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硬化性閉塞症

動脈硬化性閉塞症

動脈硬化性閉塞症是全身性動脈粥樣硬化在肢體局部表現是全身性動脈內膜及其中層呈退行性、增生性改變,使血管壁變硬縮小、失去彈性,從而繼發血栓形成致使遠端血流量進行性減少或中斷。可發生於全身各主要動脈,多見於腹主動脈下端和下肢的大中動脈。發生在腎動脈以下的腹主動脈與兩髂總動脈者稱為 Leriche綜合徵。多發生於50歲以上人群,男女之比約為6:1-9:1,發病率約0.74%。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動脈硬化性閉塞症動脈硬化性閉塞症
疾病名稱
動脈硬化性閉塞症

疾病分類
普通外科

疾病病因
本病的確實病因尚未明確,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大致可歸納為兩方面:
(1)外來因素:主要有吸菸寒冷潮濕的生活環境,慢性損傷和感染
(2)內在因素:自身免疫功能紊亂,性激素和前列腺素失調以及遺傳因素。上述眾因素中,主動或被動吸菸是參與本病發生和發展的重要環節。病人中大多數有吸菸史,菸鹼能使血管收縮,菸草浸出液可致實驗動物的動脈發生炎性病變戒菸可使病情緩解,再度吸菸病情常復發。 在病人的血清中有抗核抗體存在,罹患動脈中發現免疫球蛋白及C3複合物,因而免疫功能紊亂在本病的發病原因中的重要性,已引起更多的關注。

疾病預防
主動或被動吸菸是參與本病發生和發展的重要環節,因此戒菸是預防本病的有效措施


疾病概述

動脈硬化性閉塞症可發生於全身各主要動脈,多見於腹主動脈下端和下肢的大、中動脈。發生在腎動脈以下的腹主動脈與兩髂總動脈者稱為leriche綜合徵。多發生於50歲以上人群,男女之比約為6:1-9:1,發病率約0.74%。

疾病描述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是一種累及血管的炎症性節段性和周期發作的慢性閉塞性疾病。主要浸襲四肢中小動靜脈,尤其是下肢血管。好發於男性青壯年。

症狀體徵

本病起病隱匿,進展緩慢,常呈周期性發作,經過較長時間後症狀逐漸明顯和加重。主要臨床表現:
(1)患肢怕冷,皮膚溫度降低。
(2)皮膚色澤蒼白,或發紺。
(3)感覺異常。
(4)患肢疼痛,早期起因於血管壁炎症及鄰近的末梢神經受到刺激,以後因動脈阻塞造成缺血性疼痛,即間歇性跛行或靜息痛。
(5)長期慢性缺血導致組織營養障礙改變。
(6)患肢的遠側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
(7)患肢在發病前或發病過程中出現反覆發生的遊走性淺靜脈炎。
(8)患肢末端嚴重缺血.產生乾性壞疽,脫落後形成經久不愈的潰瘍。
臨床上按肢體缺血程度,可分為三期:
第一期 局部缺血期:患肢麻木發涼怕冷,輕度間歇性跛行,短暫休息後可緩解。 檢查發現患肢皮膚溫度稍低,色澤較蒼白,足背或脛後動脈搏動減弱,可反覆出現遊走性淺靜脈炎。引起缺血的原因,功能性因素(痙攣)大於器質性(閉塞)。
第二期 營養障礙期:上述症狀日益加重,間歇性跛行距離愈來愈縮短,直至出現持續性靜息痛,夜間更劇烈。患肢皮膚溫度顯著降低,明顯蒼白,或出現紫斑。皮膚乾燥、無汗、趾(指)甲增厚變形,小腿肌萎縮,足背動脈和(或)脛後動脈搏動消失。此期動脈病變已以器質性變化為主,肢體依靠側支循環而保持存活。作腰交感神經阻滯試驗,仍可出現皮膚溫度升高,但不能到達正常水平。
第三期 壞死期:症狀繼續加重,患肢趾(指)端發黑、乾癟壞疽潰瘍形成。疼痛劇烈且呈持續性,迫使病人日夜屈膝撫足而坐,或藉助下垂肢體以減輕疼痛,肢體伴有明顯腫脹。病人因疼痛而不能入睡,消瘦、貧血。如果繼發感染後,乾性壞疽變成濕性壞疽,出現高熱、煩躁等全身毒血症症狀。第三期中,動脈完全閉塞,側支循環所提供的血液不足以代償必需的血供,壞死肢端不能存活。

