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班多海戰

勒班多海戰

勒班多海戰發生於1571年,是地中海最激烈的大海戰之一,也是地中海告別中世紀的最後一場海戰。它的結局富有戲劇性,從此之後,地中海作為人類文明的故鄉之海,漸漸暗淡,地中海周邊的一些國家和城邦,也漸趨沒落,新的舞台在大西洋升起。

簡介

戰爭起因

公元14世紀,土耳其倚仗伊斯蘭教和一支勇猛善戰的軍隊,在中亞西亞迅速崛起:吞食了歐亞大

勒班多海戰

片領土,攻占了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進逼北非及巴爾幹,地中海沿岸三分之二已在其鐵蹄踐踏之下。這個最初由遊牧部落建立的國家,一躍成為稱霸歐亞的軍事大帝國,其疆域之廣超過了最昌盛時期的東羅馬帝國。 16世紀中葉,塞里姆二世(1566-1574)繼位後,更加野心勃勃,妄圖吞併地中海最後兩個勁敵——威尼斯和西班牙,侵略的觸角開始伸向大西洋。

1569年9月13日,全歐洲最大的兵工廠——威尼斯火藥廠突然發生大爆炸並波及停泊在海灣的海軍艦隊,損失了4艘艦船,而塞里姆二世得到的情報卻是威尼斯海軍艦隊已全部在爆炸中化為灰燼。大喜過望之下,不可一世的塞里姆決定首先向威尼斯開刀。

1570年4月間,土耳其人派了一個使臣去威尼斯,要求他們交出賽普勒斯島,其理由是說這本是耶路撒冷王國的領土,所以應該歸還給土耳其。在遭到威尼斯的拒絕後,1570年7月22日,奧斯曼帝國艦隊登入賽普勒斯島並圍攻尼科西亞。9月9日,尼科西亞被攻陷,守兵被屠殺殆盡。島上另一個設防城鎮法馬古斯坦也危在旦夕。

實際上,威尼斯早就向所有基督教國家發出求救的呼籲。但威尼斯是一個共和國和海上強國,受到其他基督教國家普遍痛恨,特別是它過去曾與土耳其有過同盟關係,更難獲得他國同情。因此,儘管賽普勒斯受到圍攻,其他基督教國家卻無動於衷,遲遲不肯施以援手。

在基督教世界中,只有當時的教皇庇護五世熱衷於馳援“棄兒”威尼斯。他認為,若是能夠重獲地中海的控制權,則在戰略上,奧斯曼帝國即被切為兩段——它的非洲省區與其歐亞部分就會分離。這樣一來,就可以遏制奧斯曼帝國向西歐的擴張。1570年7月間,庇護五世召集基督教國家商議建立基督教同盟。與會各方因利益不同,互不信任,彼此爭吵不休。平日裡精明能幹的外交官失去了主宰世界的能力。他們扮演的角色在於:監視他們的鄰居、撰寫長篇報告,然後根據收到的命令克服或製造困難。他們收到上級指示的束縛,在做出任何重大決定時,都必須向各自的政府請示。這樣,在外交方面正常的辦事過程之外,又加上地域之間固有的距離造成的長期耽擱,以致有關基督教同盟的憲章遲遲無法簽署。尼科西亞陷落後,庇護五世更是憂心如焚,除非能給予威尼斯人以強大的支援,否則法馬古斯坦也會陷落,威尼斯人就會被迫與土耳其人媾和了。最終,在庇護五世的努力說服下,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才決定支持成立同盟,並任命同父異母弟約翰為同盟軍統帥,教皇的海軍將領柯倫那為副帥。

漫長的談判一度使威尼斯人心灰意冷。11月8日,威尼斯派了一個使臣拉格佐尼到君士坦丁堡,希望能與土耳其人媾和。土耳其人堅決要求無條件投降。他說:“和平對於你們是比戰爭要好。你們不能與蘇丹相對抗,他不僅會占領賽普勒斯,而且連其它的領土也難保。至於說到你們的基督教同盟,我們完全知道那些基督教君主對於你們是毫無好感的。不要相信他們,假使你們能夠附著蘇丹的‘驥尾’,則你們在歐洲即可以為所欲為,並享受永久的和平。”聽了這一番富有誘惑性的說辭,拉格佐尼就回國去了。但是當他尚未到達義大利之前,神聖同盟卻已經宣布成立了。威尼斯與奧斯曼帝國之間的談判宣告中斷。

