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第二交響曲

勃拉姆斯第二交響曲

勃拉姆斯D大調第二交響曲通常被稱為勃拉姆斯的《田園》。靜謐、安寧的氣氛貫穿了全曲,與被稱為勃拉姆斯的《命運》的第一交響曲相比,雖然《第二》在個別地方仍能聽到《第一》那悲劇性的遙遠的回聲。

概述

勃拉姆斯D大調第二交響曲通常被稱為勃拉姆斯的《田園》。靜謐、安寧的氣氛貫穿了全曲,與被稱為勃拉姆斯的《命運》的第一交響曲相比,雖然《第二》在個別地方仍能聽到《第一》那悲劇性的遙遠的回聲,但是它總的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幅寧靜致遠、清新明朗的田園畫卷。勃拉姆斯僅僅用了4個月就在依山傍水的奧地利華瑟湖邊寫下了《第二》,充滿了驚人的靈感,這在勃拉姆斯的創作過程中是不多見的。當時(1877年),勃拉姆斯來到安適、寧靜的小鎮貝爾察赫度假,身心得到極大的放鬆,再加上統一後的德國局勢安定,因此心情格外舒暢,難怪他“下筆如有神”了。

內容

第二交響曲共分四個樂章。它的第一樂章是一個奏鳴曲式的快板(Allegro non troppo)樂章。整個樂章充滿了溫暖的陽光,和煦的春風,有人形象地喻其為美妙的“落日餘輝”,由此可以想像音樂中燦爛又不失溫和、明朗又不失抒情的情緒。
音樂從倍大提琴悠遠的低吟開始,輕柔、舒緩,似乎就此為整個樂章奠定了感情的基調。開頭的那三個音“D-#C-D”組成了全曲的基本動機,後面重要的主題和音樂發展都是從這個基本素材演化而來。緊接著,主部的第一主題隨著圓號和大管奏出了一個基於D大調主和弦的優雅柔和的樂句開始了,音響醇厚平和,充滿了古典的情趣,隨後木管加以應答。這個主部主題正是夕陽落霞的完美寫照,絢爛的光芒若隱若現——弦樂聲部若有若無的音調恰似輕舞在漫天的幻想之中,讓人不禁神往。一連串屬功能的分解和弦(包括7級和弦、重屬導七)把音樂引向與神秘交織的恍惚思緒中,仿佛想到了從前,那是不是第一交響曲的遙遠回聲呢?
很快,小提琴演奏了由三音動機演化而來的鏇律把思緒重新拉回到了田園,在管樂的襯托下較先前更為明亮,好象一抹金色迅速划過天際,帶來了耀眼的美麗。長笛迅速呼應,通過摸進把音樂帶入了更內省和簡樸的副部主題。這中間的過渡略有激昂,一系列七和弦的連線使調性在一連串的不穩定後到達了屬調(A大調),副部主題不知不覺地開始了。
副部主題是一支追憶似水年華的歌,管樂靜止了,只有弦樂在那裡以二重唱的形式淺吟低唱著。六級和弦的音響給樂句帶來了憂鬱的氣息,是那么地為人熟知,而大提琴的音色又隱伏了陣陣力度。這是一種願望的力度,充滿了不可抗拒的力量,但卻是那么柔軟,那么發自肺腑。
結束部開始處的節奏短促而有力,符點連線使音樂產生了很大的動力,隨後弦樂的節奏越來越密集,而管樂幾個八度的疊置與之形成對比,為音樂憑添幾分英勇的氣概,就在這樣的威武中,展開部到來。
展開部中隨處可見的便是樂章開頭的三音動機,他們變幻成各種各樣的面目,把音樂撕裂又縫合。摸進變化的手法被運用在各個聲部,整個情緒從呈示部中的恬靜向激動、震盪衝去。單簧管和雙簧管、大號和圓號分別交錯演奏三音動機,變化半音和不協和音交織出各種音響色彩,頻繁的轉調、離調變幻出明暗而呈示部中耀眼的過渡段音調時不時地飄落在重重的矛盾中,好象撥雲見日,但卻來得美妙,去得也迅疾。
最後,在再現之前,木管又幽幽地吹起了主部主題的音調,在隔了長長的一段展開部後,重新聽來,竟不覺有一種恍若隔世的恍惚,好象是重拾昔日的甜美,但更象是夢魘過後的清晨。陽光再次普照下來,清新的感覺重新升起來,田園又回到了眼前,只是這一次,仿佛來得更為安寧,更為坦然。它引導了再現部的到來。
再現部中,呈示部的主要音調一一重現,調性也回到了主調上。勃拉姆斯把最後的美定格在了永恆的自然,充滿了難以忘懷的古雅。而最值得一提的是尾聲中圓號那段氣息深長綿延不覺的鏇律。它使整個樂章的情懷提高到了新的世界,好象置身事外,又好象永遠擺脫不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