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地質系

北京大學地質系

中國高等學校中設立的第一個地質學系。1909年創辦時稱京師大學堂地質學門。

【大陸動力學與資源工程研究所】

簡介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大陸動力學與資源工程研究所是國家理科培養基地,現在擁有構造地質學、災害與環境地質學、資源工程地質學、岩石物理學、信息地質學等學科方向,其中構造地質學是全國重點學科。這裡有雄厚的師資力量、完善的教學環境、先進的實驗設備、豐碩的科研成果、自由的學術氛圍,是人才成長的理想場所。
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現已經形成以國內外著名學者為學術帶頭人、以具有博士學位的中青年教師為骨幹的教學科研隊伍,目前有博士生導師8人,副教授10人。近5年,在SCIENCE、GEOLOGY、JGR等國際著名學術刊物上發表SCI收錄論文83篇,在國核心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和出版學術專著共278篇(部),獲得省部級獎勵14項。5年中承辦了4次大型國際學術會議,與10多所世界著名大學如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美因茨大學、慕尼黑大學、早稻田大學、莫斯科大學等開展合作研究,人員互訪,主持和參與IGCP國際合作項目3項。
為保證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和支莘莘學子們對學業的追求,地質學系特別設有“地質獎學金”,各方面表現優異者還可獲得學校多種類型獎學金的資助,強度從200-2500元不等,最高可達6000元,獲獎比例一般在30%以上;對於希望進一步深造的優秀畢業生可以採用免試推薦、連讀、提前攻讀等形式直接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人數一般為應屆畢業生人數的50%以上。

所領導及成員

(按姓名拼音順序)
所 長:吳泰然 62765534
副所長: 梁海華 62751156 張臣 62757374
成員: 郭召傑 韓寶福 侯貴廷 侯建軍 李江海 馬宗晉 潘 懋 史  徐 備 張 臣 張進江
張志誠 鄭文濤

【史前生命與環境研究所】

簡介

史前生命與環境科學研究所擁有長江特聘教授 1 名,博士生導師 6 名,副教授 4 名。在職教員共 11 名。長江特聘教授高克勤博士在《Nature》發表的科研成果把現代蠑螈類的起源歷史推前了5千萬年。
目前承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課題、科技部基礎性工作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重點基金、博士點基金等科研項目。
地質獎學金”是我系學生的“特權”
學校其他多類獎學金最高可達6000元
獲獎學金比例一般在30%以上。
50%以上的優秀應屆畢業生可以通過免試推薦、連讀、提前攻讀等方式直接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

所領導及成員

(按姓名拼音順序)
所 長: 孫元林 62754151
副所長: 劉建波 62754151
成員: 白志強 董熙平 高克勤 郝守剛 郝維城 江大勇 馬學平 王德明 張彌曼

【礦物、岩石、礦床學研究所】

簡介

礦物岩石礦床學研究所是在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博士點和碩士點基礎上組建而成。包括12個基礎理論和套用基礎學科方向:岩漿岩岩石學、沉積岩岩石學、變質岩岩石學、結構礦物學、成因礦物學、寶石礦物學、礦物岩石材料學、岩礦信息學、礦床學、礦產經濟學、油氣地質學、災害地質學等。現有碩士研究生38名、博士研究生9名。多年來,在董申保院士和葉大年院士的領導下,經過不懈努力,不僅在教學上成績斐然,在科研上碩果纍纍,在套用開發研究中也獨具特色。研究所有關老師編寫的10餘套教材和研究專著多數獲得省部級獎勵。高壓變質作用、華北麻粒岩、北方花崗岩、碳酸鹽岩中的油氣藏成因、儲層非均質性、催化生油、風化作用與邊坡穩定關係、咔賓碳-石墨材料、礦物功能材料研究、環境礦物學環境礦物材料學、鈣鈦礦系列研究、套用結晶學、粘土礦物、造山帶成礦作用理論、礦產資源經濟學理論等科研項目和方向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寶玉石的檢測與研究、沙漠築路等套用開發領域也取得了很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在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向上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本所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名,博士生導師6名,副教授13名。在職教員共21名。

