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地質博物館

北京大學地質博物館

北京大學地質博物館是一個集科普宣傳、人才培養、標本存檔、科學研究和學術交流於一體的多功能、現代化的國家級高校地學博物館。該館由陳列館和檔案館兩部分組成。陳列館部分創立於1909年,是我國最早的地學專業博館。展廳面積400 m2,匯萃了北京大學地質學系90餘年教學標本的精華和世界各地的典型地學標本;是北京大學進行學生素質教育和科普宣傳的基地。檔案館部分是1996年以後由北京大學和國家教育部“211”工程支持的新建項目,擁有4個標準地學標本存檔室、1個科研和教學成果展示廳、1個信息處理室、4個研究工作室,總面積約2500 m2,配備了各種現代化的地學標本存檔和研究設備、以及可供教學活動和學術交流的多媒體演示系統;是北京大學培養地學人才的教學科研實踐基地。

基本信息

陳列館

陳列館部分創立於1909年,是我國最早的地學專業博物館。展廳面積400 m2,匯萃了北京大學地質學系90餘年教學標本的精華和世界各地的典型地學標本;是北京大學進行學生素質教育和科普宣傳的基地。

檔案館

北京大學地質博物館北京大學地質博物館

檔案館部分是1996年以後由北京大學和國家教育部“211”工程支持的新建項目,擁有4個標準地學標本存檔室、1個科研和教學成果展示廳、1個信息處理室、4個研究工作室,總面積約2500 m2,配備了各種現代化的地學標本存檔和研究設備、以及可供教學活動和學術交流的多媒體演示系統;是北京大學培養地學人才的教學科研實踐基地。

博物館歷史

北京大學地質陳列館歷史悠久。早在一九○九年北大地質系創設之初,即在各學科實習室標本陳列的基礎上,逐步充實,成立了地質陳列館。至一九一七年館藏古生物礦物岩石構造標本千餘件。

一九三四年陳列館由景山東街北大二院遷至沙灘地質館,設動力地質、古生物地層、岩礦和古植物四個展室,面積近三百平方米。

一九五二年院系調整,全部展品併入新組建的北京地質勘探學院(現中國地質大學)。

一九五五年北大地質系恢復招生,陳列館也隨之在燕園重建,至一九七二年展品達三千餘件。

一九九一年新地學樓建成,地質陳列館步入新的發展時期,陳列有地質系師生數十年來所採集和有關方面饋贈的珍貴標本,也展出了全系教學、科研的部分成果。我們衷心希望在各方面的支持下,使本館得到不斷充實和完善,使其在教學與科研工作中發揮她的積極作用,並成為北大地質系的視窗。

展示廳

展廳展示內容包括:史前生命,礦物,寶石和玉石,岩石,構造,礦床等。

北京大學地質博物館史前生物
北京大學地質博物館史前生物

生命的見證 洪荒世界的印跡
化石”來源於拉丁文fossil,意思為“被挖掘出的”,原指任何埋藏的東西。不僅有石化動物、植物殘體,還包括岩石、礦石和人工製品,如鑄幣。現在,該詞專指史前生存但被自然埋藏和保存的有機體的殘體。
人類對化石的認識過程
人類對化石的興趣是由什麼時候開始的?也許可以上溯到人類剛開始出現的洪荒時代。因為在法國勃艮第地區的一個岩洞裡,曾發現一批腹足綱動物和珊瑚的化石,而這些化石竟屬於生活在大約8萬年前的尼安德特人所有;義大利的格里瑪爾蒂、英格蘭的鄧斯塔布爾高地、法國的伊索瓦爾等等——這些地名象徵著人類最早的起源,那些地方的史前岩洞、洞穴和遺址,藏有海膽、菊石、貝殼、角鯊的牙齒,統統都是化石而且大多穿了孔,仿佛曾經被人當作護身符配戴在身上;埃及一些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也發現過化石,有些鑲嵌著金屬屬於古埃及王朝(前3200-前343年)的人所有......
世界化石圖鑑 無脊椎動物 脊椎動物 植物
一塊塊精美的標本、一幕幕激動人心的發現,不斷吸引著古生物學者和越來越多的化石收集業餘愛好者加入到這一活動中來。

1900年8月,西伯利亞東部兩個拉慕族獵人正在追蹤一隻麋鹿的足跡,突然他們發現在離路面幾米外的地方,藏有一團黑漆漆的龐然大物,上前一看,赫然是一具完好無損的屍體;1901年10月15日,冰封的草原上出現了一幅令人驚嘆的景象:10輛雪橇由馬拉著,一字排開,運送著現代人親眼目睹的第一隻長毛象;

