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結構指數

包容性結構指數

“包容性結構轉型指數”,是經濟學家林毅夫提出的一種經濟學概念,該指數依託於新結構經濟學,即每個國家的發展必須以自己所處發展階段作為參考性對象,在一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當中,政府發揮有為的作用,推進結構性改革,把能做好的做大做強。

概述

包容性結構轉型指數包容性結構轉型指數
博鰲亞洲論壇2016年年會3月22日在博鰲召開,2100多名來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政要、知名學者和工商界翹楚匯聚於此,共同探討亞洲未來發展,傳遞亞洲開放、活力、思變的“亞洲聲音”。當天下午的新聞發布會暨博鰲亞洲論壇學術發布會上,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前世行高級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首次發布了“包容性結構轉型指數”,試圖衡量一國的發展水平和瓶頸。

林毅夫認為,真正能夠實現趕上已開發國家的經濟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不是以已開發國家做參照系,而是看到自己有什麼,根據自己有的什麼東西能做好,然後把做好的創造條件把它做大做強。

設計目的

設計這個指數的目的是為了幫助世界上廣大開發中國家更好實現聯合國2015年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指標,真正減少貧困,倡導綠色發展,通過關注和分析各種結構性轉型因素,促進開發中國家更好實現工業化,發展綠色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設定方法

總體上,該指數從製造業、環境資源、宏微觀政策、投資研發四個方面設定了41個具體指數衡量不同國家的結構性發展情況,通過條件性CDF的方法,將低收入國家與低收入國家比較,中等收入國家與中等收入國家比較,高收入國家與高收入國家比較,指出在推動結構性轉型的時候必須考慮國家自身所處的發展階段。整體看,中國和印度得分很高,甚至比美國、加拿大做得都好,其他亞洲國家中日本馬來西亞越南做的比較好。

不同點

林毅夫認為,我們這個指標跟過去的最大的不同在什麼地方?過去的指標,到目前為止我所能看到的任何指標,都是以已開發國家做參照系,我們現在的這個指標是以不同發展程度的國家來相互比較,我們在制定指標的時候,應該把不同的發展程度,這個概念引進去,然後低收入國家跟低收入國家比,中等收入國家跟中等收入國家比,高收入國家跟高收入國家比,這樣我們才知道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的國家,它自己表現的情形怎么樣,它改善的空間是怎么樣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