所領導及成員

(按姓名拼音順序)
所 長: 魏春景 62754157
副所長: 王河錦 62750764 賴勇
成員: 陳 斌 陳衍景 傳秀雲 董申保 關 平 賴 勇 劉楚雄 魯安懷 馬瑞志 秦 善
田 偉 王長秋 吳朝東 葉大年 張立飛 張秀蓮

【地球化學研究所】

簡介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是在原地質學系地球化學教研室的基礎上於2002年3月組建起來的。它最初成立於1955年,並於1956年開始招收地球化學專業本科生,是我國最早成立地球化學教研室和招收地球化學本科生並開設地球化學課程的教研室之一,同時也是我國最早建設高溫高壓和同位素實驗室以及開展實驗地球化學和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的教研室之一。四十多年的教學和科研活動使該室發展為具有實驗地球化學、同位素地球化學和環境地球化學三個主要研究方向的教學和科研集體。目前有一個地球化學博士點、一個碩士點,有4名教授,5名副教授和1名講師;有一個地球化學專業本科生班,在校碩士生和博士生分別為7人和6人。
我所是我國最早開展實驗地球化學教學和科研的單位之一。自60年代主要從事礦床地球化學的高溫高壓實驗研究。70年代初期曾進行過礦物晶體的人工合成(高溫高壓人造金剛石和人造水晶等)。此後在我國率先開展通過精確實驗測定礦物溶解度研究熱液中元素的存在形式以及提取水溶物類熱力學數值的研究。其中,氧化鐵礦物在熱水溶液中的溶解度等研究結果在國內外重要刊物上發表,一些數值被收入在國際礦物熱力學數據和中國熱化學資料庫中。課題《熱水溶液中鐵的遷移形式》曾獲國家教委1992年度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由曾貽善教授撰寫的《實驗地球化學》是我國出版的第一部實驗地球化學教科書,並獲得地礦部1992年度優秀教材獎一等獎。目前有進行高溫高壓實驗的各種高壓釜10套,具備可以進行高溫高壓下紅外和拉曼原位測量的壓腔裝置。
我所也是我國最早開展同位素地球化學實驗和研究的單位,目前已發展為可進行K-Ar同位素年齡、穩定同位素及宇宙成因核素示蹤等方面的研究。作為我國第一個穩定同位素實驗室,70、80年代期間曾進行了數以萬計的礦物、岩石、流體包裹體和水樣的C、H、O同位素數據測定,發表了大量有關論著。目前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全自動全時標雷射顯微探針定年系統,可以進行K-Ar和Ar-Ar同位素定年研究。該實驗室的定年設備是首批進入北京市科學儀器協作公用網的儀器,也是唯一一台入網的定年儀器。在近20年的時間裡,同位素地球化學實驗室開展了一系列國際、國內交流活動。已經有兩名外國科學家曾在本室進行較長時間的科研工作,並接受了一名外籍博士後。已接受短期合作和講學的中、外科學家幾十人次。近些年來,本專業學生中已有多人在國外深造。
環境地球化學研究人類活動與地球化學環境的相互關係,是生物圈的地球化學。它重點研究化學元素、無機和有機化合物在地球表層系統中的分布、地球化學行為和過程,指示自然與人為因素引起的區域和全球環境系統的變化規律及相應的地球化學循環,為資源開發利用,環境質量控制及人類生存和健康服務。目前我們已經建立了國內一流水平的環境激素(二惡英類)實驗室,擁有目前世界最先進的,進行超微量有毒污染分析的色譜-質譜聯用儀等先進設備,並承擔了北京市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衛生部門的多項重要科研項目。具體研究內容包括:北京地區環境激素污染現狀和防治對策研究;水中有毒元素共沉澱及其機理,微生物地球化學及其在石油開採和土壤污染治理方面的套用研究等。

所領導及成員

(按姓名拼音順序)
所 長: 鄭海飛 62758223
副所長: 劉玉琳 62751167
成員: 陳左生 郝瑞霞 高洪林 劉樹文 劉曦 馬芳 孫檣 孫旭光 鄒南智 朱永峰