參戰兵力

作戰雙方為:基督教聯合艦隊對奧斯曼土耳其艦隊。

基督教艦隊:各種艦船300餘艘,人員8萬。

土耳其艦隊:各種艦船約250艘,人數約5萬。

基督教聯合艦隊的指揮是西班牙國王兄弟、奧地利的唐·胡安,又稱約翰。他麾下的艦隊由四部分組成:西班牙艦隊、威尼斯艦隊——它們都是主力,教皇小艦隊、其他城邦艦隊。聯合艦隊的主力是快船。它是單層槳座戰艦,長40—60米,寬6米,帆槳並用,槳手士氣高時,航速6.5節。快船是地中海上使用最廣的專用軍艦。西方快船比土耳其快船的火力強,船首裝5門火炮,兩舷還有輕炮。土耳其快船僅有前部設定的3門炮,其護板也不及西方

船厚。西方船舷板厚100毫米,還為槳手設了護板。大帆船是戰列艦的前身,取消了划槳,單純靠帆,在近海顯得笨重不靈活。它有兩層火炮甲板,火力猛烈,宛如海上要塞。在雷班托海戰中舉足輕重的是中船。它兼有大帆船火力和單層槳座快船機動之長。它的船首部渾圓,做成一個大炮台,內裝 15—20門炮。此外,中船兩舷各有4、5門多管炮,划槳手受到上層甲板保護,加上使用三角帆,行動敏捷。聯合艦隊的左翼、右翼和中央各配了兩條中船。雙桅船和快速戰船帆槳兩用,大多用來運兵。約翰對戰術和裝備都做了改進。他指令中船當前衛,在各條船上配備的火炮比土軍多得多,這樣在接舷格鬥中就占據優勢;他還拆下快船上的長啄,使前炮的火力優勢得到更好的發揮。

基督教艦隊的大帆船操作笨重,未能及時趕到戰場。在現有的戰艦中,中船就變得舉足輕重。

戰前準備

1571年8月23日,聯軍按照會議的約定在墨西拿集中。此時,聯合艦隊一共有208艘快艦,後來又加上了1 7艘;6艘中型船,26艘大船和76艘小船,總數為316艘。

聯軍在墨西拿演練過程中,約翰對戰術和裝備都做了改進。他指令中船當前衛,在各條船上配備的火炮比土軍多得多,這樣在接舷格鬥中就占據優勢;他還拆下快船上的長喙,以使主舷主炮在與敵人遭遇時,能完全吃重下壓,直接射入敵艦。

由於聯軍內部矛盾重重,紛擾不斷,約翰採取了快刀斬亂麻的手段,將部隊作徹底的改組。他把各國人員絞合在一起,這樣各位將領就不能單獨撤退他們的船隻,而且減弱了他們的權威,也就無異於提高了自己的權威。

此外,為了激勵士氣,他命令把所有基督教的划槳奴隸都解除了枷鎖,給予武裝,並宣布若能英勇作戰,即可以獲得自由。

戰爭過程

10月7日,聯軍和奧斯曼海軍在勒班多遭遇 全體同盟國艦隊在阿克西亞海角和斯克羅法海角之間的海峽中擺開了寬約6000米的大橫列。巴爾巴里哥的左翼接著斯克羅法海岸,多利亞的右翼抵住南邊的帕特雷灣。海戰戰場位置在希臘半島柯林斯地峽西端的帕特雷灣,距它東邊200千米處,就是公元前480年的薩拉米海戰古戰場。兩次海戰相似之處,都是歐洲反對亞洲的人侵,是歐洲民族振興的開端。

海戰隊形按照事先在墨西拿協商演練過的戰陣:艦隊分為左翼、右翼和中央;前方有一支突出的前衛;後方有一支機動的後衛;中央艦隊有64艘快船是全軍核心,由約翰親自指揮,老將費尼羅和柯倫拉為其副帥;右翼有64艘船,指揮官多利亞;左翼司令官是威尼斯名將巴爾巴里哥,也有64艘船;西西里將領卡爾多拉任前衛;卡塔吉拉的侯爵克魯茲作後衛。

