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太社區

勝太社區

勝太社區位於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秣陵街道北部,社區總面積約4.3平方公里,1992年江寧開發區開發前共有耕地3878畝,自然村16個。

基本概況

勝太社區位於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秣陵街道北部,東、北隔秦淮河與東山街道中前、外港、翻身、駱村社區

相望,南邊隔牛首山河與錢莊、殷巷社區為鄰、西邊沿雙龍大道與湖濱社區相靠。社區總面積約4.3平方公里,1992年江寧開發區開發前共有耕地3878畝,自然村16個。開發後,村莊全部拆遷,土地全部平整。1678戶5014人集中住在勝利新寓、龍池新寓、勝利新村三個復建小區。勞動力3444人,已就業3141人,勝利新寓內還住有太平、前進、陳墟、牛首、紅光等5個大隊部分居民,社區內還有親水灣金王府同曦鳴城21世紀現代城等房地產公司,以及中外企業愛立信、百事可樂、西門子、菲尼克斯、通用磨坊、國電南自、航天晨光等,現在社區總共有13102人,社區居委會辦公室,設在莊排路39號勝利新寓31幢201室、204室,301室。距秣陵集鎮約14公里。社區全力淨化美化環境,加強文明建設,進一步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構建和諧富裕新型社區。

歷史沿革

由原勝太社區、原龍池社區於2007年3月組合成立。1958年東山人民公社成立,將原屬殷巷的勝利高級社、燈

塔高級社改稱勝利大隊、池田大隊,文革中池田大隊曾改名為紅衛大隊。政社分設後改稱勝利大隊改稱勝利村,池田大隊改稱池田村,1985年岔路鄉從東山鎮分出單列,兩村同屬岔路鄉管轄。1990年,原河定橋居委會(包括江寧化肥廠、河定橋糧庫、江寧化工即原酒廠、江寧木材公司)與勝利行政村合併成立勝太社區。1995年,勝太社區、池田村同屬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管轄。2002年,池田村改稱龍池社區,並與勝太社區同時劃入百家湖街道。2006年3月,百家湖街道併入秣陵街道、勝太社區、龍池社區同屬秣陵街道。2007年4月,勝太社區與龍池社區合併成立新的勝太社區。開發後原下轄的16個自然村村莊全部拆遷,土地全部平整開發,現村民集中住在勝利新寓、龍池新寓、勝利新村3個復建小區。

經濟發展

民國時期,農民種田全靠手工操作,缺耕牛少農具,水利失修,自然災害嚴重,一般年成畝產只有三四百斤。如遇乾旱或水災,貧苦農民生活更加艱難。當地有順口溜:“人家栽秧我幫忙(用勞力換耕牛、農具),人家忙好我栽秧,人家收稻稻籮挑,我家收稻黃籮扛。”新中國成立後,動用集體力量大力興修水利,興建水利設施,

不斷解決易澇易旱問題。1954年江寧縣政府為勝利高級社送來兩台大型柴油機和水泵,安裝在徐家小圩和馬墩圩排澇。1957年起根據地形、水源情況,陸續興建南望湖、百家湖、小馬墩、徐家小圩,小西圩、順家溝等11處機電排灌站,解決了全部農田灌溉和積水排澇問題。1977年秦淮新河開通後,實現地域農田的旱澇保收,1981年勝利大隊平均畝產達 1023斤,池田大隊畝產1015斤,比解放初期增加近3倍,其中魏南生產隊畝產1215斤。隊(村)辦副業、工業起步較早。1961年池田大隊興建60畝養魚池、260畝水面副業隊,勝利大隊建起仙家山林業隊。1976年勝利大隊創辦江寧縣南無儀器儀表廠,池田大隊1978年創辦南京羊毛衫廠,兩個大隊先後共辦12個村(隊)辦企業。1992年最高年產值866萬元,創利稅104萬元。現有占地60畝建築面積25361.8平方米的勝泰工業園、占地68畝建築面積33694平方米的龍池工業園。兩個工業園年收入租金近600萬元。1982年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後,農民生產積極性大為提高,生產力得到解放,隊辦工業吸收大部分剩餘勞動力,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民眾說,現在是一個月過年,兩個月種田,九個月上班尋錢。

教育事業

民國時期排頭村興隆庵辦有岔路第一中心國小,有3個班級5名教師,105名學生。1946年魏巷街設有單班國小,老師1人,學生29人;第二年發展為2個班3名教師57名學生。1950年之後,排頭國小變為初級國小,有2個班2名教師67名學生;1966年發展成5個班7名教師185名學生。魏巷國小增為5個班7名教師183名學生;1967年兩

