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是由北航大,於2000年12月獨資創立的。北航科技園由北航本部科技園區和密雲產業園區兩部分組成,累計投資額約為3.6億元人民幣。已成為國家級大學科技園。2009年11月嘉興分園成立,南通、昆明分園正在建立中。

基本信息

2000年12月27日,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獨資成立“北京北航科技園建設發展中心”(現更名為“北京北航科技園建設發展有限公司”),代表北航進行“北航大學科技園”(以下簡稱“北航科技園”)的規劃、建設、管理與經營。 

北航科技園簡介

北航科技園北航科技園

北航科技園由北航本部科技園區密雲產業園區兩部分組成,累計投資額約為3.6億元人民幣。北航本部科技園區由柏彥大廈、世寧大廈、北航科技開發樓組成,建築面積約11萬平方米,同時,總建築面積約為22萬平方米的北航科技園二期工程正在規劃之中,本部將逐步發展成為以研發為主的科研基地和孵化基地。目前,已聚集了一批有影響力的國內外知名企業,包括:金山軟體公司用友軟體公司、中星微電子公司、福建富士通公司、中德軟體聯合技術研究所、日本NEC等。密雲產業園區占地90畝,已完成建築面積2.8萬平方米,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主開發和研製的動靜壓軸承、蜜蜂系列輕型飛機、小飛機模型、遙控氦氣飛艇、油品精製等一系列高附加值產品已在此投入生產;共軸式直升機、光纖陀螺、電磁兼容等項目所需的廠房也在建設之中。此外,北航科技園南通分園、昆明分園的建設工作正在籌劃之中。

北航科技園的經營宗旨是:通過充分利用學校的科研與人才資源,採用包括產、學、研相結合的多種現代化企業經營模式,孵化高新技術企業、轉化高校科技成果、培養創新創業人才,從而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加速區域經濟建設和行業技術進步以及緩解就業壓力。

科技園發展

園區基礎建設

北航科技園北航科技園

2001年,密雲產業園3萬平方米建築建成,具有北航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超輕型飛機生產線等項目搬遷至園中,園區開始正式運營;建築面積4萬平方米的“柏彥大廈”和6萬平方米的“世寧大廈”先後於2002年和2003年落成並投入使用。至2003年底,總占地面積400畝,由北航本部科技園區和密雲產業園區兩部分組成的北航大學科技園一期全部建設完成並投入使用。按照學校“十一五”規劃,位於學校周邊的總面積約20萬平方米、規劃總建築面積33萬平方米的科技園二期工程,也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後動工。  

服務體系建設

“北航科技園”在完成了基礎建設和入圍企業招商後開始進行服務體系的建設,不斷完善服務體系,形成了獨具北航大學科技園特色的功能架構。

科技園現狀

北航大學科技園經過7年的發展建設。至2007年底已形成北航科技園、北航天匯科技孵化器、北航留學人員創業園、軟體出口中心、電子信息技術轉移中心五位一體的創新性資源整合運營模式,為在園和在孵企業提供豐富的資源和完善的服務。由“北航科技園”統籌園區整體的規劃和招商,負責園區的文化建設、制度建設、組織建設、空間建設等一系列建設任務,並對孵化器、創業園、軟體出口中心等專業服務機構進行管理。

世寧大廈世寧大廈

隨著園區軟硬體環境的不斷完善,入駐企業數量不斷增加,北航本部科技園區出租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園區企業數量的穩步增長帶動了就業總人數的迅猛增長,園區就業總人數由2002年1337人增加到2006年8025人。

在北航大學科技園發展過程中,大學始終給予了全方位的指導和支持,確定了“創建國內一流的大學科技園區”的建設目標,符合北航大學發展規劃的要求。隨著園區建設的不斷發展。北航大學科技園的經營模式也在不斷調整,實行了董事會領導下、總經理負責制的現代企業管理模式和五位一體的資源整合經營模式。

在北航大學及各級政府的支持下,北航大學科技園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在綜合實力相近的高校科技園中名列前茅,但也應該看到,由於受到社會資源、政府資源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北航大學科技園在發展過程中與北大科技園、清華科技園那樣的精品科技園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進一步地發展和提高。

科技園的功能

技術創新的基地

北航科技園北航科技園

北航大學科技園依託北航大學這一創新知識源頭,積極促成大學校區與科技園區及公共社區的三區融合,促成高新技術成果轉化。技術轉移中心作為實現此功能的核心部門,由熟悉學校科研情況的專業經濟師組成,是大學科技園技術創新方面的專業化服務視窗。中心在積極利用北航大學的技術優勢、科技園的資源優勢、孵化器的企業孵化能力優勢,加快科研成果轉化的速度和效率的同時,把企業的技術需求和部分技術成果反饋到大學。從而實現技術的逆向轉移,在北航大學技術成果轉化方面發揮著積極的推進作用。