病理生理

本病的病理進展過程有如下特徵:
(1)通常起始於動脈,然後可累及靜脈,一般由遠端向近端進展。
(2)病變呈節段性分布,兩段之間血管比較正常。
(3)活動期為血管全層非化膿性炎症,有內皮細胞和成纖維細胞增生;淋巴細胞浸潤,中性粒細胞浸潤較少,偶見巨細胞;管腔被血栓堵塞。
(4)後期,炎症消退,血栓機化,有新生毛細血管形成。動脈周圍有廣泛纖維組織形成.常包埋靜脈和神經。
(5)雖然有側支循環逐漸建立,但不足以代償,因而神經、肌和骨骼等均可出現缺血性改變。靜脈受累時的病理變化與動脈大體相同。

診斷檢查

動脈硬化性閉塞症動脈硬化性閉塞症
臨床診斷一般並不困難。診斷要點包括:
(1)大多數病人為青壯年男性,多數有吸菸嗜好;
(2)患肢有不同程度的缺血性症狀;(3)有遊走性淺靜脈炎病史;
(4)患肢足背動脈或脛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
(5)除吸菸外,一般無高血壓、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易致動脈硬化的因素。
下列檢查有助於確定診斷.觀察閉塞的部位、性質和程度。
l.一般檢查
(1)記錄跛行距離和跛行時間。
(2)皮膚溫度測定。雙側肢體對應部位皮膚溫度相差2℃以上,提示皮溫降低側有動脈血流減少。
(3)肢體抬高試驗(Buerger試驗)。試驗陽性者,提示患肢有嚴重供血不足。
(4)解張試驗。作蛛網膜下腔或硬膜外腔阻滯麻醉,然後在下肢同一位置,對比阻滯前後的溫度變化。阻滯麻醉後皮膚溫度升高愈明顯.動脈痙攣因素所占比重愈高。如果沒有明顯改變,說明病變動脈已處於嚴重狹窄或已完全閉塞。
2.特殊檢查
(1)肢體血流圖:電阻抗和光電血流儀顯示峰值降低,降支下降速度減慢。前者提示血流量減少,後者說明流出道阻力增加,其改變與病變嚴重程度成正比。
(2)超聲都卜勒檢查:套用都卜勒聽診器,根據動脈音的強弱,判斷動脈血流的強弱。超聲都卜勒血流儀可以記錄動脈血流波形,波形幅度降低或呈直線狀,表示動脈血流減少,或動脈已閉塞。同時還能作節段動脈壓測定,了解病變部位和缺血嚴重程度。 踝肱指數,即踝壓(踝部脛前或脛後動脈收縮壓)與同側肱動脈壓之比,正常值>1.0.如>0.5、<1,應視為缺血性疾病;<0.5,表示嚴重缺血。超聲都卜勒顯像儀可顯示動脈的形態、直徑和流速等。
(3)動脈造影:可以明確患肢動脈阻塞的部位,程度,範圍及側支循環建立情況。患肢中小動脈多節段狹窄或閉塞是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典型X線徵象。最常累及小腿的3支主幹動脈(脛前、脛後及脖動脈),或其中1—2支,後期可以波及膕動脈和股動脈。動脈滋養血管顯影,形如細彈簧狀,沿閉塞動脈延伸,是重要的側支動脈,也是本病的特殊徵象。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應與其他動脈缺血性疾病相鑑別,要點如下:
①動脈粥樣硬化性閉塞:發病年齡較大,多數在45歲以上;常伴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高脂血症糖尿病;病變常位於大、中動脈、x線檢查可顯示動脈壁有鈣化斑塊。
②多發性大動脈炎:多見於青年女性;活動期常有紅細胞沉降率增速.免疫球蛋白升高;動脈造影可見主動脈及其主要分支開口處狹窄或阻塞。
③糖尿病足:由糖尿病造成的肢體壞疽,都有糖尿病史及其臨床表現,且有尿糖陽性,血糖升高等實驗室檢查的陽性發現。