所國小都增辦了幼兒班。1965年,公社在勝利大隊仙家山林業隊辦起勝利農業中學,兩個班4名教師58名學生。1967年農中撤銷,併入魏巷國小7年制戴帽子學校,1973年國中部分併入岔路中學。1995年8月,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創辦新區國小(即百家湖國小),勝利國小、池田國小撤銷,學生轉入新區國小就讀。百家湖國小現有30個班級103名教職工1400餘名學生。通過12年努力,該國小先後被評為江蘇省實驗國小,南京市模範國小等,獲得市以上榮譽稱號或表彰共40多次。1999年開發區創辦南京市百家湖中學,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有27個班級102名教師。教學設備先進,有400M8道次標準運動場,裝備微機室2個,現代化實驗室6個,多媒體教室4個,所有教室都配有“3機一幕”。校園內藝馨樓、樂知樓、科翔樓、念親樓四位一體,綠草如茵,雕塑噴泉花壇相映成趣。百家湖幼稚園於2002年從原勝利國小幼稚園搬出新建。現有12個班級57名教職工400多名幼兒。園內有幼兒活動室、寢室、資料室、保健室、廚房、多功能大廳、幼兒美工室、幼兒圖書室、科學發現室以及古箏室、電子琴室,還有浴室、洗衣房、游泳池,小山坡、戲沙地、壁畫牆、攀岩牆、60米跑道、種植園等。

社會事業

1969年先後大隊辦起勝利醫療站、池田大隊醫療站,各有赤腳醫生2人。1996年勝利衛生室與東山衛生院在同曦鳴城合辦東山衛生院勝利衛生服務站,有醫務人員8名,池田衛生室與殷巷衛生院在勝利新寓合辦殷巷衛生院

勝利新村衛生站,有醫務人員9人。1997年辦起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到2007年全社區5522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基本實現應保盡保。1992年江寧開發區首先在勝利村開發,勝利、池田兩個村土地先後被徵收,村莊被拆遷,生產隊被撤銷,分散居住的農民變成集中居住的市民。村民多被安置在勝利新寓、勝利新村、首批自拆自建勝利一小區等集中住宅區,過著城市化生活。全社區勞動力3444人,到2007年7月底已就業3141人,未就業者大多是40-50歲人員。而精明能幹者則自己辦企業、做生意、搞經銷,加入富裕人群。經濟迅速發展,人民收入大幅上升。據統計:2006年人均收入8505元,是1986年人均收入640元的13倍。住房面積最少戶人均30平方米,最多戶家庭人口平均近百平方米,全社區擁有私人汽車246輛電腦517台,有線電視入戶率98%,每戶都有固定電話,成人多有手機。2004年勝太社區成立“夕陽紅”健身歌舞隊和中學宣傳隊,常到居民小區演出歌舞、腰鼓。2003年在勝利新寓安裝健身器材10套,供小區居民鍛鍊。現有百家湖鳳凰廣場、勝利新寓、金王府3處健身場地。

人文遺蹟

寺廟:舊時社區範圍內有10間兩廂的土地廟,三進的排頭興隆庵,有六間兩廂兩進的嚴柳村總管廟,其中第一進有供行人往來休息的歇心亭。祠堂:排頭村有三間兩廂帶照壁牆的平瓦房魏氏宗祠,三間平瓦房的馮氏宗祠,

大莊頭村的三間平瓦房的殷氏宗祠,李家門的三間平瓦房的李氏宗祠,解放後都成為生產隊牛房或倉庫,1992年後因開發用地被拆除。古橋:在排頭和魏巷街之間有一座清朝年間全用青石造成、泄洪橋閘兩用的遠路橋。1987年建造寧溧路(雙龍大道)時拆除,改用涵洞出水。
傳說故事。⑴清朝末年,楊家前村有個人力大無比,外號“楊大力”。有一年3月28日楊大力到橋頭鎮烏山廟逛廟會,見兩個村青壯年因扛大旗發生糾紛,人們勸解無用。正要準備打架時,楊大力脫去上衣,用力挾起大廟中柱,把衣服塞進柱腳下壓住。吵架者見狀,嚇得不敢再爭吵,從而避免了一場鬥毆事件。沒幾天,有兩個大力士聽說此事不服,就打著鐵洋傘,拜會楊大力。楊大力正在路邊耕田,聽兩人問他有無此人時,他歇犁說:“我就是,到我家吃茶。請等一下,我把牛腳洗乾淨再走。”他即挾起黃牛到池塘邊把四隻牛腳涮涮乾淨,把牛栓在樹上。3人一同到楊家後,楊大力用一大石磨當茶盤托起兩杯茶奉上。來人見狀,心中吃驚,就很客氣地告辭了。⑵仙家山。勝利大隊徐茂村西邊有座大山崗。傳說,一天有人看見南極仙翁和北極仙翁坐在山上下棋,故名叫仙家山。⑶香爐田。池田大隊排頭村北頭大路邊,有一塊東西長約80米的水田,田頭有一座用麻石鑿成香爐,此田因而叫做香爐田。傳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南巡時,坐馬吃了該田的莊稼,朱皇帝為表愛民之心,吩咐大臣趕做一個石頭香爐放在田頭,今後此田免繳賦稅錢糧。直到1950年時,那石香爐還在田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