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臨床藥理研究所

北京大學臨床藥理研究所成立於1980年3月24日,由我國著名臨床藥理學家李家泰教授創建並任首任所長。為我國第一個臨床藥理研究所,是我國臨床藥理高級學術研究機構和抗生素研究中心之一。1983年成為我國最早的衛生部藥物臨床研究基地。1995年國家科委、衛生部和國家醫藥管理局共同確定在北京大學臨床藥理研究所籌建國家抗感染新藥臨床試驗研究中心,1999年12月通過國家科技部生命發展中心組織專家組考核驗收,確定為“國家新藥(抗感染藥)臨床試驗研究中心”。2000年初經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再論證確認為“國家藥品臨床研究基地”(抗感染藥物)和“全國臨床藥理與GCP培訓中心”。2005年通過國家藥品食品監督管理局、衛生部的藥物臨床研究機構複審。 

簡介

院景院景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臨床藥理研究所(又稱北京大學臨床藥理研究所)成立於1980年3月24日,為我國第一個臨床藥理研究所,是我國臨床藥理研究高級學術機構抗生素研究中心之一。1983年成為我國最早的衛生部藥物臨床研究基地。1995年國家科委衛生部國家醫藥管理局共同確定在北京大學臨床藥理研究所籌建國家抗感染新藥臨床試驗研究中心,1999年12月通過國家科技部生命發展中心組織專家驗收,確定為“國家新藥(抗感染藥)臨床試驗研究中心”。2000年初經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再論證確認為“國家藥品臨床研究基地(抗感染藥物)”和“全國臨床藥理與GCP培訓中心”。2009年通過衛生部藥品食品監督管理局的複審。

成長

北京大學臨床藥理研究所建所30年來,秉承“勤奮鑽研、嚴謹求實、團結協作、走向世界”的精神,研究條件不斷改善、研究能力不斷加強、研究水平不斷提高,成為臨床研究與基礎研究並重的國內一流的臨床藥理與抗菌藥物研究機構。為我國臨床藥物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歷史

北京大學臨床藥理研究所成立於1980年3月24日,由我國著名臨床藥理學家李家泰教授創建並任首任所長。為我國第一個臨床藥理研究所,是我國臨床藥理高級學術研究機構和抗生素研究中心之一。1983年成為我國最早的衛生部藥物臨床研究基地。1995年國家科委、衛生部和國家醫藥管理局共同確定在北京大學臨床藥理研究所籌建國家抗感染新藥臨床試驗研究中心,1999年12月通過國家科技部生命發展中心組織專家組考核驗收,確定為“國家新藥(抗感染藥)臨床試驗研究中心”。 2000年初經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再論證確認為“國家藥品臨床研究基地”(抗感染藥物)和“全國臨床藥理與GCP培訓中心”。 2005年通過國家藥品食品監督管理局、衛生部的藥物臨床研究機構 複審。

科室專家

高磊 | 侯芳 | 李家泰 | 李湘燕 | 李耘 | 呂媛 | 齊慧敏 | 王進 | 魏敏吉 |肖永紅 | 趙彩雲 | 鄭波| 闕呈立 |

抗生素研究科室

1. 分子臨床藥理學研究領域
自上世紀80年代起,率先開展活性、酶動力學研究,青黴素結合蛋白研究,甲氧西林耐藥金黃色葡萄球菌mec(A)基因檢測等分子生物學研究。近年研究重點在耐藥革蘭陽性菌方面,包括:萬古黴素耐藥腸球菌耐藥基因檢測、耐藥性傳遞研究、生物被膜形成及相關基因研究;甲氧西林耐藥葡萄球菌的分型研究;大環內酯耐藥鏈球菌分子特性研究等。其中萬古黴素耐藥腸球菌分子特性研究在國內居領先地位。
2. 細菌菌庫建設方面
由於多年牽頭進行全國性細菌耐藥監測工作,已積累全國各地收集的上萬株細菌。全部進行過多種藥物敏感性試驗,為新型抗菌藥物體外抗菌活性評價及細菌耐藥機制研究提供研究基礎。其中萬古黴素耐藥腸球菌等一些耐藥菌的數量在國內相關研究單位中居領先。
3. 常規抗菌藥物體外藥效評價領域
一是能進行較完整的體外藥效學評價研究,如:MIC、MBC、MPC、MIC影響因素、殺菌曲線、抗生素後效應、聯合藥敏、抑酶保護等試驗。二是能完成大量的抗菌藥物敏感性測定,包括使用標準的瓊脂二倍稀釋法肉湯二倍稀釋法紙片擴散法
4. 感染動物模型建立和體內評價領域
擁有負壓屏障系統動物室進行感染動物模型建立及研究,已建立過的感染動物模型有:小鼠敗血症模型、家兔心內膜炎模型、粒細胞減少小鼠大腿感染模型等。已進行過的研究有:抗菌藥物體內保護試驗、動物藥代動力學試驗、動物PK/PD研究等。還可進一步開展嚙齒類急毒研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