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害地質學

災害地質學

《災害地質學》作者李鐵鋒,北京大學出版社於2002年4月1日出版。

基本信息

書名:災害地質學 [平裝]

從書:國家地質學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系列教材~ 潘懋
作者:李鐵鋒
市場價: ¥ 28.00
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02年4月1日)
叢書名: 國家地質學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系列教材
平裝: 260頁
正文語種: 漢語
開本: 16
ISBN: 7301054737
條形碼: 9787301054734
產品尺寸及重量: 25.4 x 18.2 x 1.2 cm ; 422 g

內容簡介

國家地質學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系列教材·災害地質學》系統地闡述了災害地質學的理論體系與研究方法,對災害地質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進行了系統的概括;對自然作用和人為活動影響下形成的主要地質災害進行了詳細的論述,較全面地介紹了各種地質災害的監測預報方法和防治措施。
《國家地質學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系列教材·災害地質學》共分12章。第1-3章,分別介紹了地質災害的概念、類型及分布,地質災害災情評估與減災效益分析,地質災害減災對策。第4-12章,詳細論述了地震災害、火山災害、斜坡地質災害、地面變形地質災害、礦山與地下工程地質災害、表生環境地球化學異常與地方病、土地荒漠化、特殊土地災害、地下水資源惡化、海岸帶地質災害等各類地質災害的特點、形成條件與機理、影響因素、發育規律和危害方式,對不同類型地質災害的監測預報、防治與減災對策等進行了系統介紹。

編輯推薦

《國家地質學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系列教材·災害地質學》可作為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或教學參考書,也可作為高等院校開設文理科公共選修課的教材或教學參考書。此外,《國家地質學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系列教材·災害地質學》還可供從事災害地質、環境地質研究的專業技術人員參閱,對各級國土部門、環保部門和工程建設規劃部門的專業人員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本書目錄

第1章 地質災害的概念、類型及分布
1.1 地質災害的內涵、屬性與分類
1.2 災害地質學的誕生與發展
第2章 地質災害災情評估與減災效益分析
2.1 地質災害災情評估
2.2 地質災害減災效益分析
第3章 地質災害減災對策
3.1 地質災害減災措施與減災系統工程
3.2 地質災害監測預報與防治
3.3 地質災害管理
第4章 地震災害
4.1 地震與地震活動
4.2 誘發地震
4.3 地震災害
4.4 地震活動的監測與預報
4.5 地震災害損失預測
4.6 減輕地震災害的對策
第5章 火山災害
5.1 火山與火山活動
5.2 火山噴發災害效應與資源效應
5.3 火山活動的監測與預報
5.4 減輕火山災害的對策
第6章 斜坡地質災害
第7章 地面變形地質災害
第8章 礦山與地下工程地質災害
第9章 表生環境地球化學異常與地方病
第10章 土地荒漠化
第11章 特殊土地質災害
第12章 其他地質災害
參考資料