2007年3月“北航科技園”對北航本部科技園區在園企業進 行的信息調查顯示,接受調查的85家企業中,高新技術企業70家,占在園企業的82.4%,並有16家企業與北航大學在技術上有合作,占在園企業的18.8%。依託北航大學的技術優勢為企業注入創新的原動力,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北航大學科技園入駐的幾百家企業中,具有北航大學科研成果轉移背景或由教師和學生直接開辦的企業就超過了50家,北航大學科技園已成為學校科研成果的轉化基地。

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基地

博彥大廈博彥大廈

北航天匯科技孵化器是北航大學科技園的專業孵化機構,構建了科技園內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業孵化體系。孵化器根據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提供針對性的定製化、階段式孵化服務,包括根據企業的支付能力提供從工位到樓層等不同規模的辦公場地根據企業不同的發展階段為其提供不同的管理諮詢服務、投融資服務、人力資源服務(雙高人才、軟體人才培訓)以及法律等方面的服務。服務方式和項目如下圖所示:

北航大學為鼓勵學校教師、科研人員和學生到大學科技園創辦科技型孵化企業,相關部門出台了各種措施,包括學校把科研基地和實驗室及其他資源對科技園開放。這些措施的出台,調動了教師及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在北航資源的支撐下,加之專業的孵化服務,截至2006年底,北航天匯科技孵化器累計孵化企業151家,並為在企業投資超過900萬元;協助在園企業申請政府資助資金5000餘萬元;協助企業引入風險投資5000餘萬元。

在各級政府支持下,北航大學科技園針對園區企業的需求建設了電子信息轉移平台、ASP信息服務平台等公共技術平台。比如:北京市電子信息技術轉移中心是在高校、科研院所等創新體系基礎上建立的集成和擴散平台,通過建立信息系統平台、服務支撐平台等軟硬體環境,來實現需求方和供給方的溝通交流,實現戰略性的技術方面的長期合作。公共技術平台為園區企業提供了一流的技術開發、企業信息化等公共技術環境,可為各企業和用戶提供從技術到管理、從諮詢到服務全方位的技術開發和質量保證解決方案。可以說公共技術平台的建立降低了園區企業的技術開發成本,提高了企業產品質量和企業競爭力。

北航大學科技園還組織園區企業參加各種高級商務活動。如聯合NEC、北控捷通等公司一起參加第十屆中國國際軟體博覽會、第十九屆“共創未來”人才招聘會等,為園區企業的發展增加了更多的商機,為企業成長創造有利條件。

創新創業人才聚集和培育基地

為了吸引更多優秀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創業,北航大學科技園與中關村管委會共同建立“北航留學人員創業園”,通過充分引進並利用各方資源,為歸國創業者提供全面服務,至今已在此培育出78家留學人員創業企業。

北航國際會議中心北航國際會議中心

創業計畫大賽是一種為國際社會所廣泛採用,用於培養大學生創業素質的主要途徑和方式。通過比賽可以增強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同時還可以提高學校科技成果的轉化,推動科技創新。“北航科技園”與北航大學共同承辦“北航科技園杯”創業計畫大賽,每兩年一屆。每個賽季的優秀項目經北航科技園相關領域專家指導後,在北京市創業計畫大賽中獲得優異成績。通過創業大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創業意識。營造了創業氛圍。

軟體出口中心作為軟體人才交流、人力資源和培訓平台建設的服務機構,負責為在園企業提供人力資源服務,包括人才輸送、人才招聘、人才培訓。

國際會議中心擁有900平米的會議場所,配備了視頻會議系統、同聲傳譯等高科技設備,為園區企業提供了一個培訓交流平台。會議中心針對企業發展需要採取了一系列優惠措施,方便政府、行業協會開展活動,優惠企業進行培訓總結和交流。

產學研結合示範基地

北航大學科技園結合北航大學的學科優勢,圍繞光電子、航空航天技術等重點產業,構築科研成果的產業化鏈條,孵化產業鏈上的重點項目。例如,園區內的北京民航天宇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是在北航與民航數據公司共同建立“民航數據通信研究中心”的基礎上,以產、學、研結合模式共同建立的股份制實體,直接面向我國軍民航空中管理機構、航空公司、機場等部門,專門從事航行、現代空中交通管理、數據鏈等系統的成果轉化、產品開發和設備生產研製。

為了促進北航大學的科技成果轉化,北航大學科技園還設立密雲產業園區作為成果轉化基地。由北航自主開發和研製的動靜壓軸承、輕型飛機、新材料等一系列產品和共軸式直升機、光纖陀螺等項目在園區內實現產業化。同時密雲園區也正逐漸成為部分本部研發企業產品的產業化基地。

科技園的特點

北航大學科技園歷經7年發展已初具規模,作為由科技部與教育部認定的國家大學科技園,已形成園區的特點,並在同行中產生了一定影響。

以信息產業和軍轉民技術領域為特色

北航唯實大廈北航唯實大廈

北航大學作為原國防科工委部屬院校,承擔了很多部隊的科研項目,相當大比例的專利和技術屬於軍方保密範疇,在成果轉化方面首先要解決軍轉民的問題,然後才是技術轉移。因此,北航大學的科技成果轉化較一般綜合性大學而言難度相對較大。