治療方案

動脈硬化性閉塞症動脈硬化性閉塞症
處理原則應該著重於防止病變進展,改善和增進下肢血液循環。
1.一般療法 嚴禁吸菸、防止受冷、受潮和外傷。但不應使用熱療,以免組織需氧量增加而加重症狀。疼痛嚴重者,可用止痛劑及鎮靜劑,慎用易成癮的藥物,如哌替啶等。患肢應進行鍛鍊,以利促使側支循環建立。如Buerger運動法:先平臥抬高患肢45°以上,維持1~2分鐘,再在床邊下垂2—3分鐘.然後放置水平位2分鐘.並作足部鏇轉、伸屈活動,反覆活動20分鐘.每天數次。
2.藥物治療
(1)中醫中藥:根據辨證論治的原則進行治療:①陰寒型,多屬I期,宜溫經散寒,活血通絡,以陽和湯加減。②血瘀型.多屬II期。宜活血化瘀.以活血通脈飲,血府逐瘀湯治療。③濕熱型或熱毒型,多屬Ⅲ期.以清熱利濕治之,常用四妙勇安湯加減。④氣血兩虧型,多屬久病不愈,體質已虛者。以補氣養血輔以活血化瘀.常用顧步湯加減。
(2)擴張血管及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藥物,常用的藥物有①前列腺素E1(PGE1),具有血管舒張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對緩解缺血性疼痛,改善患肢血供有一定效果。用法是100—200u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2周為一療程。②受體阻滯劑和β受體興奮劑.如妥拉蘇林等、③硫酸鎂溶液,有較好的擴血管作用. 方法是用新配製的2.5%硫酸鎂溶液100 ml。靜脈滴注,每日1次,以15次為一療程,間隔2周后可再進行第二療程:④低分子右鏇糖酐,能降低血粘度。對抗血小板聚集,因而在防止血栓繁衍和改善微循環中,能起—定作用。
(3)抗生素:並發潰瘍感染者,應選用廣譜抗生素.或根據細菌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選用有效抗生素。
3.高壓氧療法 在高壓氧倉內,通過血氧量的提高,增加肢體的血氧彌散.改善組織的缺氧狀況。方法是每日1次,每次3~4小時,10次為一療程;間隔5一7日後,再進行第二療程.一般可進行2—3個療程。
4.手術療法 目的是增加肢體血供和重建動脈血流通道,改善缺血引起的後果。
(1)腰交感神經切除術:適用於膕動脈遠側動脈狹窄或閉塞,處於第一、二期的病人。先施行腰交感神經阻滯試驗、如阻滯後皮肢溫度升高超過l-2℃者,提示痙攣因素超過閉塞因素,可考慮施行交感神經節切除術—切除範圍應包括同側2、3、4腰交感神經節和神經鏈.可解除血管痙攣和促進側支循環形成。近期效果尚稱滿意,但遠期療效並不理想。
(2)動脈重建術:手術方法有兩種:①旁路轉流術,適用於主幹動脈閉塞,但在閉塞動脈的近側和遠側仍有通暢的動脈通道者;例如僅膕動脈阻塞,可作股、脛動脈旁路轉流術。②血栓內膜剝脫術,適用於短段的動脈阻塞 利用內膜剝離器,或直視下切開動脈壁,將增厚的內膜連同血栓一併切除,然後縫合動脈壁切口。
對於動脈廣泛性閉塞,即膕動脈遠側三支動脈均已閉塞時.可試用以下手術:①大網膜移植術:手術原則是整片取下大網膜後裁剪延長,將胃網膜右動、靜脈分別與股動脈和大隱靜脈作吻合,經皮下隧道拉至小腿與深筋膜固定,借建立側支循環為缺血組織提供血運。②分期動、靜脈轉流術:原理是首先在患肢建立人為的動-靜脈瘺,意圖利用靜脈途徑逆向灌注,來為嚴重缺血肢體提供動脈血;4—6個月後,再次手術結紮瘺近側靜脈。目前雖有文獻報告稱已取得不同程度成功,但經靜脈逆向灌注的血流能否達到組織營養交換等基礎問題,有待進一步闡明;而且靜脈高壓及回心血流量增加可能造成嚴重後果。因此,應慎重考慮後方可試用本法。
5.創面處理 對於乾性壞疽創面,應在消毒後包紮創面,預防繼發感染;感染創面可作濕敷處理。組織壞死已有明確界限者.需作截肢(趾、指)術。

用藥安全

1.適應證 動脈硬化是全身性疾病,如無症狀或症狀輕微,動脈輕度狹窄,則可暫不手術。出現間歇性跛行並經動脈造影證實有下肢動脈嚴重狹窄(管徑小於正常管徑的50%)時則需手術治療。當伴有嚴重靜息痛或足趾潰瘍及壞疽時,更需手術治療,但手術效果較差。
2.禁忌證 近期有重要器官嚴重病變者,如心絞痛、腦血管意外、肝腎功能衰竭等,不宜施行手術治療。過去有心肌梗塞病史者,不應籠統地列為手術禁忌,應根據其近期心臟功能及全身情況而定,一般可選用較簡單且危險性較小的手術方式。主要採用人造血管或自體大隱靜脈作旁路移植術,在閉塞動脈的近遠端作橋式端-側吻合,以重建動脈血流。近年國外和國內均已開展經皮管腔內血管成形術(簡稱PTA)治療動脈硬化閉塞症,特別是髂動脈短段狹窄,尤為見效。
3.動脈輸出管道有狹窄或閉塞,常規的動脈旁路移植術常導致失敗,故一般不宜採用手術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是嚴重危害老年健康的疾病,晚期患者出現靜息痛、肢體壞疽,繼而截肢,造成殘疾,且十分痛苦,故治療要及時、適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