1910年,羅伯特.福爾肯.斯科特爵士開始了其具有歷史意義、但充滿悲壯的南極探險。雖然他與四個夥伴最後都成為惡劣天氣的犧牲品,但他們留下了重要的科學發現——從探險家的遺物中發現了已形成化石的種子蕨,玉羊齒屬。這一發現充分證明了冰天雪地的南極洲曾是肥沃大陸的一部分;同時可以推知,斯科特了解他的發現具有科學的重要性。

在博物館您將看到的是一代代古生物研究者的發現和研究成果,是他們心血和汗水的結晶。

北京大學地質博物館礦物
北京大學地質博物館礦物

自然界的,組成大地的土壤和岩石中的各種礦物,以至於我們吃的食鹽、用的金屬材料等等,莫不都是晶體。
結晶學是 以晶體為研究對象的一門自然科學,在礦物學母體中經歷了兩百多年的歲月才脫胎而出。它雖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卻與礦物學保持著密切的血緣關係。
礦物學要點介紹
礦物學是研究礦物的一門科學,是地質科學的重要分支之一。
礦物的概念是人類在從事採礦、冶煉的生產實踐過程中產生的。在早期的原始概念中,就是把採礦過程中採掘出來的未經加工的天然物體稱為礦物。但是,隨著人類社會生產活動的不斷進展,人們對自然的認識逐步深化,礦物的概念也不斷地有所發展。
漫談 礦物 常識 趣聞
這裡將概述礦物的科普常識,介紹多樣的常見礦物,敘說礦物的新鮮趣聞。豐富多彩的礦物世界,會讓你耳目一新。栩栩如生的礦物,馬上會歷歷在目,來一起感受大自然的異曲同工之妙吧!

館藏精品礦物

北京大學地質博物館自然金
自然金(Gold) Au
一般特點
化學組成
: 主要為Au,常含Ag,當Ag的含量達10-15%時稱為銀金礦。此外,見有少量Bi、Pt、Cu、Pd等元素。
成因產狀:主要產於高、中溫熱液成因的含金石英脈中,或產於火山岩系與火山熱液作用有關的中、低溫熱液礦床中。
主要產地:我國許多省區均有自然金產地,其中原生礦床以山東等地稱著,而沙金礦床以金沙江黑龍江和湖南沅水流域分布最多美國西部,尤其是內華達州加利福尼亞州、阿拉斯加州;加拿大俄羅斯墨西哥智利;非洲的德蘭士瓦省的威特沃特斯蘭德地區
名稱來源: 古時候金並非單指黃金,而是一種貨幣,多半指銅
晶體結構
對稱特點: 等軸晶系,點群m3m,空間群Fd3m
晶胞參數: ao=4.070Å,Z=4
自然銅型結構。Au呈立方密堆積,配位數為12,配位多面體為截角立方體。
晶體形態
晶形以八面體為主,其次為菱形十二面體,而立方體卻不常見。依(111)成雙晶。自然界產出的自然金多為他形的樹枝狀、塊狀,多鱗,-自形晶體少見。
物理性質
硬度: 2.5-3
比重: 19.3
解理: 無解理
斷口: 鋸齒狀
顏色: 金黃色,隨其成分中含Ag量的增高則顏色逐漸變為淡黃
條痕: 黃色
透明度: 不透明
光澤: 金屬光澤
發光性:----
折射率:----
其他不溶於硝酸,王水除外
礦物用途
屬於自然元素大類礦物。黃金因其柔韌性自古以來就被用於製作珠寶和裝飾品,黃金屬於惰性元素,因此被用於牙科,在多數情況下,他不與口中唾液發生反應。黃金是世界金融的國際標準。

其他黃金在地殼中存在,在海水中以一億比六的比例存在。幾乎所有黃金被發掘時都以自然狀態存在。有時黃金常常與黃鐵礦黃銅礦黑雲母相混淆(尤其在受到部分侵蝕和等溫的情況下),但是黃鐵礦石比較堅硬,黃銅礦石軟而易碎黑雲母薄而易剝落。黃金與高含量白銀合金時呈銀白色,與銅合金時呈橘紅色。

相關下載

北京大學地質博物館三維虛擬場景客戶端下載地址

http://museum.pku.edu.cn/exp/VirtualMuseum/VirtualMuseum.exe

參觀導航

開放時間
(周一至周五) 8:30-11:30 14:00-17:00

團體參觀預約 節假日不限

門 票
成人5元/人
學生3元/人
本校師生 1元/人
團體 3元/人
 
散客參觀:限陳列館
團體參觀:陳列館+檔案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