師。宋孝春1985年大學畢業於供熱通風與空調專業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機電院院長鬍越1986年建築學專業畢業,北京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最年輕工程院院士提名候選人。張宇1987年畢業於建築學專業,2000年獲建築與土木工程碩士學位,北京建築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兼副總建築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朱錇1985年建築學畢業 著名建築師 創辦朱錇建築設計事務所馬岩松1999年畢業於建築學專業 著名建築師 創辦MAD建築事務所王昀1985年畢業於建築學專業 著名建築師 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副院長莫平1984年畢業於建築學專業 著名建築師 莫平建築設計顧問公司創始人王洪臣1989年畢業於城建系碩士學位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 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碧水源公司董事葉翔 1985年畢業於建築學專業 北京天正建築軟體有限公司董事長顧維平 1982年畢業於工民建專業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PKPM軟體工程部主任沈小克1982年畢業於工民建專業 北京市勘察設計研究院院長,總工程師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勘察協會理事長。蘇兆林 1953年道橋專業畢業 中信房地產公司總經理、中信公司董事、中信公司監事會監事王雲龍 1968年畢業於工民建專業 中關村開發建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塗克保 1976年畢業於給排水專業 北京大展建設發展集團董事長趙志軍1990年畢業於城建專業 天地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柴志坤1991年畢業於暖通專業 北京天鴻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向連方 1982年畢業於道橋專業 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黨委書記張連生 1959年給排水專業畢業 原北京市市政工程局局長 北京友好國際旅行社董事長楊斌1983年給排水專業畢業 北京市住建委主任魏成林1987年建築學專業畢業 北京市國土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趙寶山 1954年畢業於道橋專業 北京市建委總經濟師;北京國際建設集團總公司總經理錢凱 1983年畢業於城市燃氣與熱能專業 北京首鋼股份公司總經理張閩 1984年畢業於道橋專業 北京市政總公司總經理霍義棠 1965年工民建專業畢業 建工集團總公司總經理金路 1985年畢業建築學 北京城建設計總院總建築師趙通海 1966年道橋專業畢業 北京市測繪設計研究院院長劉桂生 1984年畢業於道橋專業 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院長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方誌禾 1952年畢業於土木科 北京市市政專業設計院顧問總工程師胡達和 1954年畢業於道橋專業 北京市市政專業設計院顧問總工程師羅玲1958年考入道路與橋樑專業 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總工程師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袁炳麟 1952年畢業於結構工程專業 北京市勘察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張在明1960年考入工民建專業 北京市勘察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 中國工程院院士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何鎮強1955年工民建專業畢業 清華大學環境藝術研究設計所總設計師包琦瑋 1982年畢業於道路與橋樑專業 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總工程師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高士國1957年畢業於給排水專業 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總工程師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陳倬1982年畢業於工程測量專業 北京市測繪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劉紹學1946年肄業於該院土木工程專業 北京師範大學數學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孫向東 1968年畢業於工民建專業 中央辦公廳毛主席紀念堂管理局黨委書記孫堯東1975年畢業於道橋專業 北京工商大學黨委書記黃偉良 1986年7月畢業於電氣自動化專業 英國鼎盛國際投資有限公司董事及駐中國首席代表常衛軍 1989年畢業於工民建專業 荷蘭銀行環球客戶業務執行董事趙知敬 1955年畢業於工業與民用建築專業 北京市城市規劃學會理事長王宗禮 1957年工民建專業畢業 原北京市建委主任 北京市建築業聯合會會長,北京市人大代表寧瑞珠 1953年畢業於土木工程專業 北京市自來水公司經理佟懋功 1946年畢業於土木工程專業 北京市公用局黨委書記李昶 1948年畢業於土木工程專業 北京市建材工業局局長劉詩峋 1947年畢業於土木工程專業 遼寧省建設廳廳長許健 1982年畢業於工民建專業,曾任奧組委工程部部長,北京市政府重大辦主任、黨組書記於春全1982年畢業於道橋專業,曾任奧組委交通部部長,北京市公安局副局長周正宇1982年畢業於道橋專業,原北京市交通委副主任,現任北京市政府副秘書長吳宏建 1982年畢業於道橋專業,北京市軌道交通建設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佩勛1982年畢業於工民建專業 中國冶金建築科學研究院院長兼黨委書記、中國鋼結構協會理事長、中國鋼結構協會預應力協會理事長崔文斗1996年畢業於給水排水專業 著名音樂人 南合文斗組合成員 北舞堂文化傳播公司副總經理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王建中校長:朱光黨委副書記:張啟鴻紀委書記:何志洪副校長:宋國華、汪蘇、李維平、張大玉

最新訊息

北京建築大學落實疏解要求本科生將遷大興校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