奧斯曼海軍統帥阿里巴沙把他的艦隊布成一彎巨大的新月,月牙的兩尖頂住帕特雷灣的兩岸。基督教艦隊的主力是中船,中船分配給左、中、右各2艘。現在,中央支隊的中船發揮了極大威力,它的炮火將阿里巴沙的編隊打散。奧斯曼軍艦分成幾個集團,想儘快接近同盟國軍艦,躲開中船的可怕炮火,打接舷戰。雙方的對陣採取古老的海戰戰法,誰也沒有創新。1571年10月7日上午,雙方開始交火。同盟軍和奧斯曼軍都分成三支獨立艦隊,在三個戰場打響。

奧斯曼軍右翼和同盟軍左翼都比較突出,它們最先開戰。土軍艦船剛進入同盟軍中船的大炮射程,中船大炮便猛烈開火。同盟軍密集的炮火造成奧斯曼軍西羅柯支隊的混亂,他們從未料到敵艦炮火如此強大,西羅柯邊還擊邊向北岸退卻,土耳其人對雷班托一帶水淺礁多的海岸很熟悉,他們知道中船吃水深,可在淺水處躲過中船大炮,且能迂迴到同盟軍後方,和火力稍差的快船、小船接戰。

威尼斯海將巴爾巴里哥根據形勢,指揮艦隊冒險阻斷上軍航線。由於水太淺,同盟軍陣線和海岸間留了一個缺口,6艘奧斯曼軍戰艦從空隙穿過,其餘的全被巴爾巴里哥截住。經過激戰,全部殲滅。中央的戰鬥打得十分殘酷,雙方傷亡慘重,聯軍艦隊指揮有力,集中力量圍攻土耳其艦隊旗艦。經過浴血戰鬥,擊斃土軍主帥阿軍,終於打贏了這場戰鬥。

同盟軍右翼的戰況複雜多變,形勢對奧斯曼軍有利。烏爾齊有94艘船,同盟軍多利亞只有64艘。烏爾齊艦隊向南人划去,想從多利業南方迂迴同盟軍側後。多利亞也把自己的支隊一再向右伸,結果造成同盟軍右翼和中央的大缺口..中央支隊陷人苦戰,無力彌合缺口,烏爾齊立刻利用同盟軍的弱點。他停止迂迴,改變航向從多利亞和約翰之間的缺門穿插進去,猛烈襲擊了同盟軍中央支隊的右翼。

烏爾齊是經驗豐富久經戰陣的海盜,他的攻擊幾乎全殲了聯軍右翼艦隊,並消滅了聯軍的第一批援軍,當聯軍主力增援時,烏爾齊已逃掉了.勒班多海戰以基督教艦隊全勝結束。聯軍擊毀奧斯曼軍艦 113艘,俘獲117艘,殲滅土軍 3萬餘人,俘虜 8千人。聯軍為勝利也付出了高昂的代價,l萬名將士戰死負傷。

戰爭影響

10月17日,一艘叫做“天使”的戰艦開入威尼斯,報告了勝利的捷報。自從第一次十字軍之後,從來不曾引起到如此的宗教狂熱:在基督世界中,到處都傳播著土耳其人被擊敗了的佳音。教皇庇護五世深信此次勝利是玫瑰聖母的護佑,因此欽定10月7日為玫瑰聖母瞻禮,特別以玫瑰經禮敬聖母瑪利亞。以後基督教教會又把禮敬推廣,十月就成為玫瑰聖母月。

正如大多數單純的海戰勝利一樣,神聖同盟在勒班多取得的勝利既是決定性的,也是非決定性的。基督教徒們在精神上取得了優勢,他們不再像過去那樣懼怕土耳其人了。從此時起,一直到1697年,薩伏依的歐仁親王將土耳其穆斯塔法二世路軍趕入台斯河,徹底根絕土耳其對歐洲的威脅為止,奧斯曼帝國再也沒有能夠在歐羅巴的土地上耀武揚威了。隨著奧斯曼土耳其的沒落,歐洲已走出中世紀,在浩瀚的大西洋和遼闊的美洲大陸上開始自己的新篇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