遵照與北航軟體及航空航天優勢學科相關的企業優先入園的原則,北航大學科技園已成為以信息產業和軍轉民等技術領域為特色的國家大學科技園。2004年7月,北航本部科技園區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准成為“北京國家軟體出口基地”,成為國家軟體出口基地。2007年北航大學科技園對在園企業的調查顯示,在接受調查的85家企業中,信息產業和軍轉民領域的企業共61家,占總企業的71.76%,已形成鮮明的行業特點,北航大學科技園已形成產業集群效應。

五位一體的資源整合經營模式

北航大學科技園在完成了基礎建設和企業招商入園後即走過了創生階段。進入成長階段,聚合各種資源,組織不斷擴大,服務平台日益完善,逐步形成北航科技園、北航天匯科技孵化器、北京留學人員創業園、軟體出口中心、電子信息技術轉移中心五位一體的創新性資源整合經營模式,為在園和在孵企業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完善的服務。這一管理方式既分工明確——以北航科技園為核心統一規劃管理,又相互配合——各主體問聯繫密切、資源高效整合。五位一體的創新模式既滿足了大學科技園的功能需求,而且每個組織又都很精簡、靈活、便於管理。

北航科技園發展規劃

“十一五”期間,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科技園將緊緊圍繞“轉化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術企業培養創新創業人才”三項基本功能,建立一個有創業資本、專業諮詢機構、技術創新機構、中介和商務機構等共同參與的創新創業孵化體系,整合產業資源,從政策、資金、技術、人才、信息、融資擔保、培訓、場地等一系列環節,提供全方位、全過程的創業服務。
(1)基本建設:按照學校“十一五”規劃,將建設位於學校周邊的總面積約20萬平方米的科技園二期工程,正在做前期準備工作(功能區劃)。在北航與天津市政府進行戰略合作,成立“北航濱海研究院”的基礎上,設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科技園分園。

北航科技園北航科技園

(2)構建科技成果轉化新體系,官產學研金有機結合,將學校優勢學科與企業結合,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降低企業創業風險,增強服務創業的功能。
(3)建設科技成果投融資的平台,解決創業資金瓶頸問題。
(4)建設完善的支撐服務體系,降低企業創業成本,探索孵化器盈利模式,建立投入退出機制。
(5)進一步加強與學校學科的聯繫和互動,加快企業孵化和成果轉化。
(6)建設完善科技園公共專業技術支撐服務體系,保證園區持續發展。
(7)加強隊伍建設,提高增值服務的條件與能力。
(8)加強品牌建設,聚集重點行業和企業,提高行業知名度。
(9)利用大學的各種優勢,制定和實施吸引優秀留學人員回國工作和為國服務計畫,大力加強留學人員創業基地建設。
(10)加強國際合作,參與國際競爭,積極引進國外科研項目,在園區設立研發機構以及引入國外風險投資資金,拓展合作渠道和方式,提升大學科技園國際化水平。
京航空航天大學科技園結合自身特點,按照全國和北京市科學技術大會關於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創新型城市的要求,毫不動搖地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緊密依靠學校的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優勢學科和領先技術,充分挖掘最新科研成果並加以有效轉化,緊緊圍繞提高園區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這一核心主題,力爭在“十一五”末期,入園企業數量超過500家,孵化企業數量達到300家,園區年產值超過100億,搭建更多共性技術平台,降低企業公共運行成本,拓寬創新服務模式,提高服務水平,在孵化企業、轉化成果、培養人才等方面更加有所作為,真正使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科技園成為中關村乃至北京市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首都經濟的快速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北航科技園嘉興分園

北航科技園嘉興分園成立儀式北航科技園嘉興分園成立儀式

2009年11月29日嘉興分園宣告成立,依託北航科技園“國家大學科技園”和“國家軟體出口基地”的優勢,北航科技園嘉興分園將利用其在軟體出口、留學創業、科技孵化、招商管理等方面的高端資源優勢,為浙江科技孵化城(嘉興)積極引進創新孵化項目,中小企業擴大再生產項目以及大型企業開發長三角基地項目。根據規劃,經過3年至5年的發展,該分園將發展成為符合當地經濟發展、具有良好品牌,以電子信息、航空製造和機電業為主的專業化科技園區,力爭成為高校與地方產學研合作的典範。
據浙江科技孵化城(嘉興)管委會副主任廖培根介紹,今後入駐北航科技園嘉興分園的企業將充分享受科技孵化城在創業投資、企業融資、人才引進、項目孵化等方面的所有優惠政策。“通過5年至10年的建設,由‘一心八園’組成的浙江科技孵化城(嘉興)將集聚國家與省級科技孵化器20家,培育銷售收入超100億元的高新技術企業5家,培育高新技術企業500家以上。”廖培根說,按照“3年打基礎、5年成系統、10年上水平”的發展戰略,浙江科技孵化城(嘉興)將建設成為企業成長和孵化上市的加速器,規模化和產業化的理想基地,市場開拓和國際化的前沿陣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