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中鎮

北中鎮

北中鎮隸屬於安徽省安慶市太湖縣,地處大別山南麓,皖鄂兩省四縣交界,211省道穿境而過,縣道通達岳西、英山、蘄春三縣,交通便捷,是皖鄂省際邊貿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的聚散地,總面積182平方公里,轄18個行政村,4萬人。北中鎮是太湖縣茶葉、蠶桑、板栗、馬鈴薯、油茶生產大鎮。北中鎮旅遊景點主要有:黃花嶺明代古涼亭、金龍山正覺寺、華陀廟。北中鎮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城鎮建設日新月異,經濟發展迅速,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基本信息

北中鎮北中鎮
北中鎮隸屬於安徽省安慶市太湖縣,地處大別山南麓,皖鄂兩省四縣交界,211省道穿境而過,縣道通達岳西、英山、蘄春三縣,交通便捷,是皖鄂省際邊貿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的聚散地,總面積182平方公里,轄18個行政村,4萬人。北中鎮是太湖縣茶葉、蠶桑、板栗、馬鈴薯、油茶生產大鎮。北中鎮旅遊景點主要有:黃花嶺明代古涼亭、金龍山正覺寺華陀廟。北中鎮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城鎮建設日新月異,經濟發展迅速,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歷史背景

北中鎮因解放初期北桐區蘇維埃政府中心縣委而得名,歷史悠久,位置優越,文化底蘊深厚,清嘉慶狀元、出使日本群島大使趙文楷、趙氏四代翰林趙文楷、趙畇、趙繼元、趙曾重,國民黨少將參謀方濟寬皆出生此地。1930年,中共北桐區蘇維埃政府,在玉珠畈吳氏祠堂宣告成立,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曾駐紮此地,有數百名北中兒女為新中國的解放獻出了生命,是一塊灑滿革命烈士鮮血的紅土地。

基礎建設

北中鎮正覺寺
北中鎮實施小城鎮建設戰略發展,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城鎮建設日新月異,公共設施煥然一新,服務功能日益彰顯,城鎮規劃建設6平方公里,城鎮人口1.2萬人,城鎮化率30%。投入1800萬元,實施八大工程,建設了一個現代氣息濃厚,城鎮風格彰顯,設施健全的北中鎮。 北中鎮自古民風淳厚,文風盛行,尊師重教,蔚然成風。鎮黨委、政府始終堅持“教育扶貧、教育興鎮”的宗旨,大力興辦教育,中國小教學設施全部更新,北中高中擁有一流的綜合樓,教學樓、微機室、語音室、化驗室等硬體設施,條件優越,師資雄厚,秩序井然,教質優良。

經濟發展

北中鎮是一個以農業為基礎、集林業和多種經濟為一體的山區鎮。北中鎮大力實施科教興鎮戰略,實施科技興農,努力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北中鎮黨委、政府投入大量資金,支持涉農單位,特別是農技站、林業站、水利站,將科技融入農業中,在“四新”上狠下功夫。一是抓新品種的引進和推廣,堅持推進種養業良種工程建設。二是抓農業技術的創新和推廣,農技站在水稻栽種上推廣薄膜育秧、拋秧栽插技術;在蠶桑養殖上推廣方格簇套用技術,同時推廣小蠶共育技術,提高蠶繭的質量;在茶葉栽培上,建立了無性系豐產茶園50 畝,無性系苗圃10畝。林業站推廣了果樹保花保果技術,進行了杉木、馬尾松截根、菌根化營林試驗,並推廣套用。三是抓農業新模式套用。四是營造農業發展新環境,加快無污染、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

北中鎮北中鎮茶葉種植
農副產業

北中鎮是太湖縣茶葉、蠶桑、板栗、馬鈴薯油茶生產大鎮,五萬畝支柱產業已經形成;又是黃牛、生豬、山羊的飼養基地;大羅山小木漆,遠銷大江南北;橫河蠶繭,久負盛名;花沖谷尖,部優稱號;康達茶油,出口創匯;境內盛產茯苓、杜仲、天麻、桔梗、板蘭根等中藥材;小麥、油菜、芝麻、大豆、生薑等農副產品豐富。

養殖業

北中鎮積極推進標準化養殖小區建設,加快養殖業生產發展,申請政策補助的標準化養殖小區5個。為推進標準化養殖小區建設,北中鎮積極推行政企、技企聯繫制度。北中鎮畜牧獸醫站,作為該鎮行業職能部門,根據當地流行病學調查情況,幫助小區建立適當的免疫程式,確定小區獸藥、飼料及飼料添加劑,獸用生物製品等畜牧業投入品主渠道購進,確保畜牧業投入品的使用安全,指導小區建立養殖檔案,嚴格控制藥品、重金屬殘留不超標,保障“綠色”畜產品生產,降低養殖風險,提高養殖效益。北中鎮三村村,是市級生態建設示範村。北中鎮畜牧獸醫站提出了標準化養殖小區建設思路,結合生態村建設,投資百餘萬元,新建占地面積4600m2,豬舍面積1300m2,投產年出欄生豬2500頭的標準化養殖小區。

民生工程

北中鎮有線電視網路架設
北中鎮黨委、政府在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的同時,始終把民生工程放在首位,順利實施了農村五保、低保工傷救助、合作醫療、大病救助、特困生資助等一系列措施。