專業介紹

地球化學本科專業
地球化學是化學與地球科學相互交叉的邊緣學科,它已經在研究和解決人類環境、災害、資源、 國土規劃以及國民經濟等領域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地球化學本科專業主要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地球化學專門人才。畢業生具有紮實的基礎理論、堅實的專業、計算機、外語等技能,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及良好的科學作風,以適應21世紀地球科學發展和國家在資源、環境、災害、國土規劃以及國民經濟其它相關領域對地球化學人才的需要。
本專業除設有數學、物理、化學、外語、計算機語言等公共必修課和物理化學、分析化學、地球化學、地球科學概論、結晶學及礦物學、岩石學、構造地質學等專業基礎課外,根據不同的研究方向設有岩礦材料、寶石學概論、環境地球化學、有機地球化學、實驗地球化學、礦產資源經濟學、信息地質學、數學地質學等選修課。
本專業畢業生規定總學分為 155學分,其中必修課 110學分,限選課24學分,任選課16學分,實踐教學5學分。
近些年來,本專業的畢業生去向大致是:40%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20%出國深造,20%有關科研單位,20%國家機關及管理部門、企業和公司。
地球化學碩士研究生專業

地球化學碩士研究生專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級地球化學人才。在業務上具有堅實的地球化學理論基礎和專業技能,了解地球化學的前沿領域和發展方向,具備承擔該學科基礎理論和套用領域的科學研究和高等學校的教學以及相應的技術和管理工作等能力。
地球化學碩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包括:同位素地球化學;2.實驗地球化學;3.環境地球化學;岩石地球化學。
招生對象是具有地質學和地球化學有關專業(包括岩石學、礦物學、礦床學、構造地質學、環境地質學、地層古生物學、地球化學勘探等)本科學歷(含應屆畢業生)或者同等學歷的,年齡35周歲(入學前)以下的考生。學習年限為三年,其中課程學習時間為一年,論文工作時間為兩年。
地球化學博士研究生專業
地球化學博士研究生專業培養高級地球化學專業人才。本專業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包括:1.同位素地球化學;2.實驗地球化學;3.環境地球化學;岩石地球化學。招生對象是具有地質學和地球化學有關專業(包括岩石學、礦物學、礦床學、構造地質學、環境地質學、地層古生物學、地球化學勘探等)碩士研究生學歷或者同等學歷的,年齡40周歲(入學前)以下的考生。學習年限為三年,其中課程學習時間為一年,論文工作時間為兩年。

【北京大學石油與天然氣研究中心】

北京大學石油與天然氣研究中心在原石油工業部支持下於1989年成立,中心通過整合北大地質學、化學、力學、無線電電子學、數學等多學科的研究力量,積極開展跨學科研究,先後承擔了多項石油天然氣方向的國家攻關項目和石油工業界研究課題,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並在此基礎上為國家培養了一批石油天然氣領域的科學研究人才和勘探開發人才。
為適應新的學科發展趨勢和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對能源及相關人才的迫切需求,北京大學於2006年決定調整北京大學石油與天然氣研究中心管理體制,成立了中心理事會、中心學術委員會和新一屆行政班子,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理事會由北京大學領導和各大石油公司領導及其油田分公司領導組成,旨在通過建立新的校企合作機制,促進學校與石油天然氣企業在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方面的廣泛合作與交流。學術委員會由石油界的知名學者、油田傑出專家和中心首席科學家組成,旨在加強學術指導,提升學術水平,促進科學理論與油氣勘探實踐的有效結合。
北京大學石油與天然氣研究中心本著“立足北大優勢,加強校企聯合,瞄準國家目標,促進學科交叉,培養複合人才”的宗旨,立足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和國家“十一五”科技規劃,緊密結合我國石油天然氣企業的發展需求和我國油氣地質特色,引進、吸收和發展世界石油天然氣研究的最新理論和技術成果,以中國及周邊油氣區研究為重點,探索我國特殊地質背景條件下的油氣成藏規律和勘探開發策略,發揮北大多學科優勢,教研結合、寓教於研,在科研實踐中著重培養創新型複合人才,為我國油氣勘探開發提供理論支持和技術解決方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