本書序言

當今人類社會正面臨著人口急劇膨脹、資源嚴重短缺和環境日益惡化的嚴峻挑戰。環境惡化的重要標誌之一就是自然災害日趨頻繁,並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造成嚴重的威脅。作為自然災害的主要類型之一,地質災害在歷史上曾給人類帶來無盡的傷痛,留下了許多不堪回首的記憶。而今,人類活動隨其規模與強度的不斷增大,正在越來越深刻地干預著地球表層演化的自然過程,導致地質災害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影響的範圍越來越大,造成的危害也越來越嚴重。在一些環境脆弱的地域內,地質災害已經成為影響和制約社會與經濟發展的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地質災害是指由於自然的、人為的或綜合的地質作用,使地質環境產生突發的或漸進的破壞,並對人類生命財產造成危害的地質作用或事件。由於災害地質學是一門尚處於發展之中的新興交叉學科,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對災害地質學的研究範疇、主要研究內容等的看法不完全一致,對地質災害類型的劃分也不盡相同。從災害事件的後果來看,凡是對人類生命財產和生存環境產生影響或破壞的地質事件和作用都屬於地質災害的範疇;從致災的動力條件來看,由地球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和人類活動(也可看做地球外動力的一種形式)而使地質環境發生變化的地質現象和事件均可歸屬於地質災害。由此看來,地質災害的種類應包括火山噴發、地震、崩塌、滑坡、土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縫、岩溶塌陷、瓦斯爆炸與礦坑突水、地球化學異常導致的各種地方病、沙質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鹽漬化、黃土濕陷、軟土沉陷、膨脹土脹縮、地下水污深、洪水泛濫、水庫坍岸、河岸和海岸侵蝕與海水入侵,等等。
中國是世界上地質災害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不僅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率高、分布範圍廣,且有日益加重的趨勢,直接影響到國家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據統計,我國每年因地震、崩塌、滑坡、土石流、地面沉降、礦山地質災害和土地荒漠化等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840億元人民幣,由於地質環境的惡化而引發或加重的其他自然災害所造成的間接損失更是無法估算。因此,依靠現代科學技術,多學科、跨部門聯合攻關,全面、系統、深入地開展地質災害研究對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減輕地質災害損失,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北京大學地質學系已為本科生和研究生開設“災害地質學”課程多年,並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其他高等院校的相關專業也相繼開設了“災害地質學”。雖然國內外有關地質災害研究的論著和文獻很多,但國內迄今還沒有專門用於開設“災害地質學”及相關課程的教材或教學參考書。作者於1996~1997年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做訪問學者時見到了BarbaraWMurek等人所著的“DanserousEarth——AnIntroductiontoGeologicHazards”(1997)一書,遂萌生了將此書翻譯成中文介紹給國內讀者的想法,但仔細閱讀後感覺其內容並不適合作為我國高校地學類專業“災害地質學”課程的專用教材,況且中國的地質災害種類繁多、發生頻率高且危害嚴重,地質災害的研究程度也比較高。因而在參考大量國內外最新成果的基礎上,結合作者多年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編寫了本書。

試讀章節

第1章 地質災害的概念、類型及分布
從地球演化史的角度來看,地質災害作為一種地質過程始終存在於地球的歷史中。而且,最具破壞性的地質事件恰恰又是地球演化過程中的一部分正常功能。例如,地震和火山噴發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地球表面形態的高低起伏;空氣和水的作用雖然可以引發沙暴、洪水和滑坡等地質災害,但這些作用又是土壤養分的重要補給過程。正是這些可以翻天覆地的地質事件使地球成為宇宙中已知的惟一存在生命的星球。
地質過程時刻都在影響著地球上的每一個人。地震、滑坡和地面塌陷等地質過程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另外一些地質過程的影響則是複雜而微妙的,如山體抬升對小氣候的控制作用、火山噴發對大氣層化學成分的影響、洪水對形成肥沃土壤的貢獻等。由於地球是一個動力系統,很多地質過程具有危險性,因而它們對於人類自身及其居住的環境可能會產生負面影響。
人類相對於自己居住的地球顯得既渺小又偉大。在地震、火山噴發等劇烈的地質過程面前,人類表現得無可奈何;而人類違背自然地質規律的主觀活動又使地球表層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地質過程對人類日常生活的影響既微妙又顯著、既有益也有害。人類不合理地開發地質資源加劇了地質過程的變異,反過來又影響到人類的生活質量。
地質災害有其特定的內涵和屬性,不同類型地質災害的空間分布又有其自身的規律。為了人類更美好的未來,地質災害研究和防治已成為當今地球科學領域一門重要的學科。
1.1 地質災害的內涵、屬性與分類
1.1.1 地質災害的內涵
(一)災害的基本涵義
1.災害的定義與類型
災害是由自然因素或人為因素引起的不幸事件或過程,它對人類的生命財產及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資源與環境造成危害和破壞。聯合國減災組織(unitedNationDisasterRe&lc.tionOrganization,UNDRO)(1984)給災害下的定義是:一次在時間和空間上較為集中的事故,事故發生期間當地的人類群體及其財產遭到嚴重的威脅並造成巨大損失,以至家庭結構和社會結構也受到不可忽視的影響。聯合國災害管理培訓教材把災害明確地定義為:自然或人為環境中對人類生命、財產和活動等社會功能的嚴重破壞,引起廣泛的生命、物質或環境損失;這些損失超出了受影響社會靠自身資源進行抵禦的能力。
按成災條件,災害可分為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兩大類。自然災害的種類十分繁多,它們的空間分布範圍和表現形式各異,其形成條件包括兩個方面:(i)自然動力過程或自然環境的異常變化;(ii)受災害影響的對象,即人類生命財產以及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資源與環境。在一次災害事件中,前者可稱為災害體,後者可稱為承災體或受災體,二者的對立統一便形成了災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