農村低保工傷作為政府實施民生工程之首,對於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大現實意義。2007年北中鎮共評定農村低保保障為1012戶,總數為2600人,發放低保資金78萬餘元,五保戶549戶587人,發放五保資金50萬元,民政醫療救助7戶,資金1.3萬元,災後建房160戶,362間,解決重災戶18戶,發放資金5萬元。“老有所養,老有所樂”體現了黨和政府政策暖民心的力量,反映了和諧社會對弱勢群體的關懷。北中鎮五保戶有592人,國家補助每人每年850元,總計503200元。另外北中鎮建立了養老院。在北中鎮五保、低保工作已成為民眾滿意的陽光工程。合作醫療,大病救助,陽光政策實施的實施惠及了更多的困難民眾。2006年北中鎮在外打工的民工意外死亡達27人之多,鎮政府每家發500元安撫費,總計金額達13500元。鎮黨委、政府自籌資金及由黨委、政府牽頭,鎮直有關單位出資總計19000元,資助2007年被大學錄取的15名特困生。讓這些家庭感受到了黨的溫暖、政策的溫暖。民生工程有力地保證了北中鎮的政治穩定,社會和諧和安定。

村鎮建設

北中鎮北中鎮街道
北中鎮三村村2006年9月被列為安徽省新農村建設“千村百鎮示範工程”示範村。為全面落實《太湖縣新農村鎮村示範建設實施意見》和北中鎮黨委、政府的新農村建設規劃,三村村兩委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整體要求,貫徹科學發展觀,依託山區自然資源和地理位置優勢,全力推進三村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三村村按照“統一規劃、統一設計、分戶建設”的原則,搬遷邊遠村莊,建設中心村莊、結合地質災害災後房在陳輝新建了四十八戶新樓房。並修通了陳輝新村示範點南北主幹道300米,修建了新村建設第排區間路400米,硬化了原縣道陳輝段1000米水泥路,新居前後院靈活布置,家家戶戶院內安裝沼氣池,房內有衛生間家家戶戶都安裝自來水電話、閉路電視、太陽能熱水器。部分人家還安裝了空調,林業站出資統一做了花壇。為達到“產業發展形成新格局,農民生活實現新提高,鄉風民俗倡導新風尚,村容村貌發生新變化、民主管理形成新機制”的目標,三村村以五大產業(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勞務經濟、個體私營企業)為依託,以四大工程(水泥路澆築工程、移動、電訊工程、人畜飲水灌溉工程、村莊整治及“三位一體”工程)為主要投入,以三大創建(民主法治示範村創建,生態家園示範創建,“五個好”村黨支部創建)為根本保證,結合地方文化特色,推動經濟全面協調發展。使三村村快速步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大道。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中,該村在原有的基礎上發展了優質高效茶園100畝,蠶桑200畝,改造老栗園500畝,黃花梨500畝,發展茯苓等中藥材50畝。積極扶持的養生豬、小黃牛為主著力擴大養雞鴨鵝土山羊養殖的多經養殖業,採取“以獎代補”的方式予以獎勵。引導和鼓勵村民著力打造山野菜、黃花梨、中藥材等加工業,提升品牌,鼓勵和支持私營企業,興辦加工廠,發展個體經濟,達到共同富裕。在三村村新農村建設的示範作用下,北中鎮新農村建設蓬勃開展,如浮坵村、玉珠村、玉嶺村等村新農村建設也不甘落後,奮力進取。在浮坵村一條寬5米,長5華里的水泥路貫徹整個村的南北,路兩旁小別墅式的高樓林立。

社會事業

教育

北中鎮北中鎮地圖位置
北中鎮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學質量。北中鎮黨委、政府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每年拿出3.5萬元獎勵在教育教學上取得突出成績的教師,並投入350 多萬元為玉珠國中新建了教學大樓、教師住房、學生公寓、廚房、操場等。鎮黨委、政府相繼實施了沙河國中寄宿制工程、將軍國小危改工程、呂河國小明德工程和蓮花國小危改工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實施,使北中鎮4905位學生受益,基本上解決了北中鎮貧困家庭學生“上學難,上學貴”的問題。在加大對國中、國小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同時,鎮裡還將發展北中高中緊抓在手。北中高中2006年被安慶市教育局評為“ 市級示範高中”。重視教育的濃厚氛圍,使北中鎮高考、中考連創佳績。2006年中考喜獲大豐收,重高達線56 人,普高達線292 人,中考成績連續四年位居太湖縣鄉鎮前列。鎮內各中、國小校學生多次在省市比賽中獲獎。沙河國小參加省級“皖蕾杯”少年兒童門球比賽,榮獲乙組第六名;沙河國中學生張慧敏在紀念建軍80 周年演講比賽中榮獲太湖縣第一名。

計生工作

北中鎮切實加大對計畫生育服務陣地的建設力度。一是把鄉鎮計生服務所按規定標準和要求,建成以“環境優美、技術優良、服務優質、管理優秀、民眾滿意”的服務所為依託的“三位一體”計畫生育服務中心;二是把村計生服務按照“兩室一校”標準和要求,單建或結合村部建設使村計生服務室建設率達100%。把鎮直各單位幫扶聯繫到村,實行責任捆綁,並要求在資金幫扶上,不得低於500元,同時鎮對縣驗收達標的村計生服務室,改建的給予補助800元,新建的給予補助1500元。由於層層捆綁、資金扶持到位,該鎮計畫生育服務陣地面貌煥然一新,村計生服務室建設率達10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